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由於其常年生活在邊塞。
對於邊塞的風情,還有邊塞的戰爭,他都是深有體會。
為此其詩氣勢磅礴,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岑參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官宦世家,岑家先人三代為相。」
「岑氏往日的輝煌給岑參帶去了一種長久的懷舊情緒,他在《感舊賦》中就追述了堂伯父做宰相時岑氏的顯貴與榮耀。」
「先人的光榮與現實的沒落形成的反差也影響了岑參的宦海生涯,為他在官途中的經歷提供了世事無常的樣本。」
「唐玄宗開元三年,岑參出生在河南仙州,其時他的父親岑植在仙州作刺史。」
「岑參五歲開始讀書,對神仙故事很感興趣,他後來的詩中有不少典故出自神仙故事。」
「約在開元八年春,岑植升遷晉州刺史,全家搬到晉州,這時岑參六歲。」
「九歲時,岑參開始學寫文章,為之後的求仕做準備。」
「然而,命運弄人,岑植在晉州任上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岑植死後,岑參的母親帶領三個小兒子在晉州住下來,過著早歲孤貧的生活。」
「岑參十四歲時,全家又從晉州遷到了河南府王屋縣,這是岑氏在長安、洛陽附近的別業之一。」
「在王屋縣時,岑參時常去青蘿河邊釣魚,過著一種閒散的生活。」
「開元十七年,岑參全家南渡黃河,遷到嵩山南邊岑氏的舊草堂住下了。」
「在少室居住期間,岑參交遊了許多隱者。」
「這段隱居生活中,他寫出了許多清麗的山水田園詩。」
「開元二十二年,岑參二十歲,他踏上了求仕之路。」
「此時,唐玄宗駕臨東都,他便到洛陽獻書闕下。」
「獻書獻賦不同於正常科舉,獻書人要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可以求能獲得官職。」
「年輕的岑參當然不能做到這一點,他並未得到賞識。」
「開元二十四年,唐玄宗又回到西京長安,求取仕進的人自然也轉去西京長安碰碰運氣,岑參也是其中一員。」
「岑參到了長安赴考科舉,但是這次應試,岑參沒有及第。」
「約在開元二十六年,岑參又從潁陽縣少室居止出發,動身去長安,作了較長期的停留。」
「天寶三載,岑參在三十歲時一舉中第,被授與右內率府兵曹參軍的官職。」
「右內率府是負責太子東宮的儀仗和保衛事宜的機構,兵曹參軍的具體職責是掌管武官簿書。」
蘇軾:岑參,一位邊塞詩人的西域情懷。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描寫了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了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
表現了離愁和鄉思,卻充滿奇思異想,並不令人感到傷感。
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浪漫理想和壯逸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
全詩內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
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
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前八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
最後六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
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
全詩語言生動活潑,形象鮮明,用詞精當,富有音樂美。
北風捲地白草折,用卷字形容北風的猛烈,折字形容白草的脆弱。
忽如一夜春風來,用忽如表達驚異之情,春風暗喻友情之暖。
散入珠簾濕羅幕,用散入表達雪花的輕盈,珠簾羅幕點綴邊塞生活之華美。
紛紛暮雪下轅門,用紛紛表達雪花的密集,轅門暗示軍營之氣氛。
風掣紅旗凍不翻,用掣字表達風力之大,凍不翻表達旗幟之堅挺。
山迴路轉不見君,用迴轉表達山路之曲折,不見君表達離別之悲。
雪上空留馬行處,用空留表達孤寂之感,馬行處表達友情之深。
詩人既表現了對祖國邊疆的熱愛,又表現了對戰友的惜別。
既表現了對故鄉的思念,又表現了對戰鬥的豪情。
既表現了對生活的樂觀,又表現了對自然的敬畏。
