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第721章 ,繼承人的抉擇與對大同之路的探索

第721章 ,繼承人的抉擇與對大同之路的探索

2025-01-05 16:51:13 作者: 小兵王2
  第721章 ,繼承人的抉擇與對大同之路的探索

  大漢歷64年4月10日,關中,高陵縣。

  一輛電動車緩緩的在縣城的主幹道上行駛。徐凡看著熱鬧的街道。

  而坐在他身邊的徐愛民說道:「紹兒跟著大司農陳舍,一直在大漢最貧困的鄉村巡視,寫了很多有關於鄉村的見聞,讓孩子感觸非常深吶,本以為我大漢應該實現了全面富裕,但通過紹兒的見聞,大漢貧窮的地方還是不少啊。」

  徐凡笑道:「偏遠地區的富裕本就比關中要難十倍都不止,只要大漢還在進步就好,以後把水泥馬路修到那些鄉村,情況就會好很多。」

  有他自己的世界的對比,他認為大漢農村的工作已經做的很好了。科技不夠,資源來湊,人均占有資源量提升了,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就直線下降,現在這些地區貧困都是暫時的,只是因為大漢的道路還沒有修到那裡,本地的資源沒有辦法開發。

  現在大漢的水泥產量還是太低了,也只是勉強突破了1億噸,這點產能還做不到村村通公路的水準。

  徐愛民笑道:「紹兒倒是想到了一個改善鄉村經濟的方法,就是由朝廷訂購這些貧困地區的蔬菜和水果用來給漢吏如日常食用,漢吏有兩百餘萬,加上大夫護士,教師等事業編,少府的工匠共有800餘萬了,他們也是相對富裕的人群。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他們消費貧困地區的水果蔬菜,可以明顯改善貧困地區的經濟,孩兒一個認為這個方法不錯,雖然成本高一些,但朝廷不能什麼帳都算成本。」

  徐凡道:「這算是一個方法。」

  「紹兒巡視大漢好幾個郡縣,認為現在大漢的發展比東南郡縣發展的快,這些地區普遍富裕,尤其是鄉村比北方富裕,說是全面實現了高等富裕社會也不為過。

  西北卻相對寒苦,城市的規模小,產業也不算太興旺,鄉村更是寒苦。

  紹兒認為北方雖然寒苦,卻是大漢的根基之地,尤其是深入內陸的北方郡縣,被南方沿海郡縣虹吸財富,朝廷應該平衡南北的差距。」

  「還有認為這也是朝廷下一步要改善的地方,這些年南方發展的越來越快,西北地區除了長安城,其他郡縣的發展的確不如南方,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容易引起大漢經濟的結構失衡。」

  徐凡點點頭,北方在發展經濟方面,尤其是工業化時代的確不如南方。

  要按最高效的配比,大漢的幾大工業區的確應該建立在南方,但國家不是工廠,不能光講效率,有時候還得講公平,這就要犧牲一定的效益來彌補地方發展的差異。

  要讓工匠在當地找到工作,而不是讓他們去幾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工,人為的造成家庭倫理的悲劇。

  而後徐愛民又拿出徐晟的奏摺,上面既有寫汽車產業的發展對大漢基建的影響,認為大漢建設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要考慮科技帶來的影響,保留擴充的餘地。

  還有這次大漢清洗南方的見聞。徐晟認為朝廷在南方的影響力太差了,以至於當地諸侯豪強,目無法紀,殘害百姓,他認為應該在南方建立陪都,加強對當地豪強諸侯的管理。

  同時強化刺史制度,加強大漢十三州刺史的權利,讓他們用嚴刑峻法震懾住地方的漢吏,豪強,諸侯貴族。

  徐愛民忍住怒氣道:「這種蛀蟲發現一個抓一個,我大漢有的是流放之地,讓他們用餘生償還自己的罪孽。」


  他也知道諸侯國的貴族豪強貪婪豪橫,卻沒有想到他們會如此無法無天,自己享受榮華富貴還不夠,還要肆無忌憚的殘害百姓。

  這是徐愛民見識少,大漢的貴族豪強比起另外一條時間線的貴族豪強,已經算是好很多了。

  真實歷史線上的西漢豪強,那才是真正的囂張跋扈,目無法紀,西漢的皇帝只能用酷力來打擊這些無法無天的貴族豪強。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灌夫,家中累累的資產有幾千萬,每天的食客少則幾十,多則近百。為了在田園中修築堤塘,灌溉農田,他的宗族和賓客擴張權勢,壟斷利益,在潁川一帶橫行霸道。

