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人屠白起

2024-12-25 16:41:35 作者: 酷酷的橙子
  白起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白起號稱人屠,這個惡號是因為在長平之戰中坑殺四十萬趙軍而得名的。

  從此以後,山東六國的人再聽見白起之名無不懼怕。

  這位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軍事統帥,在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為大秦統一天下立下無數戰功。

  但就是一樣難得軍事天才武將,最終卻被自己效忠一生的君主秦昭襄王賜死。

  這背後的原因,著實令人欷歔。

  「秦昭王十三年,時任左庶長的白起,率領秦軍攻占了韓國的新城。」

  「次年,韓釐王以公孫喜為將,聯合東周、魏兩國軍隊反擊秦國。」

  「此時已為左更的白起在丞相魏冉的舉薦下,擔任秦軍主帥抵抗聯軍的進攻。」

  「白起先擊敗東周軍隊後,與韓、魏聯軍大戰於伊闕。」

  「因韓、魏兩國軍隊各懷異心,都不願先和秦軍作戰。」

  「於是白起先設疑兵與韓軍對戰,然後趁魏軍不備,以精銳突然突襲魏軍將其擊潰,隨後韓軍不戰自潰。」

  「此戰斬首二十四萬,並將公孫喜俘虜,占城五座,戰後白起以功再升國尉。」

  「韓、魏兩國自此元氣大傷,白起趁機渡過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此後幾年,秦國又連續對韓、魏兩國發起攻擊。」

  「秦昭王十六年,白起攻占魏國垣地。」

  「但隨後又將其還給了魏國,此後秦國又攻占了韓國宛地。」

  「至此,韓、魏兩國再無力對抗秦國,在秦昭王十七年不得不向秦國割地求和。」

  「秦昭王十八年,白起升大良造,奉命與客卿司馬錯伐魏。」

  「一路攻城拔寨至軹,占領大小城池六十一座,並在次年又與司馬錯攻占了新垣、曲陽。」

  「此後魏國轉而結交趙國,秦昭王二十七年,白起奉命攻趙國,奪取狼光城,斬首兩萬餘人。」

  「同時,秦國將目光轉向南方的楚國,司馬錯從隴西出發攻占了楚國的黔中。」

  「取得成效後,秦昭王二十八年,秦昭王與趙國暫時停戰,並派白起大舉攻楚。」

  「白起在楚國別都鄢城,引長渠之水灌入城中,楚國軍民溺死數十萬,並占領鄧等數城。」

  「次年,白起又攻陷楚國都城郢,並一路東進至竟陵、南攻至洞庭湖邊。」

  「楚王被迫逃亡,遷都於陳。」

  「此戰後,秦在郢地置南郡,白起被封為武安君。」

  「秦昭王三十一年,白起伐魏,攻取兩城。」

  「秦昭王三十四年,趙、魏兩國聯合攻韓,魏冉、白起率軍援韓。」

  「僅用八日時間疾馳至華陽城下,大破趙魏聯軍,斬首十三萬,追擊敗逃的魏將芒卯,又擒獲魏將三人。」

  「此後白起又擊敗趙將賈偃,並溺斃趙軍二萬人。」

  「戰後魏國將其南陽之地獻予秦國,向秦國求和。」

  「秦昭王四十一年,秦國以范雎代替魏冉為相,實行其遠交近攻戰略,將韓國列為其攻打目標。」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奉命攻打韓國陘,占領攻陷陘等五城,斬首五萬。」

  「此後兩年,白起連克韓國南陽、野王。」

  「至此,韓國上黨郡與韓國本土聯繫完全被切斷,韓王便請將上黨割讓給秦國,換取秦國罷兵。」

  「但上黨太守馮亭卻暗中與趙國聯繫,表示願將上黨郡十七個城池獻給趙國,希望以此促成趙、韓聯手抵抗秦國。」

  「趙國經過商議後,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趙勝前去接收上黨,並以廉頗為將駐守重兵於長平,以待秦軍。」

  「此舉激怒了秦國,秦昭王四十六年,秦國攻取韓國緱氏、藺。」

  「秦昭王四十七年,又派左庶長王齕攻打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亡至長平。」

  「同年四月王齕攻長平,期間雖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廉頗堅守不戰,戰局陷入了僵持。」

