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這公平嗎?
長春城是趙與芮在寶慶八年(1232年)開始興建的遼東重城,當時選的位置在後世寧安附近,靠近牧丹江市,倚鏡泊湖而建。
前後歷時八年,才全部完工。
後設長春軍,長春軍六千人里,有一半駐長春城,然後三千駐附近各小城,輻射統治方圓上千里。
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和移民,長春城目前人口超五十萬,是遼東最大的城,沒有之一。
距離大宋燕京更近的瀋州(瀋陽)人口都沒有這裡多。
因為趙禥就藩後,全力經營這裡,大力往這裡移民。
長春地處遼東要道,往瀋州不到一千里,往海叄威不到五百里。
在趙與芮的大宋,長春城在遼東的核心地區。
明朝的遼東地盤,不如趙與芮大宋遼東的三分之一。
地盤大小不同,核心城自然也不同。
長春城現在是遼東省里人口第一大城,兵馬第二多的城,重要程度僅次於省府瀋州。
趙禥在城中留了五百人,王安節相當糾結,要不要上報給皇帝陛下。
糾結的原因是報也不好,不報也不好。
往小了說,長春城本是趙禥屬地之一,他經過這裡,留五百人怎麼了?
往大了說,長春城是大宋的,你趙禥王府又不在這,你在這裡留五百人想幹什麼?
報也不好,不報也不好,王安節這兩個好像老了幾歲,白髮都白了好多。
這時他能明白,父親王堅生前說的話,身為統兵大將,千萬不要參和儲君之爭。
但是如果被逼的沒辦法,那就一定要果斷,不能想著首鼠兩端。
「砰砰砰」就在這時,外面傳來敲門聲。
「進來。」王安節先放下筆,暗暗長嘆,自己在戰場上殺伐決斷,沒想到戰場之外,比打仗還難。
「父親。」外面進來的是他的長子王建。
王建也才二十出頭,長的英武帥氣,娶了個營中正將的女兒,那正將也是當年王堅部下,算是親上加親。
「燕王的人安排好了?」王安節沉聲問。
「都安排好了,在城東大營。」
「他們在這幹嘛?」王安節不爽道。
「燕王的人說馬上有批重要的商品從牡丹江過來,他們要接貨。」
聽起來好像是個很好的理由。
牧丹江北邊通向哪?通向趙與芮建的遠東庫頁城。
遠東遼東都是燕王封地,聽起來更沒問題。
但王安節知道,遠東那邊物產是豐富,卻也用不著要留五百人在這裡接貨的。
都是些皮毛,野貨,留十個就夠搬運。
王安節想了想,又問:「他們帶兵甲沒有?」
「這倒沒有。」王建很奇怪:「父親擔心什麼?」
「陛下巡察四海,各位皇子恐怕都要蠢蠢欲動。」
「不會吧。」王建一臉不可思議:「我看陛下龍精虎猛,也不算老?」
王安節搖頭,倒不是說老不老的問題,是皇子們都會想好好表現自己,爭取儲君之位。
不過有些話,他也不好和兒子說。
燕王趙禥有唐宗之能,王安節原本感覺他希望比較大,可這次趙與芮並沒有去遠東,而是去了高麗和東瀛,也沒見兒子,這就很奇怪。
這或許在皇帝眼裡,高麗和東瀛兩個省,比現在的遼東和遠東還重要。
「那父親認為,哪位皇子有機會成為儲君?」
「不好說,帝王家的事,咱們身為人臣,最好不要妄議。」
王安節當天糾結了半天沒下定決心發電報,結果第二天一大早聽到一個消息,燕王留下的五百多人中,又分了一半去瀋州了。
瀋州是遼東省省府,制置使和都司都在那邊。
以前瀋州還有總督府,呂文德幹過總督。
呂文德退休後,原大興軍統制汪世顯為遼東總督,負責大興省和遼東省兩省事務。
後汪世顯又病故,遷泰北軍統制呂文煥為遼東總督。
呂家在遼東的勢力還是蠻大的。
呂文德兒子呂師夔和趙禥是連襟,這麼想想,也算正常。
「去了一半瀋州?」王安節聽到這消息,終於決定不上報。
五百人少了一半,這沒什麼,人家就是走商路做生意的。
不知道為什麼,王安節事後心裡居然隱隱有些激動。
他是王堅之子,出身將門,運氣也很好,父親王堅很早就被皇帝重用。
沒多久,皇帝要消除世襲勛貴,但對王堅,孟珙這些早期心腹都是大張綠燈。
所以王安節從小從軍,早早就位立營指揮之職。
但大部份時間裡,他都是跟著父親打仗,真正獨當一面,還是元貞十三年,王安節以南路軍主將,孟之英為副將,攻打占城。
當時占城只是個小國,宋軍兵馬精銳,武器先進,根本沒有一點難度。
之後王安節又參與了攻打德里蘇丹國的戰役。
他這一生就參與了這兩次大戰,德里蘇丹國被滅後,朝廷十幾二十年沒有大型戰役,王安節干到統制就沒有再進步。
身為軍人武將,當然希望有仗打?
