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第460章 嶺南第一張九齡

第460章 嶺南第一張九齡

2024-10-20 11:43:33 作者: 酷酷的橙子
  盛唐名相和詩人張九齡,他聰明敏捷、善寫詩文。

  而且品格高尚、舉止優雅,風度不凡,為開元盛世做出過重大貢獻。

  直至張九齡去世後,凡有推薦宰相的。

  唐玄宗總得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可見其風度和風采。

  說到底,張九齡這一輩子,正直得沒話說,忠誠得讓人敬佩。

  但官場這潭水,光清廉和有才還不夠,有時候得學會點圓滑。

  他可能太直了,不知道轉彎,但在那個年代,這反而顯得珍貴。

  他的被貶,既是個人的不幸,也是時代的遺憾。

  張九齡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歷史的教訓,也提醒我們。

  不管啥時候,都要頭腦清醒,堅持原則。

  但同時,也得學會隨機應變,這樣才能在人生的大戲裡,演得精采,活得漂亮。

  「儀鳳三年,張九齡出生在韶州曲江。」

  「7歲能詩擅文,13歲時寫書信請求謁見廣東刺史王方慶。」

  「王方慶看到書信後對他的讚賞他的才華,對身邊的人說這個寫信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武周長安元年,張九齡獲得進京趕考的資格,他是當年韶州唯一一個應舉之人。」

  「長安二年,張九齡參加考試,文章受到考功郎沈佺期的欣賞,一舉高中。」

  「之後因有人上疏質疑這次考試成績,武則天下詔讓李嶠主持重試,張九齡再次拔得頭籌,進士及第。」

  「長安三年,張說因拒絕為張易之兄弟誣陷魏元忠作證,被貶謫到嶺南。」

  「及第後歸省嶺南的張九齡與張說在韶州相見,張說很欣賞張九齡的才華。」

  「神龍三年朝廷舉行制舉,張九齡應才堪經邦科及第,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官職。」

  「景雲三年,應道侔伊呂科,對策第二等,升任左拾遺。」

  「先天二年,張九齡向宰相姚崇提出了應遠離諂媚浮躁之人。」

  「接近純潔忠厚之人,用人看才幹,施政看方向等建議。」

  「姚崇接受了他的建議,積極整頓吏治。」

  「開元四年,張九齡再次向姚崇直言自己的主張。」

  「因封章直言,,招致姚崇的不滿,這一年秋天張九齡以任期滿為由辭官歸鄉。」

  「回到家鄉嶺南後,張九齡並沒有閒居。」

  「而是想為家鄉辦點實事,便向朝廷請求開鑿大庾嶺路,改善南北交通。」

  「他還在奏摺中強調,大庾嶺道路的重新開闢對帝國財政將有很大幫助。」

  「開路後嶺南才能順利運進中原內地,朝廷收到的稅賦才能夠以備府庫之用。」

  「開元四年冬,唐玄宗命張九齡以左拾遺的身份督造大庾嶺南路一事。」

  「張九齡親自到現場踏勘,披荊斬棘,開闢登山石路,不辭勞苦指揮施工。」

  「兩年後,一條寬一丈、長三十里的大道南通廣東南雄,北接江西南安,讓唐代的南北交通便利起來。」


  「開元六年,因為開路有功,張九齡再度被召入京,擔任左補闕一職。」

  「開元十年張說兼任中書令,張說之前貶謫嶺南時很欣賞張九齡,與他結為宗族兄弟,經張說推薦張九齡升任為中書舍人。」

  白居易:王夫之稱讚張九齡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這位出生於嶺南的少年,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天賦。

  五歲就能出口成章,七歲就能巧對太守,這智商說他是神童一點也不誇張。

  十三歲那年,張九齡寫了一篇文章,在當地廣為流傳。

  人們紛紛稱讚他文采斐然,前途無量。

  果然,二十歲那年,張九齡就高中進士,這在當時可是轟動一時的大事。

  要知道,那時候的嶺南地區,能考中進士,那絕對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命運似乎總愛和天才開玩笑,就在張九齡春風得意之時,一場意外卻悄然而至。

  由於主考官被查出受賄,那年的科舉考試竟然被宣布無效。

  這對滿懷抱負的張九齡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但張九齡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他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兩年後,他再次參加科舉考試,並以優異的成績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這次,再也沒有人懷疑他的才華,張九齡的名字,也開始在朝堂上傳播開來。

