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到十二月底,再過幾日建興二年大年初一,劉禪就要在南郊祭祀。
除了官員改制以外,還有一些眼下就必須要做的事情。
比如商議出劉備的廟號,還有排列功勳。
自古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從西漢開始,給打天下的功臣列表排名,就是歷代王朝都會做的事情。
如西漢二十四功臣,東漢雲台二十八將,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宋朝昭勛閣二十四功臣,明朝功臣廟二十一人以及清朝紫光閣等等。
一般來說,功臣排列不會在立國後就馬上排列,即便是新時代,也是在立國五年後,於公元1955年才開始大授勳。
但現在新漢朝已經立國快九年了,劉備在公元220年曹丕篡漢之後就登基為帝,當了七年皇帝。連阿斗劉禪都已經繼位快兩年,已經算是新漢的第二代君王。
像劉邦立國後第二年就開始大肆封賞群臣,排列功臣名錄。雲台二十八將雖非劉秀時期,但也是東漢第二代皇帝漢明帝劉莊時期所立。
所以劉禪十一月份得知曹魏覆滅之後,就非常高興,希望能夠像劉莊一樣,將他父親時期的功臣進行排名表彰。
主要也是配享太廟的問題。
因為大漢一統,劉備的廟號需要確定,確定了廟號之後,明年年初就要立廟,將劉備跟高祖劉邦,世祖劉秀進行並列上廟,那麼功臣配享太廟,就得提上日程。
只是現在功臣們大多還活著,且基本都占據朝堂高位,劉禪只對三省部台下了命令要求進行排名,卻忘了三省部台的長官也是功臣之一。
讓功臣給自己排名,顯然是有失公允。
倒不是害怕徐庶龐統他們以權謀私,而是以他們的人品,作為排列功臣的人,很大可能會把自己的功勞降低一些,這對他們有些不公平。
因此這個任務就交由三公九卿去做。
三公九卿多是聲望地位較高者,實際戰功比較少,裡面功勞最大的就是周林了,曾經幫助劉備運送物資,牽線賨人軍隊,功勞說大不算太大,說小也不算太小,因而商議起來就沒那麼多顧慮。
不過排定功臣名次沒那麼簡單,劉邦分封諸侯達到143位,從公元前201年選出第一批70人開始,一直到公元前195年才把所有的143位功臣全部排完。
即便是後世我國建國之後,也是從公元1952年開始,經過3年的時間進行評銜排名,才最終在1955年大授勳。
所以三公九卿經過一個多月的商議,目前也就排列出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勳。
名單在十二月二十七日上交到了諸葛亮這裡。
朔平署內。
諸葛亮坐在主位上,左右各殿大概有數十名來來往往搬運公文,以及瀏覽公文、抄寫公文的三省部員。
一般的國家政務其實不需要尚書令、門下卿以及中書丞處理,畢竟全國三千多萬人口,每天要處理的政務何止上萬,光靠他們三個,累都要累死。
所以大部分普通的政務基本由下面的官吏處置,尚書台負責整理歸納,中書省負責批閱奏報,門下寺負責審核詔書。具體決策基本都是由尚書、中書以及門下左右僕射、左右丞負責,再由下面官吏去執行。
龐統、徐庶和蔣琬負責的是重大事物,如全國糧草、物資儲備、各地州郡官吏選拔以及其它像人口遷徙安排、世家門閥清算、土地丈量工作、人口登記造冊統計等等國家戰略上的工作。
而諸葛亮做為丞相,負責的自然是整個三省部台的統籌工作。甚至不僅是三省部台,還有各地州郡匯報的人口、種多少畝地、糧草收穫、天災情況以及死刑審核等等。
現在可不像以前那樣只管理南方幾個州,而是整個天下所有的事物。也就是下面各級官員層層遞進管理,要是什麼事情都交到他那來,諸葛亮得累死。
「丞相,這是公卿們裁定的第一批功臣名單。」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尚書郎中手中拖著一份公文走到了諸葛亮面前。