  弄的整個潁川郡暗無天日,潁川的兒童於是作歌唱道:「潁水清清,灌氏安寧;潁水渾濁,灌氏滅族。」

  還有武帝的舅舅田蚡,在黃河水位高漲的時候,為了保住自己家的田地,居然直接掘了黃河大堤。

  導致中原腹地澤國千里,更絕得是,他為了防止自己的田莊再發大水,居然禁止當地的官員修補黃河大堤。

  這種狀態居然一直維持了13年,大漢朝廷上下都不敢通報這種事情,還是漢武帝巡視地方的時候才知道這事情,而後派羽林軍為主力堵住了這個缺口。

  有這個範例在,大隊長都算是為國為民了。

  徐凡苦笑道:「想要吏治清明何其難。」

  徐晟說的這幾股碩鼠其實是一夥的,以漢吏監督漢吏,根本不能長久。反而會臃腫漢吏體系,讓大漢的百姓白白浪費錢財,圈養更多的官員。

  我大明對官員監督是最嚴苛的,朱元璋用特務統治國家,建立了龐大的錦衣衛體系,結果這個體系很快和明吏同流合污,後面又弄出了東廠,沒多久又不頂用,又弄個西廠,還不頂用,再弄一個內廠,一個接一個,直接成為了套娃了,這些所謂的廠衛,唯一的正面作用可能就是為後世的影視劇提供了素材了。

  而後徐愛民又對著徐凡念了自己兩個兒子的功課,基本上都是他們這一路上遇到大漢的矛盾,以及他們自己想到的解決方法。

  從他們奏摺當中,就能看出兩個人性格和處理問題的不同選擇。

  徐紹保護救濟底層百姓的利益,在遇到分歧,矛盾的雙方也更偏向於底層的百姓。

  而徐晟這相對來說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地位上,在處理矛盾的時候沒有偏袒哪一方,而是想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從根本上解決大漢在發展當中遇到的矛盾。

  「父親,您認為紹兒和晟兒,誰更加適合為太子?」

  徐愛民看完這些奏摺就感到為難,這兩個兒子都很優秀,一時間他不知道該選擇誰為太子。

  他終於有點理解上古聖君帝堯的內心了,如此龐大的國家,如此繁華的盛世,不選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他如何放心把大漢這個龐大的帝國交給他。

  而且他的煩惱更甚於帝堯,帝堯的繼承人只有大禹一個,但他卻有兩個優秀的兒子。

  所以他才把這些奏摺念給徐凡聽,也有讓自己父親為自己做出抉擇的意思。

  徐凡笑道:「兩人都非常優秀,選誰都可以繼承大漢,但如果你真拿不出主意的話,父親倒是有一個方法可以供你參考。」

  「什麼方法?」

  「成為大漢天子是需要大漢所有百姓認可的,而賢者就是天下百姓的代表,你可以讓賢者投票選擇他們其中一位為大漢的太子。」


  「賢者選拔?」徐愛民有點愕然,內心還是有點抗拒這樣的方法。

  雖然他父親一直教導他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徐愛民也承認這一點,但他認為徐室對天下的貢獻更大,說是天下的家主也不為過。

  而現在讓賢者選拔太子,這不就相當於承認賢者們有權利選拔未來的皇帝。

  「天下的大勢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現在天下的大勢就是,工業化社會越來越複雜,需要的管理者也越來越多,就需要更多人成為天下的主人,這個趨勢沒有人能違背,即便是你我擋在這個大勢面前,也只是螳臂當車。」

