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唐天將軍> 第422章 五體投地的宰相們,基礎改革進行中

第422章 五體投地的宰相們,基礎改革進行中

2024-12-12 21:12:39 作者: 落葉凋謝
  李瑄令戶部統計京兆府的成果。

  在除賤為良運動前,京兆府耕地登記在冊有三千八百萬畝。

  而京兆府有戶口五十五萬。

  如果按照以往的均田制,每戶授桑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需要五千五百萬畝。

  所以名義授田與實際授田,定然會有區別。

  幾乎沒有百姓完成百分之百的授田。

  結合實際,李瑄不可能再進行原本一戶一百畝地授與。

  且在收田與授田之間,要更加嚴格。

  田可以授出去,也必須再收回來。

  這三千八百萬畝田地,其中有上千萬畝,都被豪強大族、王公貴族、官吏所掌控。

  在重新統計以後,關中的田地又增加三百萬畝。

  這些屬於隱匿,根本沒有登記的田地。

  而除賤為良的成效,不僅僅是新增三百萬畝在戶籍的土地。

  更主要是在京兆府解放農奴上千人,佃戶大大小小有十二萬餘戶。

  真正的惠及京兆地區百姓。

  更別說還未統計出的「河內道」,也就是包括關中、朔方一帶的地區。

  「現客戶已歸,就剩逃亡在深山老林中的百姓。各地縣令,需在山嶺之間,立下木牌,指引他們歸鄉。」

  李瑄在一次政事堂會議之中,向宰相們慶祝除賤為良的成果。

  雖然只統計到京兆府,但李峴、劉晏等宰相都是有遠見卓識者。

  除賤為良,只要宰相與他站一隊,由宰相再向文武百官發號施令,就可平穩運行。

  通過對關中土地的統計,李瑄明白後世流傳大唐耕地超過十五億畝,是子虛烏有。

  哪怕大唐最終能統計出八億畝耕地,就足矣使百姓富足,有應對天災的能力。

  至於軍屯,截至乾元元載,共有大小軍屯一千四百六十八屯。

  江南等地的都督府將來也會屯田,以後軍屯還會增加。

  不過一軍屯大概是二十頃到五十頃。一頃為一百畝。

  加起來不過數百萬畝而已,與百姓耕地相差遠矣。

  「還是至尊有先見之明,沒想到豪強大族隱藏這麼多耕地。這些土地釋還百姓後,百姓也終於能鬆一口氣。」

  楊綰向李瑄拱手道。

  大豪強以萬頃計土地,跨縣連郡,不可一世。

  如果不讓他們將耕地交還,矛盾會越來越激烈,直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有超過十萬戶的百姓租種有豪強大族的土地,生活上被剝削、壓榨。

  也幸虧京兆府在天子腳下,否則這些良籍不知道有多少會被充為農奴。

  「地方官吏被豪強大族收買,豪強大族逃亡反撲,也是當下要注意的問題。現在河南河北、江南山南等地正如火如荼地除賤為良,告訴各地黜置使、都督府,兵員多出,隨時準備打擊叛逆。」