  進入仕途後的張九齡,始終秉持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信念,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他關心百姓疾苦,體恤民情,在地方任職期間。

  積極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實事。

  有一次張九齡回鄉探親,發現家鄉的道路崎嶇難行,百姓出行十分不便。

  他自掏腰包,帶領鄉親們修建了一條平坦寬闊的道路,方便了百姓出行,也因此在當地傳為佳話。

  張九齡的才能和人品,逐漸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

  張九齡被召回朝廷,擔任禮部員外郎,正式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之後的十幾年裡,他歷任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等要職,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中,即使是像張九齡這樣正直忠誠的官員,也難以獨善其身。

  唐玄宗任命張九齡為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位極人臣,這也將他推向了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

  當時,唐玄宗寵信奸臣李林甫。

  李林甫為人陰險狡詐,嫉妒賢能,一心想要排擠異己,獨攬大權。

  而張九齡剛正不阿,對李林甫的種種惡行深惡痛絕,多次在唐玄宗面前揭露他的真面目。

  這讓李林甫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終於,李林甫找到了一個機會,唐玄宗想要提拔一位名叫牛仙客的武將。

  張九齡認為牛仙客雖然驍勇善戰,但缺乏治國之才,不宜擔任要職,於是便勸諫唐玄宗慎重考慮。

  李林甫得知此事後,表面上假意附和張九齡的意見,背地裡卻在唐玄宗面前煽風點火。


  說張九齡故意與皇帝唱反調,是在挑戰皇權。

  唐玄宗本來就對張九齡的直言進諫有些不滿,再加上李林甫的挑撥離間,心中更加不快。

  最終,唐玄宗一怒之下,將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

  就這樣,這位曾經為大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賢相,最終因為奸臣的陷害,落得個被貶謫的下場。

  消息傳出,天下震動,無數百姓為之惋惜,也為大唐王朝的未來感到擔憂。

  被貶後的張九齡,並沒有因此而消沉。

  他將滿腔的悲憤,化作筆下的詩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意境深遠。

  既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也有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他的《感遇》十二首。

  這組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被譽為唐詩中的瑰寶。

  詩中張九齡借物抒懷,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以及對奸臣當道的憤懣之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句詩,正是張九齡高尚品格的真實寫照。

  他一生光明磊落,忠君愛國,即使身處逆境,也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不向邪惡勢力低頭。

  「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禪,讓宰相張說選定陪同的官員。」

  「這些官員兼任禮儀大典官職,祭天完成後,依例官職會破格晉升到五品。」

  「張說大量保薦中書省和門下省的親信官員,張九齡草擬詔書時勸諫宰相說官職爵位應當以才德為先。」

  「如果濫授官職,會遭受天下人的非議。」

  「張說沒有聽取建議,後詔令一出,張說果然受人非議。」

  「開元十四年,張說多次壓制御史中丞宇文融的主張。」

  「張九齡提醒張說應提防宇文融,張說不聽。」

  「沒過多久,宇文融聯合御史大夫上疏唐玄宗彈劾張說說他品行不正,德不配位,還接受賄賂。」

  「張說被停職,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調離中書省,改為太常少卿。」

  「開元十四年五月外調為冀州刺史,張九齡上書說母親年老,希望換一個離家鄉更近的州任職。」

  「開元十五年被任命為洪州都督,開元十八年調任為桂州刺史兼嶺南按察使。」

  「開元十八年冬,張說逝世,玄宗想起張說曾經向他薦舉過張九齡。」

  「開元十九年,召張九齡回京任職,擔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主管集賢院的工作。」

  「開元二十年,轉任工部侍郎,正四品上,兼集賢院學士。」

  「同年八月,兼知制誥,草擬詔書。」

  「同年十月,加檢校中書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第二次被加檢校中書侍郎。」

  「不久,張九齡的母親去世,尚在守制中就被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張九齡推辭但沒有被允許,第二年,遷為中書令兼修國史。」


