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露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中化用李商隱的詩意,而渾成自然,不著痕跡,這首七絕可讓人一睹一代天才晏殊的文彩。
而且縱觀整個歷史,有才華有實力還能善終的大臣著實不多,晏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北宋有這樣一名太平宰相,他5歲被稱為神童。」
「14歲就破格參加殿試,受皇帝器重。」
「在官場,他是兩朝元老。」
「在文壇,他是北宋祖師爺級別的人物。」
「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韓琦等著名文人都是他學生。」
「這個人就是有北宋第一富貴閒人之稱的晏殊。」
「和同時期仕途坎坷的同僚不同,晏殊的一生十分順暢,被人譽為詞人里的盛世宰相,宰相里的天下文宗。」
「有人說,一個人的命運,藏在他的行為里。」
「而晏殊能在風雲詭譎的北宋圈內混得風生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深知該如何為人處世。」
「14歲時,晏殊被地方官員以神童的身份舉薦到中央,和全國幾千名考生一起參加殿試。」
「雖然年齡小,但是晏殊絲毫不畏懼。」
「在考場上神情自若,很快就完成了答卷,讓宋真宗讚嘆不已。」
「又過了幾天,到了複試的日子,拿到題目的晏殊赫然發現自己曾經遇到過。」
「或許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會大呼幸運,順水推舟完成考試。」
「但晏殊卻並沒有,他起身走到宋真宗面前,誠懇地告知這道題曾經做過,請他換一個題目考查。」
「宋真宗一聽,龍顏大悅,覺得晏殊不僅才華出眾,人品更是一流。」
「於是授予其秘書省正字,讓其在秘閣內讀書深造。」
「從此,晏殊正式踏入官場,開始了一生的沉浮之旅。」
「而正是他的正直,在他的官場生涯上給了自己很多的助力。」
「當時,北宋恰逢太平盛世,官員們大多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市井酒樓大多大設帷幕方便達官貴人飲酒賞樂。」
「晏殊因為經濟條件有限不能去,乾脆叫上幾個好友講習詩書,閉門不出。」
「皇上得知,覺得他這個人很不一樣,人品正直,不沉溺於聲色犬馬。」
「當時正好要為太子選講官,於是皇上力排眾議,一定要欽點晏殊做太子的講官。」
「晏殊在得知事情真相後,如實上奏,表明自己是因為沒有錢所以才不去的。」
「如果有錢,也會和其他官員一樣吃喝玩樂。」
歐陽修:無可奈何花落去,始終錯過花開時的賞花人晏殊。
晏殊出生在江西臨川,父親晏固是一名撫州手力節級,按照職位僅僅是一個官府差役。
對於一個以清貴聞名的詞人來說,他的家世並不顯赫。
雖然出身卑微,但是晏殊自身實力卻很強,不僅天資聰穎,而且讀書還用功刻苦。
五歲就已聲名遠播,七歲時做的詩歌已經遠近聞名,到了十三歲時更是文采斐然。
隨後,晏殊以神童之名被張知白推舉入朝,殿試文章寫完後。
當朝皇帝宋真宗十分高興,欽點晏殊為進士,囑咐一代大儒陳彭年務必把晏殊培養成人才。
有了皇帝和大學者的培養和栽培,晏殊14歲就被提拔為秘書省正字。
晏殊學識淵博,辦事幹練,宋真宗每次遇到疑難之事,經常寫在小紙條上徵詢晏殊的意見。
而晏殊的建議也多次獲得宋真宗的採納,成為了宋真宗的左膀右臂。
然而在官場上有所起色,在家庭中卻痛失親人。
作為一個以仕途平順著稱的詞人,家庭的變故會體現在他的詞作上,但是他卻從來沒有。
晏殊是北宋婉約詞派的重要作家,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的精髓。
晏殊一生寫過許多詩詞,卻沒有一首是為逝去追悼創作。
晏殊本人似乎其實並不是個很淡定的人,他性格剛毅直率,生活儉樸。
