虎膽英雄:劉震

2024-08-08 05:24:32 作者: 王一楠、李一星
  他15歲參加兒童團,常手持木槍,在高山路口站崗放哨。他16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他入伍第三天參加戰鬥,抓了兩個俘虜,繳了兩支槍。在突圍和轉戰中,他決心不讓一個戰士掉隊,不讓一個傷員丟下。袁家溝戰鬥中,他隻身追擊逃敵軍官,用盡全力把敵人摔倒,不料敵人慢慢別過槍來,一發子彈穿透了他的左臂……。他20歲任紅15軍團第75師政治委員,後來成為新中國軍區空軍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學徒娃參加赤衛軍

  1915年3月3日,劉震出生在湖北省孝感縣東北小悟鄉劉家嘴村一個貧苦農民家裡。原名劉幼安。父親劉德顯,莊稼人,為人正直厚道,勤勞苦幹;母親汪氏,心地善良,賢惠勤儉。他是家中的獨生子。

  1920年,劉震的母親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才5歲多點的劉震,與父親相依為命。從此,他就成了父親唯一的小助手,揀糞、拾柴、放牛、一些家務勞動都是他的事。

  1922年,劉震7歲的時候,一天晚上父親把他叫到身邊說:「幼安!你娘在世時就說過,我們家只有你一個,家裡不好也得送去讀幾年書,要不一個大字不識,將來人家會看不起的,還會受人欺。」

  於是,劉震上了私塾,讀的是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每天「之乎者也」,弄不懂也記不住,只能死記硬背,枯燥無味。父親管教很嚴,經常教導他尊師重道,用功讀書,晚上一有空就督促他讀書習字。在父親的嚴格督促下,他開始對讀書有了興趣。

  然而,好景不長。1925年,正當劉震10歲的時候,父親的哮喘病發作,而且越來越嚴重,他不得不輟學回家幫父親種田、砍柴。

  1926年年底,父親要兒子去學木匠手藝。劉震常聽人說,當徒弟不僅掙不到分文,還要挨打受罵,就向父親表示,自己不願意去。但又確實沒有別的出路,在父親苦口婆心地勸說下,只好答應學木匠試試看。

  1927年,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孝感東北部的民主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各區鄉紛紛建立起蘇維埃政權,相繼擴大了農民協會、婦女會和兒童團等群眾組織。

  劉震於1930年參加了兒童團,他和小夥伴們手持木槍,常在白羊嶺、土地嶺等高山路口站崗放哨,防止奸細,監視地主劣紳,幹得挺帶勁。

  不久,孝感赤衛隊大發展,並改稱赤衛軍。劉震就在這個時候參加了赤衛軍,年僅15歲。

  1931年3月,為了粉粹國民黨對鄂豫皖根據地第一次「圍剿」,在配合紅軍主力部隊的作戰行動中,劉震所在的赤衛軍協同陂孝北縣游擊隊對進至松林崗、小河溪地區的敵人進行夜襲、阻擊,一直打到小河鎮以北,使敵人疲憊不堪,為紅軍殲滅該敵創造了條件。

  入伍三天就參加實戰,抓獲兩俘虜繳兩支槍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劉震在赤衛軍中受到更多的教育,在思想上萌發了參加紅軍的想法。1931年9月,鄉蘇維埃動員赤衛軍和青年農民參加主力紅軍,他第一批報了名,10月被分配到陂孝北縣紅軍游擊大隊(後改為獨立營)當戰士,從此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員。

  劉震到部隊的第三天即投入戰鬥。當時,鄂豫皖根據地軍民正進行第三次反「圍剿」,陂孝北縣游擊大隊駐在花園東松林崗附近,準備反擊孝感、花園的反動武裝、民團和紅槍會的進攻。

  劉震雖然在赤衛軍中參加過一些軍事行動,但畢竟是配合紅軍主力襲擾敵人,如今真刀真槍同敵人打仗,一時心裡還沒有底。班長郭家棟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情,便說:「小劉!你不要怕。民團、紅槍會同我們打過好多次,他們進攻時,我們先要沉住氣,讓他們衝到跟前二三百米時再開槍,接著一個衝鋒打下去,他們就垮了。我們猛打窮追,管保抓俘虜繳槍。」

  劉震記住了班長的話。戰鬥開始後,讓敵人衝到二三百米時才開槍,接著一個反衝鋒就把敵人打垮了。他在這次戰鬥中抓了兩個俘虜,繳了兩支槍,高興極了,當場受到上級的表揚。

  決心獻身革命事業

  1932年春,劉震從縣獨立營調到中共鄂東北道委和游擊總司令部特務4大隊,分配在1分隊1班當戰士。韓先楚也在這個班,他是從黃安縣獨立師調來的。當時,班長是陳先瑞。在爾後幾十年的戰鬥和交往中,他們總叫陳是「老班長」。