諸葛亮正在看河北最新發上來的文書,聽到他的話,詫異地抬起頭道:「功臣名單?是什麼東西?」
尚書郎中就說道:「是陛下在十一月聽聞丞相消滅了魏國,大喜之下讓三省部台裁定功臣名錄,以便明年年初祭祀祖廟時為群臣配享太廟。只是尚書令他們不好做裁定,就與公卿們商議,由他們來做主。」
「哦。」
諸葛亮就應了一聲,這件事他其實不知道,不過既然已經選好了名單,他自然就要看一看,畢竟是事關諸多功臣的福利。
打開名單後,第一個映入眼帘的就是他諸葛亮的名字。
諸葛亮略微皺眉,拿起毛筆劃掉了自己,他現在已經位極人臣,沒必要非得躺在功勞簿上炫耀資本。
第二個名字是沈晨,第三個是關羽,第四個是張飛。接著法正、徐庶、龐統、糜竺、孫乾、簡雍、黃忠、趙雲、甘寧、太史慈等二十餘人。
基本上都是早期元從以及功勞極大者。
公卿們選名單還是很有根據,沈晨戰功第一,劉備能夠奪取荊州,劉禪能夠一統天下,他的功勞非常大。
而關羽平定了江東,法正則幫劉備拿下益州,都有為劉備開疆拓土、奪取州郡的功勞。
所以沈晨關羽和法正排名比較靠前,張飛雖然沒那麼謀取州郡,可作為戰將十分勇猛,又是從幽州開始的最早元從之一,排名第四自然也是理所應當。
之後徐庶、龐統、糜竺、簡雍、孫乾等人的排名也都有依據。
徐庶龐統是後來荊州才加入,如今看上去資歷較深,已是國家副相,可跟關羽張飛糜竺孫乾趙雲等人比起來,資歷就差了不少。
只不過他們功勞很大,出謀劃策,又協助諸葛亮穩定後方,因此排名比較高。
至於糜竺孫乾和簡雍,他們的作用其實沒那麼大。
早期他們跟隨在劉備身邊,一沒有出謀劃策,二不能帶兵打仗,基本就是幫忙治理一下郡縣,或者出去當個說客,發揮的作用較小。
但架不住他們資歷深,都是元老級別,深得劉備信任。
何況糜竺還有出資幫助劉備重建軍隊的功勞,妹妹又是貴妃,雖然三人現在都已經病死了,但功勳可不會隨著他們死去而抹掉。
所以這三人的功勞地位不會低於前十。
其餘太史慈是徐州才跟隨,亦是早期戰將之一,可惜較早病死,排名稍微靠後一點。
趙雲也是早期戰將之一,可惜有中途在徐州時,兄長病逝,回去料理喪事從而與劉備分開那麼幾年時間的空白期,否則排名會更高。
這份名單里資歷最淺的反而是黃忠,只不過黃忠戰功比較大,作為荊州之戰的主力將領,功勳卓著,戰後已經是僅次於沈晨關羽張飛馬超的大將,因而排名不低。
甘寧和沈晨的資歷比較奇怪,沈晨最早在徐州就跟劉備認識,但當時還未加入。後來甘寧和沈晨在一起,等到劉備來荊州之後,沈晨才加入劉備集團。
所以在資歷上要說從徐州開始的話,不能算。但要說從荊州才加入,那也不好說。不過他們戰功太高,功勞排名肯定也低不到哪裡去。
至於其他人,就是夏侯纂、袁琳、劉琰等,排名基本上都是墊底。純粹靠資歷較深,才能夠上這份名單,否則都進不去。
而且這份名單也不代表最終排名,只是目前暫時從資歷先定一批,就像劉邦第三批才給蕭何、張良、周勃、樊噲等人封侯,但不代表他們的戰功資歷和排名比前兩批低一樣。
最終排名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畢竟總功臣數量可能超過百人,雖然不像後世開國能有上千名將軍,但也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評選和確定才行。
諸葛亮看了這份名單,略微猶豫,加了賈詡和沈桃進去,這兩個人的問題是資歷較淺,都是劉備來荊州後才加入。
資歷淺,戰功又不像黃忠那麼誇張,肯定是沒辦法參與到第一批名單中去。
但諸葛亮卻知道二人的功勞。
賈詡雖然有段時間跟著劉表,可他慫恿劉表稱帝,最終幫劉備奪下荊州這件事情諸葛亮就在旋渦當中,怎麼可能看不出來。
只是賈詡這件事做得太隱秘,且有違道德,因此世人不知,但他既然已經病死,朝廷就不能忘了他的功勞。
沈桃資歷淺,戰功也不太耀眼。然而他作為黃門卒首領,跟著沈晨幾次北上攻打曹操,也都是有功勞在身,不能因為當時沈晨還未跟隨劉備而抹掉他的功勳。