  「於是秦國展開了外交策略,首先熱情接待了來求和的趙國使者,以此表示秦、趙已和解。」

  「防止其他諸國來援救趙國,並暗中將垣雍割讓給魏國,勸其不要救趙國。」」

  「同時又施展離間計,讓趙王以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替換廉頗為將。」

  劉徹:作為秦朝最偉大君主,秦昭襄王為何非要賜死這位功勳卓著的大將。

  只能說,白起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小白。

  可以說,政治上的不成熟,導致了白起的不幸,因為君王的威儀不容質疑。

  白起出身不高,就是一個普通人,但魏冉卻看中了他非凡的軍事天賦。

  白起的首次亮相,就是親自領兵攻下韓國新城,首戰告捷讓秦昭王初窺到了白起的卓越軍事才能,讓秦昭襄王對他刮目相看。

  而後在伊闕之戰中,白起以十萬秦軍,以少勝多一舉擊潰24萬韓魏聯軍。

  這一戰徹底奠定了白起在秦軍第一人的位置。

  緊接著,白起率軍南征楚國,採取水攻戰略,使鄢城淪陷,斬殺十萬楚軍。

  次年攻破楚都郢都,迫使楚國遷都,山東六國對此更是一聽白起之名無不不寒而慄。

  白起也由於戰功在秦國的權力結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也為他後來的命運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秦趙長平之戰,使得趙國的生機徹底斷絕。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決定趁趙國虛弱之際,一舉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對此白起堅決反對,白起從軍事角度出發,認為秦軍已疲憊不堪,已無力再戰。

  然而,秦昭襄王從政治角度和個人威望出發執意要滅趙,於是白起以生病為由推辭。

  然而,不聽從國君命令的舉動,無疑為白起招來了禍端。

  而事實又證明了白起的判斷,這讓白起在死亡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白起拒不出戰首先就是為了自己名聲,沒有必要為了避輸的戰役賠上自己的名聲。

  白起拒絕帶兵出征,也是為了那些跟著他南征北戰的士兵不至白白送命。

  為了自己忠心守護的秦國不遭受巨大損失陷入滅國的危險之中。

  應該說,不進攻邯鄲除了秦昭襄王丟點面子之外秦國沒什麼損失,秦軍也不用戰死他鄉曝屍荒野。


  為此白起甚至在公開場與秦昭襄王合針鋒相對。

  三次推遲邯鄲戰役的指令,讓秦昭襄王對白起忍無可忍。

  最終,秦昭王以病重無法帶兵的理由,將白起從武安君降為普通百姓。

  曾經的戰神,在朝堂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從此被逐出權力中心。

  對於從基層起來的在白起來說嗎,秦軍比一個面子重要多了。

  然而在秦昭襄王看來,即使整個秦國也不如自己面子重要。

  從底層爬起來得白起能做到跟秦軍共情,秦昭襄王眼裡,都只是耗材而已,包括白起也一樣。

  白起敢於硬剛秦王,看待自己的聲譽,遠遠超過王命。

  秦王已經妥協了,要的就是白起去提振前線的秦軍士氣。

  白起這個時候對於秦國如果不出戰的話,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

  「其後秦昭王以白起為上將軍,秘密前往長平指揮攻趙,讓王齕為其裨將,並嚴令軍中保守秘密,以麻痹趙軍。」

  「趙括上任後,即刻命令趙軍主動出擊。」

  「白起首先令一隻秦軍佯敗,誘使趙軍追擊至提前布好的壘壁之前。」

  「再以主力部隊頑強防守,將趙軍阻于堅壁之下。」

  「此時提前埋伏在壘壁兩側的兩萬五千人秦軍穿插至趙軍後方,對趙軍形成包圍之勢,又有五千騎兵突入趙軍之中。」

  「此時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被斷絕,同時秦軍還不斷以小股部隊侵襲騷擾。」

  「趙軍只好原地築壘防守,以待援軍。」

  「秦昭王得知趙軍糧道被斷後,立刻徵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男子為軍,增援長平,阻止趙國向長平輸送援軍和糧草。」

  「至九月,趙軍已斷糧四十六天,內部已開始互相殺食。」

  「趙括以四隻部隊連番衝擊包圍圈,但都被秦軍擊退,趙括只好率領精銳親自上陣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殺。」

  「主帥被殺又無糧草,四十萬餘趙軍不得不向白起繳械投降。」

  「白起認為趙人不願歸秦,且降卒數量眾多,一旦作亂便難以控制,便將四十萬餘降卒盡皆活埋,僅將二百四十名最年輕者釋放。」

  「長平之戰後,白起平定上黨全境,並企圖乘勢一舉滅亡趙國。」

  「秦昭王四十八年,他將秦軍分為三部,王齕一部攻占趙國武安、皮牢。」

  「司馬梗一部攻占太原,自己則準備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趙、韓兩國對此大為恐懼,於是派辨士蘇代攜重金遊說秦相范雎。」

  「並告訴他,白起已戰功卓著,若再立滅趙國之功,則其地位必居於范雎之上。」

  「況且秦國攻占的領土雖多,但卻沒有得到多少百姓。」

  「不如讓趙、韓兩國割地求和,也能讓白起不能再立戰功,范雎就能保持在秦國的地位。」

  「范雎聽後果然向秦昭王建議,秦兵疲憊,可允許韓、趙割地求和,讓士兵得到修養。」

  「秦昭王同意了范雎的建議,於是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軍罷兵,白起得知此事後,遂與范雎產生了矛盾。」