  這個大隊人員精幹(共一百二三十人),都是從各區、縣游擊部隊的幹部戰士中挑選來的,使用的武器是繳獲來的德國短槍,每人還有四五個「烏龜」型手榴彈,每分隊裝備一個花機關槍班。活動地區主要在平漢鐵路南段沿線赤白交界處,負責搜集情報,偵察敵人動向,籌備經費物資。並擔任接送來往於中央和鄂豫皖根據地之間的領導幹部、交通聯絡人員。根據任務的不同,分別以大隊、分隊或班為單位外出活動,強調嚴格政策紀律,切實保護群眾利益。


  為了籌集經費,當時採取一個辦法是武裝潛入敵占區,強令大地主、大資本家出錢,叫做「抓案子」。劉震等人遂行任務時,晝間在敵占區地下黨員家隱蔽,夜間按計劃行動,天明以前趕回邊沿地區。

  一次,不巧白天讓孝感民團發覺,被包圍起來。他們利用房屋和圍牆組織抵抗,堅持到天黑,大隊長、政委組織多路突圍,到指定地點集合,集合後繼續完成任務。

  劉震等人還上過雞公山洋人住處「抓案子」。

  劉震調到這個大隊後,在戰鬥中不斷提高了覺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為工人、農民求解放的領導核心,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下決心獻身革命事業,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終身,日益增長了入黨的願望,並向黨提出了申請。這時,黨組織也看到他作戰勇敢、工作積極,準備發展他入黨。

  一天,黨支部委派傅家義、劉玉春兩同志找劉震談了話,進一步了解他的家庭、思想情況和入黨動機,指出他想參加共產黨是件好事,但要經得起考驗:當個黨員,吃苦受累,流血犧牲都要走在前頭;不能計較個人得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32年8月的一天,部隊駐河南光山縣柳林河時,黨組織討論決定吸收劉震加入中國共產黨,介紹人傅家義、劉玉春正式通知了他。

  這是人生征途上的一件大事,劉震心情非常激動。在黨小組討論會上,他詳細匯報了家庭情況、個人經歷和主要優缺點,小組同志都對他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主要是打仗要勇敢,要吃苦耐勞,要服從組織,嚴守紀律。這些,他都牢牢記住了。

  一兩天後舉行入黨宣誓會,在當地老鄉的一間堂屋裡,牆上掛了一面黨旗,參加宣誓的同志站在黨旗面前,由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大家宣讀入黨誓詞:「……犧牲個人,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連續讀了兩遍。這是多麼嚴肅而莊重的典禮!從此,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名黨員,在黨組織的直接領導和教育下,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中國人民的偉大鬥爭事業中。

  初露指揮才能

  1933年6月,中共鄂東北道委和游擊總司令部特務4大隊改編為紅25軍手槍團,劉震仍在1分隊1班當戰士。這個短小精悍的手槍團(補充兵員後還不到200人),在軍領導直接指揮下獨立行動,能在各種情況下遂行任務,既是領導的耳目和尖刀,又是培養幹部的教導隊。劉震在轉戰鄂東北和皖西北的戰鬥中不斷增長才幹,不久升為副班長,後又擔任黨支部組織委員。

  1934年5月,紅25軍奔襲湖北羅田縣城,手槍團的黨支部書記在戰鬥中犧牲,劉震代理黨支部書記。

  羅田戰鬥後,部隊就地休整,利用戰鬥間隙進行總結,並幫助群眾麥收。

  在一次支部大會上討論戰鬥總結時,副軍長徐海東參加了這次會議。劉震根據上級的情況通報和個人的感受,在會上談了對羅田戰鬥的一些看法。

  他認為,在此次戰鬥中部隊打得勇猛,消滅敵人一部分,繳獲了一批銀元及彈藥物資,應該算個勝仗,但有不少缺點,主要是戰術運用問題。該城守敵僅一個營,以其大部兵力駐守城北的山頭,構築了防禦工事。我軍75師223團、224團幾次都沒有攻上,原因是火力沒有組織好,機槍未起到掩護作用,造成較大的傷亡,不得不退下來;而在退出戰鬥時,又沒有周密的部署,隊形較亂,不注意蔭蔽和掩護;再就是,手槍團進城背運銀元的時機晚了些,如早去還可多運出一些。因此,他建議今後部隊要加強戰術訓練,重視火炮兵器的配合使用。對歷次繳獲敵人的迫擊炮不應掩埋,可用牲口馱運,並學會使用,以便必要時能充分利用。