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對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懼。
而他又善於了解別人,富弼、楊察都成為了他的女婿。
晏殊為宋朝舉薦了不少人才,卻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利為自己的兒子晏幾道在朝中謀得一官半職。
在他做宰相兼樞密使時,皇上提拔他的女婿富弼為樞密副使。
晏殊為了避嫌請求辭去兼職,但皇帝認為沒必要,因為他相信晏殊。
他受到皇上的信賴和恩遇達到如此地步,可見晏殊在當時的口碑之好。
晏殊的為官,雖不能說無為,用心卻也實確並不在進取開創上。
晏殊的天性中有一種極其寶貴的品質,是很多的官員都不具備的,那就是非常的忠厚,非常的誠實。
作為神童和少年進士,晏殊極具才華,他對朝政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但他做事從不強出風頭,而是低調踏實,時時處處以朝廷為重。
他一生不會阿諛奉承,見風使舵,更不會欺瞞皇上,居功自傲。
可以說,晏殊的一身氣力都用在了維持上,因此不喜歡被任何外力打破這辛苦經營的平衡。
悲觀主義的人往往難捨對眼前的眷戀,為事為詞,均是如此。
因此晏殊的詩詞雖然天然淺白,但是並不浮誇。
「沒想到皇上卻更加覺得他做人很實誠、認真,反而更加器重他。」
「為人正直不是七竅玲瓏心,而是光明磊落膽,是嚴謹認真,是品德高尚。」
「正直,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度。」
「一個正直的人,言而有信、敢作敢當,往往讓人安心並相信值得他們深交。」
「要做就做一個正直的人,在複雜的世界中混得風生水起。」
「乾興元年,宋真宗駕崩,宋仁宗趙禎登基為帝。」
「當時宰相利用認為仁宗年少沒有勢力支撐,心中萌生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大權的想法。」
「朝中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卻沒有一個人敢真正出來阻攔。」
「只有晏殊站出來,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
「晏殊建議仁宗的嫡母劉太后可以垂簾聽政,以更好地輔佐幼帝。」
「大臣們紛紛贊成,丁謂和曹利用知道自己這時候如果逆著來,就真的名不正言不順了,只能作罷。」
「晏殊的這一舉動幫助幼帝和劉太后渡過難關,得到了皇上和太后的好感。」
「晏殊頭腦清晰,做事不僅有勇,更加有謀,懂得辨是非,明形勢。」
「後來,晏殊因故被人彈劾,貶出京城。」
「他便開始在當地大興土木,興建學校,培育人才。」
「他所創建的應天書院更是一躍而成為與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並稱的宋初四大書院。」
「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在他的培育和點撥下紛紛進入官場為國效力,後來給予了晏殊很大的幫助。」
「謹慎縝密、平和低調,他一生的政治經歷也確實沒有出現大風大浪。」
「但就是這樣一個平和低調的人,面對威脅時有勇有謀、敢於亮劍、捍衛皇權、護國安危。」
「面對困境不屈不撓,堅定做好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育才興邦。」
「做人做事,要先把握全局趨勢,有條不紊開展,只有這樣,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據記載,晏殊在有一次曾被太監誤宣進入禁宮內。」
范仲淹:晏殊一個人的命運,藏在他的行為里。
晏殊是世人眼中的幸運兒,一生順遂,無波無瀾。
且身居高位,好友眾多,有著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人生。