  「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為始興縣伯,食邑四百戶。」

  「開元二十二年安祿山奉命討伐奚部落和契丹部落,違抗軍令輕敵被打敗。」

  「節度使張守珪依照軍令上疏奏請斬安祿山,臨刑前又惜才,下令停刑,將安祿山押送京師。」

  「張九齡按照軍令安祿山不應免除一死,唐玄宗憐惜安祿山的才幹。」

  「下令免除安祿山的官職,讓他以平民身份代理現職。」

  「張九齡堅決反對,說安祿山違抗軍令使軍隊在戰場上覆沒。」

  「依照軍法不可不死,直言安祿山不殺一定會有後患。」

  「玄宗不聽,依舊下令赦免了安祿山。」

  蘇東坡:開元盛世最後的名相張九齡,曾預言安祿山必反。

  張九齡自幼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

  13歲就能寫出好文章,當時廣州刺史王方慶曾讚嘆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

  青年時期的張九齡,才智過人,勤奮好學,能詩善文。

  宰相張說因直言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

  過韶州,閱讀了張九齡文章,直言遇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張說博學多才,是當時文人的領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樹的重臣,他的激勵對剛剛走上人生道路的張九齡是莫大的鼓舞。

  張九齡考入進士後幾年,因朝政動盪,正值武則天失去對朝廷的控制。

  唐中宗即位後,局面依然沒有好轉。

  因唐中宗無能,他的皇后韋氏,開始逐漸掌權。

  五年之後,韋氏毒死了李顯,打算做第二個女皇。

  這時,唐中宗的侄子李隆基,發動政變,入宮誅殺了韋氏。

  然後,李隆基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擁立他的父親李旦做了皇帝。

  而李旦登基之後,李隆基又開始和太平公主鬥法。

  最後,李旦不得不禪位給李隆基。

  而李隆基登基後,又搶先下手,剷除了太平公主一黨,唐朝高層這才終於恢復平靜。

  隨著李旦登基,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張九齡這才終於有了機會。

  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之後,他賞識張九齡的才能,開始大力提拔張九齡。

  等到李隆基即位之後,張九齡的仕途,自然更是一路暢通。

  更關鍵的是,武則天去世之後,那位之前被流放的宰相張說,重新返回了京城,然後又一步步再次成為了宰相。

  等到李隆基即位之後,張說恰好是當時朝堂上,權柄最重的幾人之一。

  有皇帝和宰相的賞識,張九齡的仕途一路順暢。

  但是,因張說和宰相姚崇政見不同,張九齡與宰相姚崇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執掌軍國大權。

  張九齡又以封章直言招致了姚崇不滿,他以秩滿為辭,去官歸養,回到嶺南。

  張九齡回到家鄉之後,卻並沒有閒居,而是上奏朝廷,請求在嶺南地區修建道路,並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他親自到現場踏勘,親自監督下,開鑿了大庾嶺古道。

  梅嶺古道建設完成後,張九齡便被再次召回京城。

  而在這不久之後,張說也二度返回京城,再次擔任了宰相。

  在張說的提拔下,張九齡直接進入中樞,擔任中書舍人。

  至此,張九齡與張說被綁在一條船上了。

  張說在朝堂上,也有很多政敵,一旦張說出了問題,那張九齡自然也會被牽連。

  果不其然,張說被李林甫等人彈劾,而後被罷免了官職。

  張說被罷官後,張九齡也被牽連其中。

  為了避免捲入這些風波,接下來的幾年裡,張九齡一直自請在外做官。

  在外歷練的數年之後,到了開元十九年,張九齡被再次調入京城。

  這一次,張九齡被調回京城,不再是張說的關係,更是唐玄宗本人的意思。

  經過這十多年的觀察之後,唐玄宗已經意識到,張九齡是一個難得的宰輔之才。

  最關鍵的是,張九齡本人品格高尚,不願意參與黨爭之類的事情。

  所以,當張九齡第三次被調回京城之後。

  這一次,他的升遷之路,就再無任何阻礙了。

  至此,張九齡終於平步青雲,正式成了唐朝的宰相。

  張九齡多次上奏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根據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後患。

  皇上不准,卻為示皇恩,將安祿山釋放。

  最終安祿山反叛,埋葬了大唐盛世。

  他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當年農曆二月因病去世。

  在他死後不久,曾被其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

  「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遷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

