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曰:
烽火紛飛,崇侯揮兵,冀州雲翻。看旌旆蔽空,鐵馬金戈,軍威浩蕩,氣勢吞天。戰鼓雷鳴,殺聲震野,欲破堅城戰火燃。兵戎見,嘆蒼生塗炭,誰解民艱。
城中同愾迎艱,守正義、豪情義薄淵。贊蘇護剛烈,忠肝義膽,將卒勇悍,不畏強權。浴血拼爭,堅心固志,敢把來敵盡阻攔。硝煙漫,盼干戈止息,境土安瀾。
殷商之都,朝歌城。冀州侯蘇護反出朝歌的消息如疾風般傳遍了宮廷內外,子受聞之大怒,龍顏震怒之下,即刻召集將軍殷破敗,晁田,魯雄等人,欲親征冀州,以振皇威,平此叛亂。
朝堂之上,氣氛凝重。魯雄心中憂慮重重,他與蘇護私交甚篤,深知蘇護為人正直忠誠,此次反叛必是費仲、尤渾二人從中作梗,有意陷害。魯雄向前一步,恭敬奏道:「陛下,蘇護觸怒天顏,自是有罪,然陛下親征,臣以為不妥。今太師北征未歸,朝廷諸事繁雜,陛下應坐鎮朝中,統籌全局。這征討冀州之事,依臣看,交給四鎮諸侯即可。」
子受眉頭緊皺,雙目凝視魯雄,問道:「四鎮諸侯,派誰去征討為好?」費仲諂媚上前,躬身奏道:「冀州在北伯侯治下,臣以為北伯侯崇侯虎最為合適,定能一舉平叛,揚我大殷商之威。」
魯雄心中一緊,暗想北伯侯為人貪卑,所到之處百姓必遭殘害,生靈塗炭。而西伯侯姬昌為人仁厚,素有賢名,應是合適人選。魯雄再次奏道:「陛下,北伯侯前去自是不在話下。不過,刀劍無眼,若冀州城破,殺將起來,恐陛下再難見蘇妲己之面,豈不可惜。臣推薦西伯侯姬昌同去,應該萬無一失。」
子受略作思索,准了魯雄之奏,遂發下聖旨,命北伯侯崇侯虎與西伯侯姬昌同去征討冀州。
北伯侯崇侯虎與西伯侯姬昌在館驛接到聖旨,兩人商議起兵之事。
姬昌道:「侯爺,西岐路遠,我這就回去調兵,侯爺可先行發兵,你我冀州城見。」北伯侯崇侯虎應了一聲,自去調兵不提。
且說冀州侯蘇護帶領從人反出朝歌非只一日,回到冀州。長子蘇全忠出城迎接。蘇護回到家,一臉愁容,不思茶飯,夫人問道:「老爺,此次朝聖,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嗎?」
蘇護嘆了口氣說道:「子受那昏君,重色輕賢,要把妲己納入宮中為妃,我一氣之下,反出朝歌,那昏君定然發兵來征討。可憐我城中百姓恐要遭逢大難。」
長子蘇全忠一聽,也是無比氣憤,說道:「父親不必如此,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待征討大軍前來,兒子一定要讓他們吃個大敗仗。」蘇護看著兒子,一臉欣慰,但心中的憂慮卻並未減少半分。
蘇護深知,此番與商王子受作對,乃是險中求存。冀州雖有一定的兵力,但與殷商的大軍相比,仍顯薄弱。然而,為了守護冀州百姓,為了正義與尊嚴,他已別無選擇。
話說西伯侯姬昌憂心忡忡地回到西岐城,來不及歇息,便命隨從立刻請大夫散宜生前來商議發兵冀州之事。不一會兒,散宜生匆匆趕到會客廳,姬昌趕忙將蘇護反商和商王聖旨發兵冀州之事一五一十地和散宜生訴說。
散宜生略作沉思,拱手道:「侯爺莫急,蘇護之子蘇全忠武藝高強,且蘇護素有賢名,深得民心,冀州百姓必定會同仇敵愾,共護家園。北伯侯崇侯虎是個急性子,依我之見,他必定不會等侯爺您達到冀州再與蘇護交兵。此次北伯侯兵伐冀州,驕兵必敗,我們只要在北伯侯敗兵之後,再去從中說和,既能不違聖旨,又可保存實力。」
姬昌聽完,眼中閃過一絲希望的亮光,連連點頭道:「先生所言極是,那就依先生之計行事。」遂派大將南宮适調兵五萬,緩慢地向冀州進發。
話分兩頭,且說那北伯侯崇侯虎接到商王聖旨,調兵五萬,心急火燎地向冀州趕去。一路上,他的軍隊如蝗蟲過境,所到之處少不得一頓燒殺搶掠,盤剝百姓,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崇侯虎騎在高頭大馬上,得意洋洋地嚷道:「這次我定要讓那蘇護知道我的厲害,讓他乖乖就範!」他的弟弟崇黑虎在一旁勸道:「兄長,切不可輕敵,那蘇護也非等閒之輩。」崇侯虎卻不以為意,哼道:「量他一個小小冀州,能翻起什麼大浪!兄弟這次征討冀州,糧草問題就靠你了。」崇黑虎說道;「哥哥放心,糧草之事弟弟自當盡心盡力,不過刀槍無眼,哥哥一定要小心。」