  「第一次除賤為良,一定要以雷霆之勢,秋風掃落葉。哪怕不能盡除,也要將這種風氣徹底壓制住,釋還耕地,百姓昌平。」


  李瑄又向在坐的宰相提醒道。

  京兆最近,這裡出現過的問題和經驗,可以及時向嚴莊、張鎬等人反饋。

  除賤為良,並非「殺富」。

  因為大唐朝廷早有策令,不得兼併土地。

  一個家族,良田動輒千頃、萬頃。

  只是這個理由,李瑄就足矣將他們處死。

  但李瑄顧全大局,網開一面。對沒有奸淫擄掠等罪行的大族赦免。只是給他們平均留一百畝土地,但大族的財產沒有沒收。

  沒收的是那些豪強的全族資產。

  「臣會儘快通知各地。」

  李峴領命道。

  「盧尚書,整飭吏治,要持續不斷。考核嚴謹,那些收受賄賂的縣令郡守,在此時期當用重典。那些因死於豪強之手的縣卒,也重賞其家屬永業田。」

  李瑄將善後的事情交由盧奐。

  至尊錦衣衛那裡,單獨進行撫恤事宜。

  將除賤為良當做一場戰爭,將每一名戰死者,視為為國捐軀。

  大唐月報會尋找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以慰軍心,以寬民心。

  「臣遵旨!」

  盧奐領命。

  「裴僕射,關中各地送來的資產,入糧倉、左藏庫。黃金、白銀則重新熔煉,按照十斤一塊的金條,一斤一個的銀錠標準,儲存至金庫、銀庫。」

  李瑄將這件事情交代給尚書左僕射裴遵慶。

  自李瑄為天策上將、秦王起,就開始儲存金條、銀錠。

  不論是吐蕃、回紇,以及各番邦的進獻,還是李瑄從西域運來的黃金,亦或者原本儲存的黃金白銀,都重新熔煉。

  按照十斤、五斤、一斤、五兩、一兩的標準熔煉,打上官印,日期。

  另外,諸金礦所得黃金,也直接熔煉成金條儲存。

  那些金銀首飾、器皿,如果沒有藝術價值也熔煉掉。

  在大唐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地方,那就是金銀一直是貴族的玩物,很少作為貨幣去流通。

  大唐更多的是絹錢交易商品,老百姓也只使用絹錢。

  足夠多的金銀儲備,才能支撐將來的貨幣體系。

  大唐的金銀是不多,但大唐可以用絲綢去換胡人、外國的金銀。

  而且大唐控制呼羅珊地區,那裡有探明的金礦、銀礦,大唐也能分一杯羹。

  在剿滅豪強的過程中,獲得大量金銀珠寶是一定的。

  「臣遵旨!」

  裴遵慶領命。

  「現在長安升米多少錢?」

  李瑄問李峴米價。

  安史之亂後,長安米價居高不下,李瑄隔幾天就會詢問一次。

  「回至尊,米價已落至升米二十文,雖不如開元鼎盛,但已回到天寶初年,民間都在稱讚至尊的英明。」

  李峴向李瑄稟告道。

  除賤為良引起動亂是一定的,但效果卻是立竿見影。

  士族、大族,在這次動亂中必然又是一次重創,帶來的衝擊不亞於武則天時代。


  李峴雖是士族,然問心無愧。

  追隨至尊的腳步,即便粉身碎骨,亦無怨無悔。

  這個時候,李峴也不得不佩服至尊的用人之道。

  中書省、門下省的長吏、次吏。

  六部之中,尚書、侍郎、郎中。

  九卿、五監的長吏、次吏。

  御史台!