  徐愛民有點不贊同道:「像父親說的那種制度,那就真和禮記當中大同盛世一樣,只是一種完美社會的設想,但現實當中百姓是有很多性格缺陷,短視,貪婪,無知,他們還是需要有人去指引的。」

  「就像這高陵郡,即便有劉恆這樣的領導者,公孫弘這樣的幹吏,有諸子百家的精英匯聚,但因為放的權力太大,他們還是做了一團亂麻。」

  在兩年前劉恆上書在大漢進行地方民主試點,徐愛民思考幾天之後就答應下來了。

  他登基的時候向天下承諾過,要在30年內把大漢建設成為高等富裕的社會,而現在30年的時間馬上要到了。

  大漢這三十年也發展的非常快,天下的財富翻了幾十倍,大漢的財政也翻了好十幾倍,可以說大漢保持了開國時期迅猛發展的勢頭。

  徐愛民承諾的高等富裕生活基本上算是基本上達成了,但大漢下一步該走向何方?徐愛民感到迷茫了。

  他的前面已經沒有路可以走了,劉恆的上書對他來說剛剛好,可以為他探索大漢新的發展道路,所以他才同意了這個試點。

  徐愛民和大漢三公九卿商議半個月時間,決定把內史郡劃出九個縣,成立高陵郡,作為試點的地方。

  但這兩年下來,試點的效果可謂是一言難盡。

  最開始高陵郡百姓根本不相信,還是劉恆不斷用廣播向全郡的百姓普及試點前因後果,以及他們所擁有的權利。

  靠著劉恆幾十年在大漢積累的聲望,當地百姓抱著試一試的態度。

  在意見相當中狀告了欺負他們的漢吏。說高陵縣有一個市集花了500萬修建,說是要解決高陵縣西部的市民蔬菜問題。

  但不到三年時間,縣衙就說市集花費太高,導致縣衙入不敷出,於是承包了給了私人。

  而新來的東家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把攤位費提升三倍,開除了八成的市集管理者和清理工,當年就扭虧為贏,賺了300多萬,而那個所謂的東家就是高陵縣主簿的族兄。

  劉恆和公孫弘得到百姓的舉報也不客氣,只要百姓告狀的漢吏,他們馬上去查,查到證據確鑿的,他們就按法令處置。

  當地百姓看有效果之後,紛紛跟進,把自己日常受到欺凌,對生活不滿的地方都通過意見箱傳遞到劉恆他們手中。

  關中雖然是整個大漢吏治最清明的地方,但也有許多陽光照射不到的角落。只是劉恆這些大漢高層不清楚而已。

  畢竟這種事情一向是瞞上不瞞下,下面的人對他們做的事情那可是清清楚楚,畢竟百姓就是受到欺負的人。

  只是他們沒有辦法。把自己受的委屈,受到的欺負上報,讓上面的人看到,而現在劉恆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當地百姓發現上面真會處罰這些犯錯的漢吏,自己的沉冤也可以得到昭雪。

  於是紛紛向劉恆和公孫弘告狀,試點最開始卻成為了一場對高陵九縣漢吏的一場大清洗。

  經過了三個月的清洗,試點的九縣,一半的漢吏都被罷免,其中有三成因為職務犯罪直接流放到海外。

  劉恆原木立信,瞬間得到了試點郡縣百姓的認可了,當地的百姓第一次發現自己有罷免漢吏的權利,參加對自己家鄉管理的熱情頓時高漲起來了。

  劉恆趁機成立了國社,是農社在城市當中的變種,以小區為生活單位,工廠為生產單位。

  實行陳郡四部分紅的之政策,當地的百姓自己生產財富,自己管理財富,管理自己的生活。

  組建百業大會,由高陵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組成。負責審核高陵郡日常大大小小的政務。

  同時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溝通上的效率,大漢的廣播快速普及,尤其是在觀眾幾乎每個郡都有廣播。