晏殊自幼聰穎好學,五歲就能做詩,當地人稱他神童。
幾年後他被時任江南按撫的張知白以神童的身份推薦入京參加考試。
他的誠實與才華讓宋真宗十分欣賞,賜同進士出身,留秘閣讀書深造。
父親去世,他曾回老家服喪,但喪期未滿就被召回任職。
晏殊的仕途可謂一步十級的攀升,用平步青雲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無論他身居何位,身處何地。 他都一如既往地淡然平和,但是在這清淡之中卻總透著一絲深深的寂寥。
大家只看到晏殊人前風光無限,百事順心,好似世間一切好運都降臨到他的頭上。
可有幾人能看到,他一步步走來,走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朝堂上的晏殊雖然身居高位,卻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宋真宗經常向他徵求意見,每次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問的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
而他每次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後,連同那個小紙片都裝在一起呈送真宗,不敢有一絲疏忽。
常言說,伴君如伴虎,所有榮辱沉浮都在那個至尊之人的一念之間。
深諳為官之道的晏殊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時刻保持著警惕,保持著清醒,也時刻有著莫名的孤獨與寂寞。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世間沒有幾個人能以本心示人。
更何況,能保持一生平安富貴的晏殊,他又怎可能隨心隨性暢行人間。
表面上的雲淡風輕,內心裡的沉重隱憂,讓他的詩詞永遠在淡然中充斥著縹緲的輕愁。
晏殊的心是寂寥的,晏殊的情也是寂寥的。
他一生曾有三位正妻,但都非長壽之人,一個個皆因病先他而去,徒留自己空對白頭。
晏殊雖做了整整五十年的高官,家中也蓄養著歌姬、舞姬,可是他卻從未流傳出任何風流韻事。
但他一定也有著內心深處眷戀的紅顏知己,否則他不會有那麼多的纏綿相思。
據說晏殊在一次與歐陽修喝酒時,歐陽修請來一位歌女助興,這位歌女名叫張采萍。
談論詩詞時,晏殊意外地發現,她與他竟然在很多觀點上出奇地一致,這讓他有了一種如遇知音之感。
可是他們終究只是萍水相逢,短暫相逢後是一世別離。
晏殊再沒見到過她,可那份相思卻住進了他的心裡。
他只能將這份情融進詩詞裡,祭奠那份純真的感情。
晏殊一生平穩,順風順水,病逝後宋仁宗還親自前去祭奠。
「當時宋真宗病重臥床不起,命人拿出一紙文書給晏殊,裡面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詔令。」
「晏殊表示自己是外臣,這件事應該由內臣主管,自己不敢僭越。」
「真宗點頭同意,於是召來翰林學士。」
「第二天早晨,宣麻發往宮外,皇帝詔令中的內容和昨日見到的大相逕庭,晏殊深感驚駭。」
「但因為對大局影響不大,也就沒有向外人說,一直把這件事深埋心中。」
「晏殊深知官場規則,所以多年來行事一直很圓融,既不討好也不針對,是難得的平和宰相。」
「晏殊除了在事上表現出圓融,在對待人方面也十分圓融。」
「晏殊有位學生叫黎簡,兩人是同鄉。」
「一年夏天,晏殊回鄉探親,眾多官員上門拜訪,但黎簡沒有來。」
「侄子不滿,對晏殊說黎簡因為叔叔你的提攜得到重用。」
「現在你回家了,他竟然都不來拜訪,實在是太過分了!」
「晏殊聽完,笑著解釋你不了解黎簡,他不來實際上是為了避嫌。」
「他來反倒會讓人覺得我在拉幫結派、私結黨羽。」
「而且現在有蝗災,他把自己工作做好,不也是給我添光嗎?」
「侄子聽完深感佩服,不再多說。」
「晏殊待人待事十分巧妙,讓世人看到他靈活變通的一面。」
「精通圓融之道的晏殊可以說是上不得罪於人,中不嫉妒於人,下不失信於人,終身都在得饒人處且饒人。」