  徐海東聽了他的發言後,當即表示讚賞。

  劉震對羅田戰鬥總結的卓識見解,初露他將是一位紅軍的優秀指揮員。不久,經徐海東推薦,劉震升任224團1營1連指導員,這時他才19歲。

  1934年7月,紅25軍在河南羅山縣的長嶺崗戰鬥中,劉震積極開展全連的思想政治工作,協助連長指揮戰鬥,以迅猛的動作將國民黨軍115師643團的一個排哨消滅。

  同年11月,紅25軍在河南光山縣斛山寨戰鬥中,由於部隊連續行軍作戰,十分疲勞,又遭敵「追剿隊」突然襲擊,形勢極為嚴峻,軍領導決定適時由防禦轉為進攻。劉震堅決執行上級命令,迅速進行政治動員。他不僅思想工作及時得力,而且以身作則,吃苦在前,衝鋒在前,同連長並肩率領全連完成了戰鬥任務。

  長征途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

  1934年11月16日,紅25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2先遣隊」的旗幟,由羅山縣河家衝出發,向西挺進,開始長征。當時,劉震已從224團調到225團,任1營1連指導員。


  部隊出發前以兩天時間作準備,他根據上級指示進行簡短動員,向戰士們說明:為了抗日,為了革命的事業,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去建立更多的蘇區,我們必須離開這個「家」——鄂豫皖蘇區,進行艱苦的長征。同志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將要離開曾經用鮮血滋潤過的紅色土地,離開曾經倒下過不少戰友而建立起來的蘇區,離開在那些艱苦歲月里軍民相依為命的蘇區人民,實在是依依不捨。

  長征一開始,就遭到敵軍的前堵後追。

  11月26日,部隊在河南方城縣的獨樹鎮附近遭敵「追剿隊」突然襲擊,因雨雪交加,能見度差,前衛部隊發現敵人較遲,加之戰士們的手指凍僵,一時拉不開槍栓,以致迎敵不力,被迫後撤。

  敵人乘機猛烈衝擊,並從兩翼實施包圍,情況十分險惡。

  正在危急時刻,軍政委吳煥先趕到前線,指揮部隊就地抵抗。

  劉震和連長帶領全連在被敵人占領的段莊、馬莊的正面搶占了一個小山頭,奮勇抗擊。

  敵人連續衝擊五次,均被打退。在第五次反衝擊時,連長英勇犧牲,劉震奉命代理連長指揮,當即向全連動員說:這是關係到我軍能否打進伏牛山和繼續西進,也就是關係我軍生死存亡的一仗,我們一定要堅決執行吳政委的命令,打退敵人的進攻。

  在劉震的帶領下,經過反覆衝殺,全連傷亡將近一半,只剩下40多個同志了,但他們始終堅守著陣地,決不後退一步。

  在突圍和轉戰中,劉震決心不讓一個戰士掉隊,不讓一個傷員丟下。他想,這些在槍林彈雨中倖存下來的戰友,如果因跟不上隊伍而長眠在深山老林,那就是幹部的嚴重過錯。因此,他帶頭抬擔架,連續抬了十幾個日日夜夜。

  1934年12月5日,紅25軍主力部隊沿著一條「72道水峪河,25里腳不干」的深山峽谷,直插河南盧氏縣城。8日進入陝南境內。這時,陝軍42師248團、252團已慌忙趕至洛南縣城和景村、三要司等地,迎頭堵截我軍。

  8日下午,我先頭部隊進至三要司,守敵248團憑藉南面的九泉山高地進行頑抗。在軍領導的統一部署下,225團由九泉山東南側攀登徒岩,實施正面攻擊,1營擔任一梯隊。在我軍勇猛夾擊下,戰鬥到黑夜,全殲守敵。戰鬥中,1營政委英勇犧牲,上級命劉震任該營政委。在第二天的庾家河戰鬥中,他率部奮勇殺敵,左手負傷。

  三要司、庾家河戰鬥的勝利,打垮了敵人的連續追堵,紅25軍勝利完成了入陝的戰略轉移。在1935年2月又相繼取得幾次勝利後,3月上旬乘勝開闢陝西洋縣華陽地區,建立革命政權,群眾興奮地唱道:2月初6炮聲響,警備2旅垮個光;華陽建起蘇維埃,土豪惡霸一掃光;分田分地又分糧,窮人翻身把家當;吃飯莫忘紅25,翻身全靠共產黨。

  年輕的政委劉震善於用戰鬥勝利和群眾的革命熱情及時教育部隊,鼓舞鬥志,尤其是在戰鬥中身先士卒,深得廣大指戰員的愛戴。

  4月9日在陝南九間房伏擊陝軍警3旅的戰鬥中,他的右頦被敵擊傷,好在是手槍子彈不如步槍子彈的穿透力,又被幾個牙齒抵擋,沒有危及要害,但卻給他留了一個永久的傷痕,落下了「歪嘴子」的綽號。他性情開朗,活潑樂觀,說話也很風趣,戰友們都喜歡跟他逗趣,見面時喊他「歪嘴子政委」!

