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幻小說> 科研從博士生開始> 第252章 這就更新換代了?研究快,也是一種苦惱啊!

第252章 這就更新換代了?研究快,也是一種苦惱啊!

2024-12-20 09:33:53 作者: 不吃小南瓜
  第252章 這就更新換代了?研究快,也是一種苦惱啊!

  在新型能源技術的報告結束以後,會議也就進入了尾聲。

  有老師上台做了總結髮言,闡述新物理以及新技術方向研發的重要性,肯定兩個項目組工作的同時,也提醒要注意安全問題。

  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是具有傳導性的。

  不管是離子炮還是新型能源技術研究,基礎實驗以及測試等工作都是有風險的,若是設備出現故障,出現大爆炸都是正常的。

  所以安全方面是一定要注意的。

  在會議結束以後,好幾個老師以及頂尖的學者都圍在了張碩旁邊,詢問他有關研究的工作,話題就不是原子核核力拆分了,而是張碩在離子炮研究基地說起的技術。

  話題還是王老師開的頭,「張碩教授,你說的那個核聚變再具體講講,上次還是沒有說太清楚。」

  上一次張碩也談過研究,但就只是講解了一下大體內容,說的都是一些理論等問題,並強調核聚變研究很重要。

  王老師、趙老師等人,也都沒有太聽明白。

  其他人也對於張碩的研究非常感興趣。

  張碩,早就不是普通學者了。

  這次會議核心的『原子核核力拆分』,就是張碩以其理論研究出來的技術。

  現在國際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引力製造技術,同樣是張碩的研究,還是他率領團隊完成的實驗。