「成大事有好運的人,都是行事圓融的人,既不鋒芒不露又不八面玲瓏。」
「除了考慮自己的利益,也會考慮他人得失,從而打開人際關係的大門。」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藏在他的行為里。」
「為人可靠,多做貢獻,我們才能收穫信任,擁有真心朋友。」
「做事有謀,我們才能行穩致遠,擁有良師益友,走向平穩人生。」
「行事圓融,體貼他人,我們才能擁有豁達朋友,走向幸福人生。」
「願你也能如晏殊這般,開啟一生圓滿、一世有福的人生。」
蘇軾:晏殊的愛情詞情意綿綿,寫盡了離愁別恨之苦,寥寥數語意境悽美。
晏殊十四歲時與一千多人一起參加了殿試,受到宋真宗讚賞,賜同進士出身。
從此平步青雲,之後又屢次升遷,至禮部侍郎、刑部侍郎。
大家都認為晏殊運氣太好,小小年紀就扶搖直上,成為朝廷重臣。
可是有誰知道,晏殊在這變幻莫測的宦海中,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
宋真宗對晏殊十分器重,很多事情都與他探討。
真宗每次向他徵求意見的時候,都是用小字將內容寫在小紙片上。
晏殊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後,連同那個小紙片裝在一起呈給宋真宗。
可是,即使如此謹慎小心之人,也難躲朝堂中的風雨侵襲。
宋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因趙禎年少,由太后劉娥垂簾聽政。
劉太后對晏殊也十分認可,再次升遷,成為當朝宰執之一。
晏殊跟隨宋仁宗巡視玉清昭應宮,著急出發,卻看到自己的隨從正慢慢騰騰地來送手板。
晏殊忍不住火冒三丈,接過手板順手一甩,當場敲掉了隨從的幾顆門牙。
這一下被人抓到了把柄,彈劾他的奏章一封接一封,他也理所當然地被外放出京。
起初,朝廷讓他出知宣州。
可能皇帝與太后顧念舊情,旨意未出就又改任距京城較近的應天府。
一般被貶文人,都會留下無數首淒婉哀怨的詩詞,以發泄心中的憤怨。
而晏殊則憑著一股超出常人的自制力,沒有像他人一樣滿腹牢騷,怨天尤人。
而是收拾心情,努力適應新的生活。
正因為晏殊的這種心態,雖是貶謫外放,他卻依然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在應天府任上短短兩年時間裡,他致力興辦教育,擴大應天府書院規模。
為了興學,他將范仲淹邀來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
他們意氣相投、交往融洽,常常在一起以月助興,以詩下酒,好不瀟灑快樂。
兩年後的晏殊再度回到朝堂,正式成為宰相,又一次立於雲端之上,平穩地過了十幾年。
然而,世事怎容他如此順遂,一篇墓銘,又將他推上風口浪尖。
那一年,李宸妃去世,晏殊受命寫墓銘。
這個墓銘十分棘手,因為李宸妃雖是宋仁宗親生母親。
可仁宗一出生就由劉太后撫養,真相隱瞞了這麼多年。
晏殊怎敢輕易揭開,只好隱晦地寫了幾句,這就為之後的貶謫埋下了隱患。
劉太后駕崩,仁宗的身世就被人挑明,晏殊就成了他出氣的最佳人選,再次被貶出京。
人到中年,再沒有年輕時的無所畏懼,他的詩中也有了一絲壓抑。
他依然努力地掩藏著心情,只是借用別人的故事,傾訴著自己的傷心。
同一個理由,在十年後,又一次讓晏殊被貶,外放到潁州。
此時的晏殊已經年過花甲,沒有了年輕時的希冀,也沒有了中年的怨懟,反而多了一份曠達和蒼涼。
或許,宦海沉浮幾十載,讓他已經看透了一切。
這次的外放幾乎占據了他整個的晚年生活,直到晏殊病重才回京醫治。
仁宗對他仍以宰相的規格相待,不日晏殊病逝,仁宗特為他輟朝兩日。
縱觀晏殊一生,看似平順,實則波濤洶湧。
所有人前的風平浪靜,都是他在人後的咬牙堅持。
晏殊用一生的咬牙堅持,換來別人眼中的雲淡風輕。
不要羨慕他有多麼幸運,有誰知道他背後的艱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