  「這一年,朔方節度使牛仙客治軍有方,得到唐玄宗的嘉許,玄宗打算提拔他為尚書。」

  「張九齡反對,說唐王朝建立以來,尚書只有當過宰相的或名揚天下,有德行的人才能充任,牛仙客破格提拔不合適。」

  「唐玄宗又說封牛仙客一個爵位,張九齡反對,說封爵的目的是獎勵別人建立功勞。」

  「治軍是他應盡的職責,不是功勞,並提議賞給牛仙客金銀綢緞就行了。」

  「唐玄宗沉默不語,李林甫上奏說牛仙客有宰相之才,張九齡不同意是不識大體。」

  「第二天,唐玄宗再次提出封給牛仙客爵位,張九齡依然反對。」

  「唐玄宗生氣斥責張九齡,張九齡說牛仙客是出生邊塞的微賤小官,又目不識丁。」

  「如果提升到宰相職位,不能使人心服。」

  「李林甫說只要有才幹膽識,不需要識字,天子用人不需要受約束。」

  「十月二十三日,唐玄宗封牛仙客為隴西縣郡公,采邑實封三百戶人家。」

  「唐玄宗寵愛武惠妃,聽信了武惠妃的讒言,打算將太子等三位皇子貶為平民,改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張九齡說沒有聽說三位皇子犯過錯,不可廢棄。」

  「並且直言太子是帝國的基石,不可輕率更換。」

  「武惠妃秘密派人拉攏張九齡對他說如果他伸出援手,宰相之位可永保。」

  「張九齡厲聲呵斥,並將事情奏報給唐玄宗,唐玄宗感到驚駭,放棄了易儲的想法。」

  「開元二十五年,監察御史周子諒上疏彈劾牛仙客才不配位。」

  「唐玄宗生氣,兩次下令杖責周子諒,並下令將他流放到瀼州,周子諒走到藍田時逝世。」

  「宰相李林甫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唐玄宗聽信讒言,張九齡因此被牽連。」

  「同年四月二十日,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張九齡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當年農曆二月因病去世。」

  「終年六十八歲,皇上追封他為荊州大都督,諡號叫文獻。」

  「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張九齡對於安祿山必反的先見之明。」

  「下令褒獎、追封官職,追贈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

  歐陽修:一代名相張九齡,被貶荊州之後,寫下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被貶為荊州長史,這首千古名作《望月懷遠》就寫於詩人被貶荊州之後。

  張九齡頗有識人之道,之前安祿山曾入京朝見,時任宰相的張九齡,一下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

  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失利,被押送京城,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

  張九齡毫不猶豫在奏文上批示,為嚴肅軍紀,將安祿山斬首。

  唐玄宗卻沒有最終批准,為示皇恩,竟然將安祿山釋放。

  張九齡死後不久,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

  唐玄宗無奈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

  張九齡才思敏捷,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是盛唐前期重要詩人。

  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託諷喻,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

  其五言古詩在唐詩發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望月懷遠意思是在月夜懷念遠方的親人。

  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千古佳句。

  茫茫的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遠在天涯的親友,也同我一樣正在望著同一輪明月而相思吧。

  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完全是景,意境雄渾闊大,點明題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

  由望月而思人,由思人而想像對方雖遠隔天涯。

  但與我共賞一輪明月,共生思念之情,產生了天涯共此時的情感共鳴,遙遠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給人一種身雖遠心相近的感覺,突然感到一絲安慰。

  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難以入眠而把親人思念。

  有情之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所以愈感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

  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

  而遠隔天涯的親人,因相思而整夜無眠,月色就格外親切。

  頸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披衣流連於庭院,深感夜露寒涼,露水沾濕了身上的衣裳。

  這兩句細緻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裡燭光太耀眼,於是滅燭。

  沒想到蠟燭熄滅之後,眼前竟是月亮的清輝灑滿房間。

  如水溫柔的月光,惹人憐愛不已,思念之情絲毫未減。

  試著披衣步出門庭,抬頭望著眼前的一輪明月。

  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是撩人心緒,讓人感嘆不已。

  夜深了,露水沾濕了衣襟,感到陣陣涼意。

  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溫柔的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不能捧著贈送給你。

  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

  這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清朗的月光飽含了詩人多少的情感。

  寄託著詩人多麼美好的祝福和思念,多想把這美好的月色捧滿雙手贈送給你,讓你感受我的滿滿的思念。

  可是卻不能夠,那就期待在夢裡相見吧。

  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