  劉恆則利用上新式的廣播系統,重大的政務,由郡守府通過廣播向全郡百姓宣告,在約定時間由大家投票執行還是否定。真正在踐行大同之道。

  但兩年多時間實踐下來,理論和實踐起了很大的衝突。

  就以最簡單的占道經營為例,原本高陵郡是有巡檢,驅趕這些小商小販,能保持主幹道的暢通。

  但小商販對巡檢怨聲載道,當地的百姓也站在小商販一邊,認為巡檢管的太寬,太嚴,不利於百姓的提升收入。

  於是經過全郡人的投票,高陵郡七成百姓同意了廢除巡檢驅趕小商販的條令。

  最開始的時候全城的百姓都是歡呼的,這是他們第一次行使權力改變郡縣的條令,國家主人這個概念第一次是如此深入人心。

  但很快他們就笑不出來了,沒了巡檢的驅趕,街道上的小商小販越來越多,他們霸占的道路也越來越多,一條雙向四車道的馬路能被他們霸占一大半,以至於連馬路都給堵住了。

  這一下讓城裡的市民階級煩惱了,他們上下班被堵在路上,接送小孩也被堵在路上。

  此時他們才發現,這座城市還是少不了巡檢來維護秩序。

  於是三個月之後,有一個市民收集了上千人的簽名,又開始提議恢復巡檢制度了。

  這次有五成四的百姓支持率勉強通過這條法律,也就是說忙碌了三個月時間,一切又回到了原樣。

  後面大家又開始提升福利制度,說1000錢的基礎養老金太少了,應該提升到3000錢,還有教育制度,關中是大漢最富裕的地區,義務教育已經開始普及到中學,不過因為這幾年,科技飛速發展,中等教育也開始分成中學和高中了。

  但高陵的百姓認為教育就應該免費,於是高陵郡100多所中學,30多所高中,七所技術學校,兩所學府應該全部開始實行義務教育。

  而劉恆,公孫弘和百業代表分歧很大,劉宏認為提升福利待遇可以,但一定要量力而為,超出了生產力的福利待遇,那就是沉重的負擔。

  制定任何政策之前都要先想想錢從什麼地方來。

  但百業代表們沒有這個政務經驗,做主人嘛,當然要行使主人的權利,要是一點變化都沒有,這個主人不白當了,雙方經過激烈的討論策,達成了妥協,對這些福利政策進行一年的試點。


  但很快就出現問題了,試點高陵的稅收可以自己支配,雖然高陵收入提升了三倍。但即便有這些稅收,也從不擔不起高陵縣如此高昂的福利待遇。

  當年高陵郡的財政支出增長了500%。收入卻只增加了不到三成,財政直接入不敷出。

  在賢者大會上,劉恆給所有賢者和聽取會議的普通百姓,說了解決財政危機的兩個方法。

  一就是加稅,增加的賦稅覆蓋掉福利的支出,房產稅的標準直接定在最低,只要有房子就要繳納1%的房產稅,而後根據面積定為五檔,分別交1%,2%,3%,4%,5%的房產稅,由這些稅收承擔養老金的開支。

  而後增加個人所得稅,稅的起征點降低到千錢,收入超過萬錢的人都要交出一半的收入,以這筆錢來作為教育的開支。

  再增加資產稅的徵收比例,以這筆錢來覆蓋醫療福利的開支。

  後面還有遺產稅,消費稅,奢侈品稅,總之前面加稅增加收入,覆蓋住財政的開支,實現收支的平衡。

  而聽到這話,所有的百姓臉都快抽成包子了,稅收這樣加下去,他們賺的錢一半都要用來交稅了,這還是他們尊重的劉青天?

  這簡直是劉扒皮,天都被他扒高了三尺了。

  不想加稅那也很簡單,所有的福利待遇恢復,以此減少郡縣開支。

  全郡百姓明白這些福利開支都是由自己承擔,終於開始冷靜下來了。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