  幾乎清一色是李瑄的嫡系,或者向他繳納投名狀者。

  或許他們也有家族、姻親田連阡陌。

  但在士農工商的時代,損失土地不算什麼,最重要是身居高位。

  他們還有升遷空間。

  畢竟在宰相之中,有兩位年事已高,隨時可能作古。

  五相制已經確定,輪流執掌政事筆,屆時必然還會重新任命宰相。

  正因為李瑄對軍權和朝廷大局把控嚴密,才使京兆府在這麼快的時間完成除賤為良。

  「不錯。以後常平糧價,儘可能控制在十五文至二十文。」

  李瑄點了點頭。

  今時不同往日,糧食價格不能低到離譜。

  須知,糧食是百姓種植的,每一家每一戶,都會售賣糧食。

  而長安城中,許多商販、文人家庭、達官貴人等等,都是買糧食者。

  現百姓有地,物價要壓制,但糧價不能壓制太低。

  只有在大旱、大澇的情況下,百姓顆粒無收,才會出現糧食暴漲的情況。

  「臣遵旨!」

  李峴明白。

  至尊的奇思妙想很多,已發動農業革命。

  文武大臣都知道至尊發動農業革命的目的,除了增加糧食、桑麻棉花等產量外。還要增加蔬菜、水果農作物產量,提升百姓生活品質。

  推進畜牧業,增加養雞鴨鵝、養豬和羊。

  取消不可食用鯉魚的禁令,鼓勵以捕魚為生的漁民。

  不說百姓隔三差五能吃到肉,即便一個月吃兩次肉,也可以使百姓營養均衡。

  農業革命不單單是這些,推進從家具改革,日用品改革,推廣肥皂、牙刷、牙膏等。

  改進紡織,棉紡織等等。

  推進磚瓦的燒制技術,更好的房屋。

  推進琉璃製品常用化等等。

  農業革命是偉大的變革,哪怕是裴遵慶這種年過七旬的老人,也心潮澎湃。

  恨不得自己能活到九十歲,親眼見證農業革命的成果。

  「時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不能幹等著地方上的除賤為良。再過幾日,科舉就會開始。今後會越來越多的文人,寒窗苦讀加入科舉。但學而優則仕,大部分考生會名落孫山,數以萬計的文人,不能反覆死學,以至於成書呆子,不事耕種。」

  「國家繁榮以後,能成為官吏的文人只會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學文識字,只是充實自我,秉持禮儀,優秀者不一定要為官,可用自己的知識改變國家,一樣可以出人頭地。天下很大,有許多未知的地方值得探索,朕希望將那些屢試不中的文人,勸規各自鄉里,成為鄉學的老師,教育後代。」


