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英法入侵北京的時候,曾國藩正在南方跟太平軍打的如火如荼。
曾國藩在道光年間被破格提拔後,就多年沒有升過官。
主要是因為咸豐帝不待見他。
因為成豐剛即位時,曾國藩直言不諱指出了一些問題,惹得咸豐帝龍顏大怒,就一直不給他升遷。
本來曾國藩在南方一沒實權,二沒糧餉,給皇帝守江山,皇帝還不信任,地方官員不配合也協調不動,一直那么半死不活得守著。
慈禧掌權後不久,直接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
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
所有四省巡撫提督以下各官悉歸節制,曾國藩有了實權終於可以甩開膀子打太平軍了。
這個時期,是漢族官僚最得勢的時期,全國各省的總督、巡撫中,幾乎清一色都是漢人。
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後。
慈禧立馬意識到曾國藩權勢太過大了。
整個半壁江山,巡撫、都統不是曾國藩的好友就是他的門生幕僚。
作為一個掌權者,慈禧深得帝王權術,平衡朝廷政權,督促他裁撤湘軍。
再看咸豐帝之前,小肚雞腸,猶豫不決,放了權又反悔馬上收回。
瞻前顧後,一邊怕湘軍壯大,一邊還想湘軍打勝仗,用人方面前怕狼後怕虎,沒有一點兒魄力。
甚至於後來的晚清名臣,基本都是慈禧在位時提拔任用的。
晚清四大名臣全出自她的提拔,張之洞更是破格連升幾級,可惜慈禧死後再也沒有出過一位有能力的大臣。
這幾位為將來大清的延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緊接著,慈禧在奕訢的建議下,開始推行洋務運動。
旨在強國強兵,洋務運動的本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慈禧發動政變後,以「自強」、「求富」為宗旨的洋務運動迅即拉開序幕。
很難設想,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支持,洋務運動又怎麼能在強大守的舊勢力的阻擋下延續三十多年?
很長一段時間裡,慈禧被一些史學者稱為「頑固勢力的總代表」,說她「一貫頑固守舊」,殊不知慈禧值國事是非之際,亦不乏改革進取之心。
洋務派每辦一事,必招致頑固派和清流黨的攻訐,朝廷上無一日安寧。
洋務運動很多清流並不同意。
慈禧討厭這些清流,這些清流只會拿著筆桿子彈劾別人。
但凡涉及洋務的,總有一班清流黨反對。
慈禧對他們煩得很,但是有些不能說的話,還必須靠他們來說。
朝廷也不能讓在外掌實權的大臣為所欲為,有這幫清流黨,可以結他們的筆桿子完成自己不願說的話,不願做的事。
面對頑固派和清流黨的囂聲,慈禧太后巧妙地施展其政治手腕,逐漸地減少來自他們的阻力。
雖說沒有從制度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這次外科手術,確實給大清王朝帶來了一些生機。
很多官辦企業、軍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興起。
練兵、制器、修鐵路、架設電線、辦電報、辦造船廠、派遣留學生,這些舉措無疑是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
慈禧無疑是支持改革的,但處在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與一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識素養和精神面貌又有一定的差距。
她並沒有主動吸納新知識的渴求和行動,因而在不少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愚昧。
如認為修鐵路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馬來牽引等等,愚昧和私慾,直接影響到她所支持的洋務運動的實績。
更為重要的是,她對事態的嚴重性、改革的進程和目標從未有過足夠的心理準備和通盤考慮,而是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地調整政策。
外交這塊是慈禧辦的最差的,但依然可圈可點。
這也因為她身處後宅,目光並不長遠,有點婦道人家的思想。
像中法越南戰爭,慈禧沒意識到越南丟了,雲南能安然處之嗎?
對於遠在雲南、廣西之外的越南國,慈禧先前所知甚少。
後來那裡鬧事了,雲貴總督、兩廣總督向朝廷報告,她才知道有這麼一個君主昏庸、官更貪惡、百姓無知無識的小國家。
才知道這個國家每年給朝廷送點貢品,而朝廷的回贈要比它的進貢大過十幾二十倍。
它名義上承認是大清的藩國,實際上它的朝廷更替、君位承繼、官員任免、稅金收入等一切大事,朝廷都不能過問,反而還要承擔保護它免受外國侵略的責任。
慈禧不明白,當年老祖宗為什麼要把這個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這對咱們大清國到底有什麼好處?
唇亡齒寒她沒意識到。
而這段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如果時間往後延伸,一直甲午戰爭之前,也可稱「同光中興」。
光緒三年,在慈禧的大力支持下,左宗棠收復了新疆。
應該來講,慈禧在她的前半生中,表現得十分出彩,是一個合格甚至是優秀的最高統治者。
如果這個時候她死了,那麼後人對她的評價一定很高。
不說比肩康熙、雍正,但一定比嘉慶、道光、咸豐三帝要強得多。
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暴亡。
歷史上將慈安的死歸結於慈禧,儘管從邏輯推理上,慈安確實是慈禧通往政治巔峰的最大障礙。
但直到如今,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慈禧就是謀害慈安的兇手。
而對於慈禧來說,慈安之死她內心必定是欣喜若狂的。
此後,她就是大清朝說一不二的皇太后了。
到了這個時候,唯一能對慈禧形成威脅的就只剩下恭親王奕訢一人了。
光緒十年(1884年)四月五日,慈禧以中法戰爭失利為由,指責軍機處調度不當、指揮不力,將奕訢、寶鋆等軍機大臣逐出軍機處。
其中奕訢的處置最重,他被一擼到底,只留下了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勒令他「回家養疾」。
奕訢在中法戰爭中的表現確實很糟糕,但他畢竟是執政二十多年的親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