另外張松讓諸葛亮比較猶豫,張松和法正都有幫劉備奪取益州的功勞,只是張松沒有法正那麼功勞大,不僅幫忙奪取了益州,還連漢中也順手拿了。
後來張松位列公卿,前幾年病逝了,也是功勞不小。只是最終諸葛亮還是沒有把他的名字加上去,資歷淺依舊是個大問題,只能第二批名單。
最終添加了兩人後,諸葛亮才確定名錄,召來尚書郎中,要他送去宮中由劉禪批閱,這樣確定名錄之後,就要在祭祀中宣布入太廟了。
很快尚書郎中就拿著名單去了皇宮,但過了大概半個時辰,他又匆匆回來,向諸葛亮稟報導:「丞相,陛下要加入你的名字。」
「我知道了。」
諸葛亮苦笑了一下,便起身說道:「我去與陛下說吧。」
他就一路去了後園西宮。
劉禪正在西宮園內看書,諸葛亮在的時候,他總是會稍微看一點,畢竟是劉備臨死前囑託。
其中看得比較入迷的是沈晨的《沈氏經集》,主要裡面的階級論調讓人覺得很新穎,特別是到了他們這個位置,就有一定的感悟和想法。
皇帝就應該站在平民這一邊,天下平民百姓如果過得不好,那麼最終受害的還是皇帝,這也符合劉備以民為本的思想。
所以劉禪很喜歡這本書,常常感嘆現在洛陽沒有百姓,如果有百姓的話,他一定要常去民間了解民情。
得知諸葛亮過來,劉禪立馬召見,諸葛亮進來先向劉禪行禮,等劉禪讓他起來之後,才說道:「陛下,臣蒙先帝賞識,寄臣以大事,臣猶自惶恐,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得大元帥、驃騎將軍之能而安天下,何故又勛彰以臣呢?」
劉禪忙道:「丞相自受命以來,夙興夜寐,這些都是朕與父皇看在眼中,當年荊州之時,若非丞相,恐怕連驃騎將軍亦不能力挽狂瀾,這些功勳,世人皆知,丞相就不能再推辭了。」
「縱使臣在名錄之內,也不能名列第一。論起行軍打仗,曉卿功勳卓著,堪比韓信之能。論起功高勞苦,大元帥與車騎將軍都是自幽州就跟隨先帝。」
諸葛亮極力推辭道:「臣資歷淺,功勞也不如他們,怎麼能位居他們之上呢?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這」
劉禪就問道:「那依丞相之見,誰人應該功勳第一呢?」
「唔」
諸葛亮就猶豫了起來。
功勞可不是只算戰功,資歷深淺、穩定後方、開疆拓土、出謀劃策都不能少。
穩定後方和出謀劃策諸葛亮、徐庶、龐統皆是翹楚,其中尤其以諸葛亮功勞最高,沒有他,荊州之戰劉備就要滿盤皆輸。
開疆拓土、攻城奪地,沈晨的戰功自然是最高,屢敗曹操和孫權,能拿下荊州、關中、并州,最終消滅曹魏全都靠他,甚至消滅江東他也出了很大力氣。
如果不是他在之前的幾次戰鬥中消滅了江東的主力,後來關羽也不會那麼容易直接殺到建業城下,生擒孫權。
而資歷深淺、開疆拓土上關羽也不遑多讓,他資歷最深,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且戰荊州、取江東、鎮淮南、擒孫權、滅曹休,張遼夏侯淵被他圍攻而死,也是他最早殺到鄴城城外。
在戰功上僅次於沈晨,也是功勞第一的有力人選。
諸葛亮自己推掉了第一,那麼剩下的就只能在沈晨和關羽之間選一個。關鍵是選其中一個,另外一個人會怎麼想?
劉禪見他遲疑不決,便笑道:「丞相是有顧慮吧,那朕來選,就選驃騎將軍吧。」
「元帥素來高傲,陛下不怕他不滿?」
諸葛亮問道。
劉禪說道:「二叔確實高傲,但他這一輩子,也就服丞相和驃騎將軍。」
「那便照陛下之令吧。」
諸葛亮就應下了。
因為沈晨第一確實實至名歸,除了戰功第一以外,他也出謀劃策,同時也能安定地方,治理百姓。可謂是上馬為將,下馬安民,六邊形戰神,無一不通。
唯一的缺陷就是資歷較淺,不是徐州就跟著掉元從,否則的話,基本就沒有什麼爭議了。
當下確定了功勳名單,很快數日之後,就到了年底,新的一年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