  在很多人眼裡,張碩已經成為新式技術的『源點』,他的理論就叫做源點論,他個人也成為了技術的起始點。

  以上的三項技術,每一項都會大大增強國家科技力量。

  幾個國防、能源領域的頂尖學者,也都很好奇張碩正在做什麼樣的研究。

  「你們關心的是技術吧?」

  張碩朝著王老師點了下頭,就朝著周圍掃了一眼,以打趣的語調說道,「其實我的主要研究,還是電磁力、強力的關聯,這是完善源點論基礎框架的必要研究。」

  「但要在這裡說理論,大家可能都不愛聽。」

  不少人頓時笑了出來。

  王老師也哈哈一笑,他拍著張碩的肩膀,「你這話感覺有點傷人,但確實是事實,我們這群人可不懂什麼理論。」

  後排幾個學者也點頭道,「確實,對於複雜的物理理論我們也沒什麼研究。」

  「你的那個框架真是看的人頭都大了,一大堆的數學符號……」

  「老了,看不懂了。」

  他們都是能源和國防技術相關領域的學者,跨行如隔山,自然不懂理論物理,更不用說,複雜的源點論表達了。

  「我就是開個玩笑。」

  張碩笑道,「要說我的主要研究,還是吳曉東教授給的靈感。」

  吳曉東也站在後面。

  好幾個人都看向了吳曉東,就連前排的王老師等人也轉頭看了一眼,吳曉東頓時挺起了胸膛,心裡有些美滋滋的,甚至是有一種榮耀感。

  「我給的靈感?」吳曉東自己都不知道,但他還是擺出一副確實如此的模樣。

  有人頓時小聲問道,「吳教授,張碩教授在研究什麼?」

  「額……」

  「這個麼……」

  吳曉東有些心虛的掃了一眼張碩,腦子快速運轉想了個答案,「張碩教授剛才不是說了,他的重要研究是電磁力和強力的關聯,是理論性的,研究肯定還和這方面支持的技術有關。」

  「原子核核力拆分?」

  「當然……」

  吳曉東正想直接否定,但又有些不確定,趕緊換了個用詞,「應該不是,還是聽張碩教授怎麼說吧。」

  王老師、趙老師等人,倒是知道張碩研究的一些信息,因為上次已經說過了,是和核聚變直接關聯,但具體還是不太了解。

  這次張碩說的很明確,「氫彈電池!」

  「氫彈……電池?」

  周圍好多人不由得驚訝的張大了嘴。

  周利院士擰著眉頭下意識開口道,「是概念性的研究嗎?」

  張碩沒有回答,而是繼續說道,「簡單來說,就是以核聚變反應支持的電池技術。」

  「首先要攻克的就是核聚變的穩定控制,現在國際上都認為核聚變的穩定控制會成為人類未來的主要能源技術,但顯然,吳教授團隊的研究效能更高。」

  不少人再次看向了吳曉東,也肯定了張碩的說法。

  「原子核核力拆分」支持的能源技術,是今天會議的主題之一,反應控制比核聚變容易的多,同樣也是一種清潔能源,而且,反應效能也非常的高,還不受到原材料的影響。

  這種能源技術的出現,讓可控核聚變的研究變得很雞肋。

  張碩則是繼續道,「但我認為可控核聚變也有很大的意義。」

  「核聚變、核裂變,也就是已經掌握的核反應技術,和原子核核力拆分技術相比,優勢在於持續性以及不具擴散傳導性。」

  「其中核裂變反應穩定,但是具有輻射,核聚變不具輻射,但反應更強烈、穩定性差。」

  「兩種核反應,都具有持續性的優勢,也就是,穩定控制以後反應可以持續很久,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周圍人都變得認真起來。

  張碩說的就是核反應的優勢,就像是漂亮國掌握的核動力航母技術,核動力航母製造出來以後,幾十年都不用添加能源,內部的反應會一直持續。

  一艘核動力航母,可以在海上持續運行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如果是常規動力航母,運行一段時間就需要補充能源,無法在海上持續運行。

  這就是核反應的優勢。

  張碩繼續道,「如果能實現可控核聚變,核聚變就能取代現在的核裂變,而要製造氫彈電池,實現可控核聚變是第一步。」

  這句話說的在場眾人都忍不住扯起了嘴角。

  實現可控核聚變就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這個問題可是大幾十年都沒有解決,自托卡馬克螺旋磁場控制核聚變方案提出以後,一直到現在都快半個世紀了。

  半個世紀啊!