  李瑄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宰相們。

  時代不一樣了。

  一定要改變文人士子讀書只為求官的思想。

  學而優則仕,不行就趕緊轉行。

  他也知道,以現在的教育水平,許多人不是學習的料子,最多是認一些字,懂一些簡單的數學。

  醫學、天文、地理、數學、物理、文學、動物學、植物學等等,只要有一部分感興趣的優異學子加入,總會出現成績。

  李瑄會是一個引導者。

  「回至尊,現幾乎每一鄉都有鄉學,而且也有老師。就算他們想回去任教,也難有位置。」

  盧奐回奏李瑄。

  「多建立雕版印刷坊,提高造紙坊的產量,刊印書籍,鄉學規模要逐步加大,有些人口數量眾多的鄉里,要並置鄉學。」

  「鄉學即為蒙學,共五年。每一郡再置郡學,教導更高級的知識,為中學,教導多種學科,更全面去培養學生的知識,亦是五年。」

  「最後在各大城市設立大學。在大學中有諸多側重,不再局限於古代經典,以及詩文……」

  李瑄向宰相們說道。

  李隆基當政的時候,崇儒興學之風大盛。開元後期,李隆基下令每一鄉都要置辦一鄉學。

  在他眼中,天下遍地文人,才為盛世。

  更全面的學校體制,李瑄還無法去建立。

  他先要在李隆基置辦鄉學的基礎上,擴大鄉學為蒙學,再建立中學、大學。

  蒙學、中學都可以理解。

  大學雖還是以儒家為主,但將眾多學科列入。

  律學、書學、詩學、算學、醫藥學、獸醫學、天文學、音樂學、工藝學等。

  這是當前長安的弘文館、崇文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的學科。

  但這種學科非常不具體,貴賤不一。跟後世的學科是兩種概念。

  比如,弘文館、崇文館屬貴族學校,專收皇帝、皇太后、皇后的親屬和宰相等高級官員的兒子,名額一共五十名。

  能入兩館者,全靠血脈加持。

  國子學收文武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子孫,限三百名。

  太學收文武五品以上中級官員的子孫,限五百名。

  四門學收文武七品以上低級官員的兒子,限五百名,又收地方庶民中俊秀青年,限八百名。

  這些學校,等級越高,名額越少,等級低些,名額漸次增多。

  這種家天下的思想,一定要摒棄,純粹扼殺潛在天才。

  因為許多貴族後代,都是廢物,即便有幸進入弘文館,也是朽木不可雕也。

  看看楊國忠當宰相的那裡面,凡進士科狀元及第者,多半是姓楊的。

  自己的兒子大字不識幾個,竟然差點被點為狀元。

  從今以後,長安的學院,要逐步在長安、洛陽設為大學,重新分配學科,並加入新的學科。

  不可能使貴族沒有優勢,但會壓縮貴族子弟名額,並進行考試。每一個學校都會擴大人數,以郡學最優異的學生,進入長安、洛陽的大學。


  包括濟生堂,可以改為濟生堂大學。

  郡的濟生堂改為濟生堂大學某某附屬學院。

  制度化,一體化。

  五位宰相聽到李瑄的描述,都覺得任重而道遠。

  他們都知道李瑄在標定儒家思想的時候,又非常在意天文地理數學等學科。

  又極為重視法律、醫學、工匠、商學等。

  這樣的謀劃要一步步來。

  「這是朕研究出的注音法,儘快要普及鄉學,使學生能快速掌握漢字……」

  李瑄又將一份拼音,稍加改變,按照現在的「中原雅音」去注音。

  他向宰相們舉例上百個字,用他標準的拼音,向宰相們明白注音的好處。

  學生學字之前,先學拼音。

  以後書籍上,雕版印刷時,標準拼音。

  拼音字典,也可以弄出來。

  能最大程度使學生掌握讀書識字。

  在漢代的時候,華夏就有反切法,算是一種拼音的雛形。

  反切法用兩個漢字來注音,前一個字取聲母,後一個字取韻母和聲調。

  但這種注音太麻煩,且效率低。

  沒有字母一樣簡單明了。

  其他的直音法,直接用一個同音字來標註讀音。

  譬況法,用一個字來標註另一個字的讀音,並對聲調進行簡單說明。

  讀若法,用近音字來標註讀音。

  這類的注音法,雖然能使認字效率提高,但總體來說不方便。

  宰相們都是聰明人,他們雖在短時間內沒有掌握這數十個字母,但他們在每一個字母的讀音中,和其間的邏輯上,了解到字母的好處。

  這一定是可行的。

  「至尊天縱奇才,古往今來,再未有至尊一樣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人了。如此功績,當是文學上的濃墨重彩,請受老臣一禮!」

  盧奐忍不住向李瑄膜拜。

  自古皇帝,不過文治武功而已。

  李瑄則無所不精,屢屢讓群臣大跌眼鏡。

  而且李瑄的所作所為,往往是開創性的。

  「我個人的一小步,是文明發展一大步。然我一個人力量有限,卿等一定要重視奇才。或許每一件微不足道的東西的出現,都是對天下的一種變革。」

  李瑄說著,又取出一張紙。

  上面記錄著0123456789的數字。

  這是出自天竺地區的數字。

  很可惜,大食帝國無法崛起。

  以後數字就不可能被稱為大食數字。

  只要大唐將數字普及,再將數字向西傳,以後數字就叫華夏數字。

  華夏古代也有數字,但不可否認,大食數字更加簡潔方便。

  不是李瑄不尊重華夏文化,這個時代,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誰拳頭硬,誰就主宰這個世界的一切。