  隻身奮勇追殲逃敵

  1935年夏,敵軍調動了20多個團的主力,分三路向活動在陝南的紅25軍圍攻而來。只有3000餘人的紅25軍避實就虛,採取「先疲後打」的方針,在一個黑夜急行130公里,跳出了包圍圈,並直取荊紫關,端掉敵肖之楚部的留守處,繳獲了大批軍需物資。

  紅軍路過漫川關附近時,正向荊紫關前進的敵陝軍警備第1旅也趕到這裡。紅軍虛晃一槍,又來了幾天急行軍,到達陝西山陽縣袁家溝口一帶停下,布下「口袋陣」,單等敵人入網。

  部隊住下的當天,劉震和營長參加了團里的會議,接受了率領全營在「口袋」中間攔腰切斷敵人的任務,決定各連除留1個排為預備隊量外,其餘的部隊都放到第一線上。

  第二天清晨,營長帶領排以上幹部看地形去了。劉震負責進行政治動員,檢查武器彈藥,準備乾糧。戰前準備工作緊張而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7月1日凌晨,盼望已久的時候到了。部隊進入袁家溝口埋伏起來。

  10點鐘左右,敵人果然來了,有的倒扛著槍,有的敞著懷,有的邊走邊扇扇子,累得東倒西歪。有幾個看樣子熱得受不住了,脫下褲子就在溪水裡洗起澡來。人馬漸漸都進入了「口袋陣」。

  這時,我軍指揮所的衝鋒號吹響了。頓時,軍號齊鳴,槍聲怒吼,紅旗獵獵。無數路紅軍戰士高喊著殺聲向敵群撲去。敵人被這突然的打擊驚呆了,混亂了,有的從馬上滾到馬下,有的東奔西跑找不到藏身之地,也有的拼命往山上沖,企圖奪路而逃。

  劉震率3連衝到半山腰時,迎頭遇到一夥一律使用手槍的傢伙。戰士們劈頭蓋頂就是一頓手榴彈,把他們壓了下去,乘勝抓俘虜奪手槍,激戰了一陣。

  忽然,劉震看到散兵中有一個軍官模樣的敵人,拼命往山下跑,他急忙緊追而去。

  那傢伙發現有人追擊,就躲到河溝邊一個大石頭後面,回身射擊頑抗。這樣捉迷藏般地槍來彈去,相持不下。

  劉震的手槍里只剩一發子彈了,他機警地觀察動靜,趁敵人向槍里壓子彈的一剎那,「嗖,嗖」幾個箭步竄上去,一下子把敵人抓住。兩個扭打起來,一個拼死掙扎,一個則牢牢扭住不放。

  劉震用盡全力把敵人摔倒,不料敵人慢慢別過槍來,一發子彈穿透了他的左臂。正當他全身無力、難以支持的緊急關頭,營里的掌旗兵趕到,把旗杆下的鐵旗腳對準敵人的腦門猛戳下去。敵人嚎叫一聲,手槍掉落了。後來才知道,被戳死的這個敵人是敵旅部的衛隊長。

  1935年之後

  1935年9月長徵到達陝北後,劉震任紅15軍團第75師225、223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參加了勞山和東征戰役。1936年6月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震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8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獨立團團長。1938年冬率部先後到冀魯豫、豫皖蘇地區,參加開闢抗日根據地的鬥爭。1940年任八路軍第2縱隊344旅、第4縱隊4旅旅長。1941年起任新四軍第4師10旅旅長、第3師10旅旅長兼淮海軍區司令員,中共淮海地委書記兼淮海軍分區司令員,曾率部多次打破日偽軍的「掃蕩」和挫敗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和發展了淮海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9月任新四軍第3師副師長,與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率部赴東北。1946年3月起任中共吉江省委書記兼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司令員,指揮所部參加了四保臨江,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和遼瀋、平津等戰役。後任第14、13兵團副司令員兼39軍軍長,參加衡寶、廣西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先後任中南軍區和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1951年3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司令員,指揮初建的志願軍空軍同美國空軍作戰,首次取得使用噴氣式飛機進行大規模空戰的經驗。1954年3月任空軍副司令員兼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同年10月入軍事學院學習。1958年9月起任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空軍學院院長、政治委員。1973年起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兼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三、第二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80~1985年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