他父親王堅可是干到總督,在國公致仕。
我不說干到總督,起碼也得干到都指揮使吧。
趙與芮肯定想不到,因為自己要巡察四海,引的大宋無數軍將各種心思,很多原本平靜的心,都變的騷動起來。
——
三月,趙與芮的船到大員。
大員省現在是他五子趙烽的封地,為周王。
趙烽和趙繹是一個母親,比趙繹小了很多歲,目前才二十多歲。
在趙與芮的嚴厲管教下,趙烽也算中庸,沒趙祺仁厚,但也沒趙繹兇殘。
趙烽的封地是諸皇子中最小的,但大員起步早,是大宋第二個海外基地。(第一個是濟州)。
而趙與芮到臨安後,濟州基本不再擴建,全力經營的第一個海外基地就是大員。
將近四五十年下來,大員經過無數次的移民和發展,當地人口已經達到七百多萬,也算是個大省。
大員人口成份複雜,真正的漢人約占十分之一,然後有大量女真人,畢竟金國滅國後,絕大部份女真人都被遷移到大員。
之後趙與芮從各地遷移百姓,波斯人,德里蘇丹人,漢州土著,高麗人,日本人,什麼都有。
這幾十年下來,大員人口組成中,最多的是漢人,其次是當地土著,然後是女真族。
當然,這些年各族相互通婚,早期的女真人,蒙古人也幾乎變成真正的漢人。
三月中旬,趙與芮的蒸汽船剛到大員沿海,原本打算靠岸,結果趙與芮叫來全勇。
「先不急著靠岸,圍島上轉轉。」
趙與芮上次悄悄來大員,還是六年前的事。
全勇連忙下令蒸汽船沿島轉一圈。
這一轉就是好幾天,弄的島上等皇帝的人也莫名其妙。
但有心人應該猜到趙與芮在看什麼,極可能在看大員島的防禦。
大員易守難攻,可以容納大型登陸船的海岸可不多。
大宋經營大員四五十年,能登陸的海岸造了大量的炮台,設了無數障礙。
就在趙與芮沿著大員轉圈的同時,一封電報從大員發到了大明城(原波斯德黑藍)。
大明城是大明省省府,平時明王趙繹都在這裡。
但今天接到電報後,電報室的人立刻往大宋灣(原波斯灣)的和平城轉發。
原來趙繹已經不在大明城,而在大宋灣的和平城。
和平城是宋軍當年立足波斯時,建的第一座城,目前算是大宋灣附近最繁華的城市。
和平城中。
中年趙繹靜靜坐在主位,身邊有幾個心腹在側,其中有兩個居然是蒙古族,正是忽必烈的兒子朵兒只和脫歡。
當然,現在這兩人除了外觀之外,一切打扮和宋人無疑。
房間裡有些安靜,大夥臉色都很古怪,似乎在等什麼。
「噔噔噔」外面突然傳來快速的腳步聲,不一會,有個武官推開大門。
這武官正是和平城統軍統制宋顯德。
當年陳小刀走時,向趙繹推薦了宋顯德。
時宋顯德不過是波斯境內清州駐軍副將。
一轉眼,宋顯德已經成為軍統制。
但宋顯德年紀也不小了,看起來接近六十歲,如果不出意外,再過一兩年就得退休。
「大王,陛下到了大員,他的蒸汽船,正在大員繞行。」宋顯德拿著電報導。
「啊」四周諸人驚訝,不知道趙與芮為啥在大員繞行。
趙繹眉頭緊鎖,沉思了片刻,終於緩緩道:「外面都在傳言,父皇巡察之後,要移鎮各藩。」
「父皇顯然在想,哪個兒子,可以到大員去?」
趙與芮準備移藩,消息已經傳的滿天飛,各皇子和皇子們身邊的心腹都很震驚。
「真要移藩?」宋顯德滿臉害怕之色。