既表現了對雪景的讚美,又表現了對雪景的玩味。
詩人的情感在雪景中得到了升華,雪景也因為詩人的情感而變得更加動人。
「天寶八載,岑參結束了在西京的無聊生活,由右內率府兵曹參軍轉右威衛錄事參軍,投筆從戎動身去安西節度使幕。」
「在兩個月的行軍後,他到達了安西節度使駐地龜茲城,開始了他的幕府生活。」
「天寶十載正月,高仙芝入京,改任河西節度使。」
「他的一些幕僚先到達河西節度使駐地涼州,岑參就在其中。」
「岑參到涼州不久,大食兵犯四鎮的消息傳到了,高仙芝又須重返安西,應付變局,岑參於是滯留涼州。」
「天寶十載六月,高仙芝兵敗的消息傳到涼州,岑參等人動身返回長安。」
「岑參返回長安後,總體比較閒散,似乎沒有正式的職事。」
「這一段時間裡,他曾較長期地歸隱南山,交遊也變得更加廣泛。」
「天寶十三載,岑參從長安出發,再次趕赴西域。」
「在岑參到北庭的三年時間裡,破大勃律與征石國這樣的大戰已經過去了,只有一些小規模的戰爭。」
「但是在岑參赴北庭後的第二年,安史之亂在中原爆發了。」
「岑參的上司封常清離開西域,接受唐玄宗的任命保衛東京洛陽,因兵敗被玄宗誅殺。」
「封常清幕府中許多人東歸長安,岑參為他們送行。」
「天寶十五年,安西北庭大軍被徵召入京,岑參隨之東歸,他的邊塞生涯自此結束。」
「至德二年,肅宗來到鳳翔,將領如郭子儀,文士如杜甫等都自各地趕赴鳳翔。」
「同時,岑參也隨官兵一起從北庭到達風翔。」
「經杜甫等人引薦,岑參被授右補闕,從七品。」
「此官職品秩並不算高,卻是皇帝近侍,可直接進諫和上封事,地位頗為清要。」
「至德二年八月,肅宗遣郭子儀等攻長安,九月二十九日捷書至鳳翔。」
「十月十九日,唐肅宗離開鳳翔,二十日還長安入居大明宮,岑參跟隨入京。」
「朝廷安定下來,表面上恢復了太平景象。」
「乾元二年春天,朝廷中樞變動頻繁,數易宰相,岑參的老朋友們也一個個被貶離京。」
「岑參在京時是從第六品上階,如果單論官職大小,岑參此次調官是升遷。」
「但岑參自己卻不高興,這主要因為唐朝士子重朝官輕外官,岑參也不例外。」
王安石:30歲的岑參終於夢想成真,可是他並不開心,還寫了一首很傷感的詩。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逢入京使》是一首七言絕句,寫於詩人赴安西上任途中。 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
此時詩人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
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
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
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這首詩通過對詩人逢入京使時場景的描繪,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以及開闊樂觀的心情。
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
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很久了,而眼前的路還很長很遠。
雙袖龍鍾淚不干,寫的是內心的真實感受。
詩人雖然志在建功立業,但是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卻無法抑制。
龍鍾是指涕淚淋漓的樣子,雙袖是指衣袖。
馬上相逢無紙筆,寫的是偶遇入京使時的窘迫情形。
詩人想給家裡寫信報平安,卻沒有紙筆可用。
憑君傳語報平安,寫的是對入京使的託付和期盼。
詩人只能請他捎個口信給家人,讓他們不要擔心。
這首詩語言簡潔明快,音韻和諧流暢,結構對偶工整。
首聯寫景寄情,表現了詩人對故園和親人的深深思念。
末聯寫事抒情,表現了詩人對入京使的託付和期盼。
兩聯之間既有聯繫又有轉折,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果。
全詩沒有使用任何修飾手法,而是直接用事實和感受來表達主題,體現了詩人豪邁坦蕩的風格。
「在虢州時,岑參常常感到苦悶,這在他的山水詩中反應了出來。」
「乾元二年秋末,戰亂又起,虢州臨近前線,也受到了戰爭的波及。」
「在戰爭的陰雲下,岑參寫了不少相關的詩。」
「岑參的戰爭詩和杜甫有很大的不同,基調不是悲哀的而是昂揚的,呈現出一種向前疾馳的姿態。」
「唐代宗廣德元年正月,叛軍兵敗自殺,安史之亂結束,各路大軍返回駐地,岑參也隨之返回長安。」