  加減乘除符號化,加上數學簡化。對數學來說是一場變革。


  在加上李瑄的數學知識,將來數學絕對會突飛猛進。

  宰相們聽得雲裡霧裡。

  他們看著李瑄用數字、符號,去計算九章算術上的數學題。

  「右僕射,你出一道數學題,多少加多少,看朕給你算……」

  李瑄讓李峴出一題。

  「九千九百二十二加四千三百一十一。」

  李峴胡亂說一道。

  「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三。」

  李瑄隨便一標,輕易算出。他用漢字寫出答案。

  加法是後世最簡單的數學題。

  其實李峴也不難算出,但需要時間。

  李瑄可以輕易給出答案,這就是數字符號化,簡單化的優勢。

  五位宰相自己拿紙筆算,很長時間才出答案。

  李瑄又讓他們出乘法,除法。

  更難的就不為難這些宰相了。

  李瑄的數學,與宰相們相比算是高手。

  宰相們看得五體投地。

  李瑄又當著宰相的面,寫下乘法口訣,加法口訣,減法口訣,還有幾何、代數、方程、函數等後世的基礎知識。

  如幾何的勾股定理等等,李瑄還畫出圖形。

  又標記字母。

  術業有專攻,宰相們是不可能懂的。

  又如乘法口訣這種,自古都存在,李瑄只是用數字符號寫出,更通俗易懂。

  將來每一名學生,都要順口背誦。

  不論是字母,還是數學,李瑄都要先親自教導給諸國學的老師,然後再由他們制定成冊,進行雕版印刷的雕刻,印刷傳播。

  「數學非常神奇,它的重要超乎想像。我愚鈍,所懂得的數學,不如太學的博士。但我希望數學簡化符號化以後,能催生一批數學天才。只要能掌握數學的一角,我們就能主宰這個世界。」

  李瑄鄭重地向李峴、劉晏等宰相說道。

  華夏自古的數學都是「實用型」的,即為一些現實服務。

  同時代數學確實處於領先地位,也是數學的發源地之一。

  那些滅亡的文明,就不要拿出來和華夏去比較。

  但也是因為政治環境因素,使數學沒有好的服務對象。

  「臣等必盡力為之。」

  宰相們還處於懵逼狀態,皇帝太全才,他們跟不上節奏。

  自唐以來,算學地位不高不低。但皇帝親自下場,讓他們不得不慎重。

  能讓庶民掌握一些基本數學,是有好處的。

  等李瑄向國學講解拼音、數字符號的時候,他們也一定會去聽學。

  看至尊的樣子,是要將數字符號貫徹到底。

  「今日到此結束,我從明日開始,會用一個月時間,向國學教師教導拼音和數字。另外,還是以除賤為良為主,各郡縣傳來的消息,一定要及時處理。」

  李瑄宣布結束此次政事堂會議,轉身離開。

  現在的國家就像是一張白紙,任他縱情揮筆。


  但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李瑄要慢慢來,一點一點地做起來。

  改變人類進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品、指南針、火藥。

  現造紙術、印刷術已經充分應用,將門閥衝擊地體無完膚。

  指南針已經出現,但對現在的作用並不是很大,還要等大航海開啟。

  火藥還未發明。

  李瑄已經派人四處尋找硫磺和硝,他將會成為火藥的發明者。

  他承載的一切夢想,都將在未來數十年,努力實現。

  ……

  京兆府率先完成除賤為良,意味著第一次除賤為良正式進入白熱化。

  其中最輕鬆的,莫過於曾被李瑄清理過一次的隴右、河西。

  特別是隴右新開闢的郡,根本不存在豪強大族。

  全部都是胡人、軍戶和移民而來的百姓。

  除賤為良傳達到河西、隴右,豪強紛紛將農奴釋放,忍痛割出土地,報備縣衙、太守府。

  在這民風彪悍的地帶,沒有誰比他們更清楚李瑄的威望。

  別的不說,那些和漢人大族有敵對的胡人部落,只要李瑄悄悄一指示,就會向李瑄效犬馬之勞。

  再者,河隴大族資產貧瘠,整個河隴,包括天寶年間的二十萬移民,總共也才有漢人七十餘萬,還不如內地一個超級大郡的人數。

  地廣人稀,使河隴大族操縱佃農的空間太小。

  相比之下,河南、河北,才是較為難辦的地方。

  即便經過戰爭,兩道加起來戶籍人口一共有一千五百萬人。

  另外不知還有多少黑戶、逃戶。

  以至於除賤為良的詔令到達後,就困難重重。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