他年紀不小了,也就是趙繹心腹才一直干到現在,或是換了皇子過來,他明年鐵定得退休。
「不但要移藩,聽說還會重新分藩。」秦忠虎沉聲道。
「什麼意思?」諸人大驚失色。
「比如把漢州(飛律濱)和大員分成一起,因為周王封地太小,漢州和他較近,如果誰到大員,可能還會得到漢州。」
簡單來說,因為各兒子封地,人口,經濟情況大小不一,趙與芮可能想公平點,重新分封。
現在的情況來看,封地地盤最大的趙禥。
經濟最好的趙祺。
兵馬最多的是趙繹。
沒辦法,趙繹這邊面對大蒙和歐洲,是大宋朝的最前線,布置了最多的兵馬。
大宋的其他地方,都沒有敵人。
趙繹想到自己地盤兵馬最多,一旦被移藩?
「大王,如果真要移藩,這是最後的機會了?」部下宋顯德這時突然跪下,雙手抱拳一副忠心的表態。
「嘶」他這話簡直把現場所有人嚇的倒吸一口冷氣。
「混帳。」趙繹大怒:「你想說什麼?」
宋顯德也管了,他都這把年紀,再不為兒子拼下,以後就沒機會。
「我們這邊兵馬最多,一旦移鎮,大王就失去最大的助力,今後都難翻盤。」
「你瘋了。」趙繹滿臉通紅,怒罵道:「你父皇還在,你想鼓動我造反?」
「失敗了才叫造反,成功了——就叫——清君側-——」
咣當,趙繹面前的茶杯都轟然倒下。
他滿臉通紅瞪著宋顯德,片刻之後:「來人,把這狗東西帶下去。」
但屋外並沒有人進來。
眾人幾乎同時反應過來:「大王不要。」紛紛為宋顯德求情。
現場除了秦忠虎外,幾乎文武要員,全部跪下。
「你們想幹嘛,你們都想造反嗎?」趙繹大怒,眼睛一個個死死看過眾人,看他們的不同表情。
有些人滿臉愕然,顯然是隨眾下跪的,根本沒想到這事。
有些人表情興奮,似乎想法和宋顯德相似。
也有人一臉茫然,顯然在糾結。
他把所有人表情看在眼裡,然後不動聲色的看了眼秦忠虎。
「大王息怒。」秦忠虎這時也趕緊下跪:「兄弟們也是大王著想,為兄弟們的家人著想。」
「恕下官斗膽。」秦忠虎大聲道:「自陛下登基,威加海內,雄居八方,大宋擴疆萬里,氣吞諸國,立下千古不世的偉業。」
眾人聽的也是心神激盪,有些人想到皇帝的厲害,表情立刻露出害怕之色。
「然,這些江山是誰打下來的?」秦忠虎聲音更大了。
「這是在場諸位兄弟和他們長輩先人浴血奮戰打下來的。」
「可陛下登基之後,年年消權,取消世襲,動則安排考試,請大夥看看宋統制(宋顯德)」
「寶慶二年從軍,打濟南,滅金國,進高麗,援西夏-——從軍大半輩子,為大宋拋頭顱灑熱血——立下無數功勞。」
「從軍數十年,到現在還只是個小小的統制。」
「其三子名龍,七次科舉,屢試不中,不能為官,不能為將,只能在朝廷的企業中碌碌一生。」
「諸將軍的兒子都這般下場,以後他們的孫子又會如何?」
「咱們打下的江山,就看著別人耀武揚威嗎?」
「咱們的浴血奮戰,不如別人讀幾年書,考一場試嗎?」
「這公平嗎?」
「不公平。」屋子裡幾乎人群激奮,所有諸將振臂狂吼。
所有人的臉上,全是憤怒和不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