  各個大型的科研機構投入了那麼多的經費,也只能實現一億攝氏度以上穩定反應幾十秒而已。


  後排的人不由得討論起來,「果然是概念性技術啊!」

  「這根本不可能短時間實現,第一步要做到可控核聚變,而我們國家計劃上來說,實現可控核聚變最少還要20年。」

  「計劃是計劃、現實是現實,這種科研性的計劃,一般都是實現不了……」

  「張碩教授說的就是未來技術啊!」

  「即便實現了可控核聚變,距離『氫彈電池』還是很遠,那麼多設備怎麼解決?其中存在的技術難題,甚至要比解決可控核聚變本身還要難……」

  吳曉東則是道,「如果能短時間實現就好了,否則引力飛行器就有些雞肋了。」

  他知道的消息不多,但即便普通人也能推斷一些東西。

  輿論上爆出過引力飛行器,就是正在進行的研究,但引力飛行器其實有些雞肋的,主要是能源跟不上。

  在場也有了解引力飛行器研究的人,很清楚引力飛行器的研究難點就是能源。

  電能跟不上,功率不達標。

  現在的引力飛行器,充電幾小時、起飛一分鐘,測試中還存在爆炸失控的風險。

  當然後面的技術問題都可以解決,但是能源問題是無解的,好多人還關注吳曉東這邊的研究,希望能以一種全新的能源技術製造超高功率、超高儲能的電池。

  但是,原子核核力拆分技術支持製造電池,需要解決的難點也非常多,甚至有一些是無法解決的。

  比如,張碩談到的『反應傳導問題』。

  反應傳導,說的是反應會擴散傳給其他材料,反應場擴散到管道、隔熱材料等,就會對其進行直接性的侵蝕,最差也能造成快速損壞,反應傳導效應再強一些,甚至可能引起大爆炸。

  所以研究方面來說,安全體系比反應控制還要複雜。

  如果把反應設備縮小到電池,根本是無法想像的,他們暫時也只知道,大原子對反應的耐受度高,但還沒有找到任何一種元素或材料,能夠完全不給反應的傳導效應所影響。

  後續張碩又談了一大堆的內容,都和技術研究有關。

  其他人也把張碩談到的氫彈電池技術,當做一種未來概念性的技術,其實他們都沒聽到關鍵點。

  張碩談到的所謂技術難點,都和核聚變控制本身無關。

  比如,張碩談到了一億攝氏度的高溫反應,如何在一個電池裝置內部進行控制。

  也繼續說起,溫度低於一億攝氏度,如何讓反應持續。

  等等。

  這些都是理論和技術問題。

  另外,他還談到了電能輸出,也就是研究出技術以後怎麼保證功率的輸出,承載導體會不會受到高溫影響等等。

  這些都和反應控制本身無關。

  核聚變的穩定控制方面,張碩早就想到了解決方案,就是添加一種『強力控制』的材料,在磁場的作用下,會對於反應進行穩定的調節來,保證保證溫度和反應速率。

  很多人的思維還停留在以托卡馬克裝置來控制核聚變反應上,他們還知道張碩在核物理所的研究,下意識覺得,張碩依舊是想以托卡馬克裝置來完成可控核聚變的研究。


  實際上,張碩就只是依託托卡馬克裝置的相關研究,來進行強力強度相關的測定而已。

  他之所以選擇托卡馬克裝置團隊,主要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國際上並沒有其他方向的研究能夠對核聚變進行控制。

  雖然都認為張碩進行的是概念性的技術研究,但幾個老師還是保證會給研究最大程度的支持。

  很多研究就是這樣的,聽起來概念性很高,實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科研領域來說,概念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為大量幾乎無法實現的研究,又或者是理論性研究,才會支持應用科技的發展。

  哪怕研究最終沒有成果,但研究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積累。

  更不用說,是張碩的研究了。

  ……

  首都的會議最核心還是確定了離子炮的研究,並擬定了實現應用的計劃表。

  國際上來說,離子炮也一直是火熱的話題,只不過名字是『反導反衛星武器』。

  國際輿論有大量的討論,也有很多政-制層面的言論,他們都希望能了解更多的技術信息。

  當分析內容多了,結論自然也就多了。

  現在輿論上可以確定的是,『反導、反衛星武器』所發射的是離子團,而且是從地面發射的。

  同時,離子團打擊衛星、飛彈,威力實現是通過一種全新的物理反應。

  後者,則成為了政-制性的攻擊點,「基礎物理應該公開出來,這是國際學術默認的規則!」

  一種全新的物理反應,自然屬於基礎物理。

  所以國際輿論上,尤其是學術輿論上,國內是處在不利地位的。

  這方面學術領域的輿論更多。

  大量的學者和機構站出來,希望國內能公開相關的物理反應,他們非常迫切想知道這種反全新的反應究竟是什麼。

  「這必定是一種全新的物理反應!」

  「也許是核物理,也許是量子物理、高能物理,總是,是一種全新的反應。」

  「離子團本身帶有的能量,不可能造成如此威力,甚至連萬分之一都做不到……」

  還有一些特殊的團隊站出來進行呼籲。

  比如,諾貝爾委員會。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就站出來表示說,「新物理反應的發現,足以拿到一座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是毫無疑問的。

  絕大部分學者都會對諾貝爾物理學獎心動,但張碩絕對是例外的,因為他所完成的研究成果,足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甚至不僅僅是一座,而是好幾座。