「當時蜀中正有戰爭,岑參走到漢中,又折回長安。」
「到大曆元年二月,才又隨杜鴻漸入蜀,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長安了。」
「永泰元年四月,原劍南節度使嚴武病死,其部下爭奪節度使之位,內鬥不止。」
「十月,一派將領郭英乂被殺,蜀中大亂。」
「後不久,岑參被任命為嘉州刺史。」
「永泰元年十一月,岑參動身入蜀,到了梁州道路不通,赴嘉州刺史未能成行。」
「大曆元年二月,朝廷任命杜鴻漸平蜀中之亂,岑參隨軍一同出發。」
「然而,杜鴻漸不堪重任,並未平亂。」
「而是接受了崔旰的賄賂,使得蜀亂取得了表面上的和平結局,唐王朝的軍政實現了脆弱的統一。」
「大曆元年秋七月初,岑參一行經漢川入成都。」
「大曆二年,岑參也就前去嘉州作他兩年前未能成行的刺史去了。」
「嘉州屬西川節度使管轄,而此時,崔旰經杜鴻漸保薦被任命為新一任的西川節度使。」
「岑參在他的手下任職,心情鬱郁,一直很不舒服。」
「大曆三年七月,岑參的嘉州刺史被朝庭罷免了,這時他到任才一年。」
「岑參被罷官後,曾先入成都一趟,在太常徐卿處吃了餞行酒。」
「大曆三年冬,岑參自戎州掉頭北上,又回到了成都。」
「此後他一直客居成都,儘管被罷了官,岑參也留存一絲希望。」
「但直到大曆四年秋,朝廷也沒有起用他。」
「大曆四年十二月,裴冕壽終正寢了,岑參為他作了輓歌。」
「大約在這年年底,岑參在寂寞中於成都去世,客死他鄉。」
辛棄疾:詩中之奇才岑參,風格奇峭,想像豐富,語言生動。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這首詩是詩人為送別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出征而作的七言歌行,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
表現了邊塞將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以及對戰鬥必勝的堅定信心。
詩的第一聯寫出征的自然環境,以君不見開頭,引起讀者的注意和共鳴。
走馬川是今新疆境內的一條河流,緊靠著雪海邊緣,即天山山脈。
詩人用平沙莽莽黃入天來形容沙漠的廣闊無垠,與雪山相映成趣。
第二聯寫輪台地區的風沙景象,輪台是今新疆輪台縣,在走馬川西南。
詩人用風夜吼來形容風聲的驚人,用一川碎石大如斗來形容石塊的巨大,隨風滿地石亂走來形容風沙的兇猛。
這兩聯通過對比和誇張,寫出了邊塞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劣和艱險,為後面寫軍旅生活和戰鬥情景做了鋪墊。
詩的第二聯寫敵我雙方的對峙情況,以及漢家大將出征的決心。
匈奴是唐代西北邊境上的一個遊牧民族,經常侵擾中原。
金山是今新疆阿爾泰山,在匈奴居住地附近。
詩人用匈奴草黃馬正肥來形容匈奴人生活富足,金山西見煙塵飛來形容匈奴人騎兵擾亂邊境。
漢家大將西出師一句表明了唐朝對匈奴人的反擊態度,也顯示了詩人對封常清將軍的敬佩之情。
這三句通過對比和排比,寫出了敵我雙方的對立和衝突,為後面寫戰鬥氣氛做了鋪墊。
詩的第三聯寫封常清將軍率領士兵行軍作戰的情景。
將軍身穿金甲,晝夜不脫,顯示了他的忠勇和堅毅。
半夜軍行戈相撥一句寫出了行軍作戰的艱苦,風頭如刀面如割一句寫出了風沙刮臉的疼痛。
這兩句通過比喻和擬人,寫出了邊塞將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詩的第四聯繼續寫封常清將軍率領士兵行軍作戰的情景,但從馬匹和檄文的角度來寫。
馬毛帶雪,汗氣蒸騰,寫出了馬匹奔跑的勞累。
五花連錢旋作冰一句寫出了馬身上的花紋和汗水結成的冰珠,形象生動。
幕中草檄硯水凝一句寫出了將軍在營帳中寫檄文的情形,以及硯台上的水也被凍住的細節,突出了邊塞地區的寒冷。
這兩句通過對比和細節描寫,寫出了邊塞將士不懼嚴寒、堅忍不拔的精神。
詩的最後一聯寫敵軍聞訊膽怯,我軍必定勝利的信心。
詩人用虜騎聞之應膽懾來形容匈奴人對唐軍的畏懼,料知短兵不敢接來形容匈奴人對唐軍的懼怕。
車師西門佇獻捷一句表明了詩人對封常清將軍的期待和祝福,也表達了對戰鬥必勝的堅定信心。
車師是今新疆羅布泊一帶的一個古國,西門是指西域之門。
這一聯通過設問和設想,寫出了邊塞將士不懼強敵、樂觀自信的情懷。
這首詩是一首氣勢磅礴的邊塞詩,它以邊塞風光為背景,以封常清將軍為主角,以邊塞將士為群像。
展現了唐代邊防軍隊的英勇無畏和愛國奮鬥的精神風貌。
詩人用自己的熱情和才華,為封常清將軍送行,也為後人留下了一首不朽的名篇。(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