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武田三備

2024-09-22 12:26:35 作者: 凹凸熊
  制定軍役帳,明確家臣國人義務的前提,除了相應的法律規範,還有就是對知行的準確計算,這也就涉及到檢地。

  當初,考慮到局勢不穩,義重僅在丹後、若狹、敦賀施行檢地。現如今,包括但馬、因幡、美作、播磨在內的大量新附領地都是沿用之前的檢地帳,不論是稅賦還是軍役,都與實際有著較大差距。

  因此,在尼子氏和大內氏打得不可開交無暇東顧之時,義重宣布,對上述四國進行檢地,當然,為了避免引發新附國人的反感和牴觸,義重對外宣稱此次檢地只為掌握領內土地的基本情況,暫不作為繳納稅賦的標準。

  由於這些地區剛剛歸附,檢地難度也相對較大,因此從天文十一年(1542年)三月開始,一直到次年五月,才在義重的持續催促下基本完成。而新的稅賦標準和軍役帳,直到天文十三年(1543年)年底才最終最終在上述地區施行。

  義重深知戰爭的背後是燒錢,因此,在好不容易得到的戰後平靜時期,他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發展經濟上。

  除了原有的「北國船貿易」和「通信符貿易」外,義重加強了與明國商人的經濟聯繫,是為「明若貿易」。在原有開放小浜附近的蒼島作為其基地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准許王直旗下的商人登陸小浜港,效仿朝倉氏,在港內設置「唐人町」,吸納明國商人來此貿易和居住,進一步發展當地的經濟。

  不僅如此,除了小浜港外,義重還准許對明國商人開放敦賀、舞鶴、宮津、竹野等四個港口,將上述港口建設成為「北國船貿易」「通信符貿易」「明若貿易」的交匯點,使得來自陸奧、出羽、越前、越中、越後等地的商品在武田領內經過轉手後,搖身一變登上明國的商船,義重也藉此賺取了不菲的差價和佣金。

  既然經濟是為戰爭服務,那就少不了戰略物資的交易。在幫助王直賺的盆滿缽滿、幾乎壟斷了和若狹武田氏貿易的同時,王直也投桃報李,向義重方面提供了數量不少的硝石、蒙古馬,輸送了數門佛朗機炮,並且協助武田氏對其製造的鐵炮進行優化改良,使得精度和威力都有顯著的提升。

  除了發展對外貿易、促進商業發展,義重還正式開啟對生野銀山的開採。

  眾所周知,義重在擊敗山名佑豐,獲取東但馬之地後,便控制了生野地區所在的朝來郡。但礙於當地處於武田氏與周邊勢力的邊界,當時實力不濟的義重並不敢開發銀山。

  現如今,銀山周邊的播磨、美作一帶已經被義重控制,捍衛銀山的生野城也建造完成,因此銀山的開採便提上了日程。

  經過反覆周密的商議,王直按照之前的承諾,向義重提供了數名精通「灰吹法」的工匠,並且與王直就白銀產出後的貿易流程和利益分配達成一致。

  天文十一年(1542年)四月,生野銀山正式進行開採,並由平井利政之子平井利通擔任「生野奉行」,負責銀山的日常管理。此時,石見銀山作為日本最大的銀山,其年產量為三十八噸(百萬兩)左右。而生野銀礦作為「後起之秀」,在投入開採的五年後,年產量基本達到十噸(百萬兩)。

  為了服務經濟,更是便於領地管理和日後戰事需要,義重以暢通商道為名,對境內的丹后街道、鯖街道、但馬道等主要幹道,和通往敦賀、播磨、美作、因幡等領內地區,以及通往丹波、近江等周邊區域的道路進行平整和拓寬。並且,對一些阻礙領內通行的山路也進行了拓寬和改善,使得領地之間、與周圍勢力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

  商業的發展和道路網的完善優化,帶動了境內「宿場制」的推進以及「宿場町」的增加和壯大。而「宿場町」的壯大,又反向招引了更多的商人,一來二去,實現了境內商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經濟搞上去,家底子厚實了,義重下一步要做的便是加強軍備。

  之前,由於經濟剛剛起步,義重施行「兵農分離」的計劃暫時擱置。不過出於領內防禦的需要,他還是在每個郡選擇或者新建一座城池,由郡代訓練一定數量的常備兵駐紮城內。平時,負責城池的守備,戰時負責對郡內或者鄰郡的支援。這一做法可以儘可能地快速集結軍隊應對突發戰況,這些常備兵也被看做是「兵農分離」的一個試點。

  不過隨著領地的大幅擴大,以及面對的外部勢力日漸複雜和強大,義重認為「兵農分離」的推行必須加快。

  首先,便是將之前的「赤色騎馬隊」進行擴軍,使之成為規模更大的「備」,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赤備」。

  所謂「備」,乃日本戰國時代,以足輕為主分成旗組、鐵炮組、長槍組、弓組、騎馬隊、軍監·目付、侍大將(備隊指揮官)、小荷駄(主司補給運輸)等各種兵職組成的一支功能較為齊全的隊伍的總稱。

  為了增強赤備的機動性和戰鬥力,義重將甲斐輸入的本土馬以及明國方面購買的蒙古馬進行雜交,形成了更加適應日本山地、谷地、小型平原作戰的改良品種,由於馬場主要設在但馬東部,因此這種馬又被稱為「但州馬」。

  這種馬體型介於甲斐馬和蒙古馬之間,相對便於駕馭,又能適應不同戰場情況,奔跑起來速度快、機動性強,可以對敵軍產生較強的威懾力和衝擊力,是日後武田軍大規模戰役中的致勝法寶之一。

  除了赤備,義重還將自己的馬廻眾分割並擴充成兩支備隊,由於盔甲、旗幟、甚至武器顏色的不同,分別被稱為「黑備」和「黃備」。

  這兩個備在地位上是基本相同的,但由於義重崇尚黑色,且偏向使用黑底白印的「丸內菱」,因此一般認為黑備的重要性要大於黃備。

  黑備、黃備和赤備,組成了日後聲名赫赫的「武田三備」,這三備內部構成基本相同,但各有特點。

  最明顯的區別是,由國人領主的子嗣組成的「白額隊」被安排在黑備,黃備中的鐵炮組數量占比較大,赤備中的騎馬隊數量基本是其他兩備之和。(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