  一項全新的理論物理,帶領團隊完成理論驗證。

  單單是理論和引力信號的測定,就不是一座諾貝爾物理學獎能夠衡量的。

  現在張碩早就不在乎獎項了,因為以他的學術地位來說,任何獎項都沒有意義,反倒是獎項頒發給,他是獎項的榮譽。

  他已經足夠有名氣、足夠有威望了。

  作為源點論的開創者,當全世界有無數的物理學家投入到源點論的研究中時,可以說完成了開宗立派的成就。


  源點論,發展速度也是指數級的,比曾經的弦理論還要快的多,主要是因為已經得到驗證,並和技術關聯在一起。

  弦理論,說的再天花亂墜,什麼膜宇宙、十一維度空間,但根本還是只是理論。

  源點論,已經成為源點物理。

  上一次源點論研究會議結束以後,國際上有不少的高校、機構,馬上宣布接受源點論。

  這也讓那些明確表示『拒絕源點論』的高校和機構非常尷尬,才剛拒絕沒多久就接受?

  這也太尷尬了。

  但是不接受是不可能的,一項已經得到驗證,甚至發展出技術的物理,不接受?

  那就落後了,而且是大大的落後。

  在輿論紛紛,張碩已經回到了蘇東,並繼續做理論的常規研究。

  中途,他找到了姚啟明,交代了新一次的實驗內容。

  姚啟明負責電磁力、引力關聯信號測定的實驗,而張碩已經有了一個全新的解組。

  解組,來源於循環任務『可轉化為應用技術的電磁力、引力關係模型近似求解』。

  新的關係模型解組,比上一次的節奏需求還要低,同時,對應的引力強度也低一些。

  姚啟明拿到了參數表單,看了一眼就被驚住了。

  在聽完了張碩的交代以後,他就回到了實驗組,然後召集了實驗組的核心成員。

  現在姚啟明的實驗組,可不僅僅是原來的成員了,實驗都已經擴大了很多倍。

  一些新成員還包括航天集團、航天局以軍方派來的研究員,他們會一起參與到研究中,並以基礎的實驗內容去製造引力製造技術的應用和拓展。

  在所有人到來以後,姚啟明依舊拿著表達,眼神動也不動一下,他好半天才抬起頭,開口道,「我們要準備新一次的實驗,並對各個參數進行調整。」

  他說的深吸了一口氣,「我們要驗證新的解組!」

  這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馬上有人忍不住問道,「為什麼?基礎參數不都已經確定下來了,我們還有固定強度的磁場設備。」

  提問的是一名軍方的研究員,名字叫做張世成。

  姚啟明抿了抿嘴,解釋道,「這是張主任的決定,我們要驗證新的解組。」

  他說著甚至沒抬起頭,卻說了一下主要參數。

  一個是磁場強度需求,4920高斯。

  另一個是引力轉化數值,89倍地球引力。

  在場所有人都被兩個參數驚住了,「新的參數解組……提升這麼大嗎?」

  「也不能說提升磁場需求降低,製造的引力場強度也降低,但是,接近地球引力,應用價值似乎更高了……」

  「問題是,真實現了怎麼辦?」

  「什麼意思?」

  其他人都看過來。

  張世成面色複雜的解釋道,「我們,再包括引力組那邊,定製了好多台固定強度的磁場設備,還有其他的參數設備,強度都是固定的。」

  「固定參數的設備有物理性材料支持,穩定性很高,幾乎不會出問題。」

  「這些投入很大,幾個億,甚至上十個億,改變參數研究新技術,這些設備不都要改?甚至,沒意義了?」

  「額……」

  其他人也反應過來。

  王強繼續問道,「還有,我想到一個問題,想要讓技術穩定就要用固定參數設備。」

  「張碩教授的能力太強了,這一次實驗成功,再去製造穩定設備,會不會剛製造好,又更新換代?」

  他說完感嘆一句,「我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研究快也是一種苦惱啊!」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