  「秦軍從趙地撤兵後,趙王卻採取大臣虞卿的建議,將約定要割讓給秦國的六城獻給了齊國。」

  「同時又與楚國修好、結盟魏國、拉攏韓、燕兩國,以六國之力共抗秦國。」

  「對內也整頓國力、勤修軍備,做好再次與秦國開戰的準備。」

  「秦昭王四十九年九月,秦昭王決定再次攻趙,由於白起抱病,便以五大夫王陵為將攻邯鄲。」

  「次年正月,王陵的攻擊連連受挫,此時白起病癒,秦昭王決定啟用白起,卻遭到了白起的拒絕。」

  「長平之戰後秦國國虛民飢時,白起要滅趙,經過修養後的秦國糧草充足,此時白起卻說不能伐趙,秦昭王對此感到質疑。」

  「白起告訴秦昭王,長平之戰後趙國對秦軍感到恐懼,而如今的趙國同仇敵愾、守備充足,且又有盟友相助,實不易攻取。」

  「後秦昭王又派范雎去勸說白起,白起稱病不肯應命。」

  「秦昭王遂用王齕攻趙,圍攻邯鄲八九個月,仍然不克,秦軍在楚國春申君及魏公子數十萬大軍的攻擊下,傷亡頗重。」

  「秦昭王第三次去請白起,讓其帶病指揮,但白起依然拒絕,並稱自己不願為辱軍之將。」

  「秦昭王大怒,於是削去白起爵位,並將其逐出咸陽城遷往陰密居住。」

  「白起行至據咸陽西門十里的杜郵時,范雎告訴秦昭王,白起對離開咸陽很不滿意。」

  「於是秦昭王便派人給白起送去一把劍迫其自殺,白起不由感嘆,隨後拔劍自刎,其時為秦昭王五十年。」

  李世民:白起自身的影響力對於秦王的威信是和則兩利,不合則會大大損傷秦王的威信。

  如果說軍事層面的錯誤還可以原諒的話,那政治上的爭權奪利是導致白起最後被殺的決定原因。

  在朝中,白起與國相范雎的矛盾日益顯現,二人在朝堂之上愈發對立。

  對由於白起威望日高,范雎擔心白起取代他的相位,於是在秦昭襄王面前多有構陷。

  范雎利用秦昭王對白起的猜忌,進讒言,加劇了君主對白起的不信任,加速了白起的悲劇性結局。

  范雎在謀殺白起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

  蘇代的遊說很成功,他說長平之戰後,秦國直逼邯鄲,一旦拿下則趙亡。

  那麼這其中功勞最大之人就成了白起,日後三公之位也非白起莫屬,敢問范雎能否屈居於白起之下?

  白起上位,范雎自然是不甘心的,出手加害白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邯鄲之戰,徹底讓范雎在秦國朝堂失去地位。

  范雎把親信鄭安平都派上戰場了,就是想趁機撈一把功勞,以便穩定地位,在秦國為相,也是要有點軍功的。

  可最終還是失敗了,范雎對此肯定不能接受,關係著身家性命的啊。

  於是就希望白起帶兵,可白起還死活不去前線,這可謂是斷人前程啊。

  范雎這個小人,肯定是要對白起舉刀子的!

  這個時候的白起既得罪了小人的范雎,以及容不下人的秦昭襄王,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當時如日中天的白起,在秦國的位置實在太重要了,已經重要到幾乎無可替代的地步。


  秦國當時的新生代將領,沒有一個能比得上白起。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身為君王,是無法容忍,這種隱患一步步擴大,白起就距離死亡越來越近。

  白起雖然對范雎多有防範,但白起沒想過范雎會身他痛下殺手。

  他更沒想過,自己為秦國打了70多場戰役,被罷官後還落得一個自殺的下場。

  此時秦昭襄王的怒火併未平息,他派遣親衛隊,帶著一把賜死的利劍,前往杜郵逼迫白起自裁。

  面對生死抉擇,白起沒有選擇反抗,他認命般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

  對秦昭襄來說,范睢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白起。

  秦昭襄王可以沒有白起,但不可一日無范睢。

  范睢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秦昭襄王,秦昭王的意志可以通過范睢完全的施展。

  不但如此,還完全不必擔心范睢,兩者的關係早已經脫離了一般的君臣。

  因此在白起與范雎的博弈中,秦昭襄王自然站在了范雎一側。

  而白起則不同,白起圍繞的是秦國而非秦王。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白起可以是國之柱石卻不是君王可以隨心所欲的利器。

  賜死白起這一決定的背後,是秦昭王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一方面,白起功高蓋主,軍功赫赫,但其高傲和不羈的性格,已讓他成為朝中不穩定的因素。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秦昭王不得不做出這樣殘酷的選擇。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