冀州城內,蘇護得知崇侯虎率兵前來,面色凝重,心道:「若是別鎮諸侯前來也還好說,這個崇侯虎與費仲尤渾之徒都是一路貨色,冀州此次必有一場大戰。」於是立即召集將領議事。蘇全忠英氣勃勃地站出來說道:「父親,不必擔憂,孩兒定當奮力殺敵,保冀州平安!」眾將也紛紛表示願與冀州共存亡。
蘇護望著眾人,感動不已,說道:「眾將一心,我冀州何懼之有!但我們要謹慎應對,不可莽撞行事。」
冀州城,銀安殿內氣氛凝重。蘇護正與諸將商議政事,突有報事者匆忙奔上殿來,神色惶急,高聲道:「報侯爺,北伯侯崇侯虎領兵五千,在北門列開陣勢搦戰。」
蘇護劍眉一皺,沉聲道:「再探!」
報事之人應諾,匆匆下殿。蘇護隨即大聲喝道:「來人,擊鼓聚將。」
三通鼓響,如雷貫耳。冀州的三十六員猛將迅速集結,個個頂盔摜甲,罩袍束帶,系甲攔裙,一身戎裝,威風凜凜,眼神中透著堅定與無畏,等待蘇護軍令。
還未及蘇護派將,長子蘇全忠跨步而出,英姿颯爽,身上的鎧甲閃爍著冷冽的光芒。「父親,有道是頭仗勝仗仗勝,您把這支令交給我,兒提虎狼之師一定大敗崇侯虎。」他的聲音洪亮且充滿自信。
蘇護望著兒子,眼中滿是欣慰與期許:「好孩子,有出息。這支令交給你,令你帶兵五千前去開兵見仗。為父給你觀敵掠陣。」
蘇全忠雙手抱拳,大聲應道:「孩兒領命!」言罷,轉身提戟上馬,點兵五千,如一股鋼鐵洪流般,向著北門奔殺而去。
北門外,崇侯虎的大軍嚴陣以待,旌旗蔽日。崇侯虎騎在高大的戰馬上,目露凶光,心中暗自得意,此次他兵強馬壯,堅信拿下冀州易如反掌。
蘇全忠率領的五千冀州軍一出現,瞬間讓戰場的氣氛緊張到了極點。蘇全忠一馬當先,手持長戟,大聲喝道:「崇侯虎,你助桀為虐,侵我冀州,今日定讓你有來無回!」
崇侯虎冷笑一聲:「黃口小兒,不知天高地厚,待我將你生擒,看蘇護還不乖乖投降。」說罷,揮手示意麾下大將黃元濟出戰。
黃元濟拍馬舞刀,直取蘇全忠。蘇全忠毫無懼色,挺戟迎敵。一時間,兩人戟來刀往,戰作一團。只見蘇全忠招式凌厲,戟法精湛,幾個回合下來,黃元濟便漸感不支。蘇全忠看準時機,猛然發力,一戟刺中黃元濟左肩,黃元濟大敗歸陣。
冀州軍見狀,齊聲高呼,士氣大振。崇侯虎臉色陰沉,又派出一員猛將陳季貞。陳季貞手持雙斧,來勢洶洶。但蘇全忠越戰越勇,與陳季貞交手數十回合後,再次將其擊敗。
崇侯虎見兩員大將先後落敗,心中焦躁起來。他親自揮動長刀,沖向蘇全忠。蘇全忠絲毫不懼,挺戟躍馬而出,迎向崇侯虎。崇侯虎揮刀砍來,刀風呼嘯。蘇全忠側身閃過,手中大戟一揮,直逼崇侯虎面門。兩人你來我往,一時間難分勝負。但隨著時間推移,崇侯虎漸漸力不能支,手中的招式也愈發凌亂。
就在這時,崇侯虎陣中一員大將李德見崇侯虎漸露敗相,大喝一聲,拍馬出陣幫忙。李德手持長槍,槍尖閃爍著寒芒,與崇侯虎雙戰蘇全忠。
蘇全忠面對兩人的夾擊,卻毫無懼色。他心中暗忖,必須速戰速決,否則敵人援軍一到,形勢將對自己不利。只見他賣個破綻,一勒韁繩,戰馬調頭向西跑去。
李德與崇侯虎以為蘇全忠怯戰逃跑,大喜過望,隨後便追。
蘇全忠在馬上向後觀看,見李德與崇侯虎越追越近。他嘴角微微上揚,掛好大戟,挽弓搭箭。那弓被他拉得如同滿月一般,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只聽「嗖」的一聲,箭如流星般飛出,直直地射中了李德的咽喉。李德一聲慘叫,雙手捂住喉嚨,卻無法阻擋鮮血的噴涌,最終跌落馬下,氣絕身亡。
崇侯虎見李德戰死,一時駭然,慌了手腳。他心中的恐懼開始蔓延,鬥志瞬間消散大半。
而此時的蘇全忠卻果斷調轉馬頭,向著崇侯虎殺來。他大喝一聲:「崇侯虎,今日便是你的死期!」聲音在戰場上迴蕩,讓人心驚膽戰。
崇侯虎望著氣勢洶洶的蘇全忠,哪裡還有迎戰的勇氣,慌忙調轉馬頭,向自己軍隊方向逃跑。他的頭盔歪了,頭髮散亂,狼狽不堪。
蘇全忠哪裡肯放過這個機會,率領本隊人馬如猛虎下山一般殺向崇侯虎。他的士兵們個個士氣高昂,喊殺聲響徹雲霄。
崇侯虎的軍隊見主將敗逃,頓時軍心大亂。士兵們爭相逃竄,互相踩踏,一片混亂。蘇全忠的軍隊如入無人之境,奮勇殺敵。刀光劍影之間,鮮血四濺,慘叫連連。
崇侯虎在親信的保護下,拼死逃了出來,但他的軍隊已損失慘重。回首望去,戰場上屍橫遍野,硝煙瀰漫。
大軍大敗而歸。崇侯虎滿心憤懣,回到營中。
吃過晚飯後,崇侯虎坐在大帳之中,臉色陰沉,悶聲不語。燭光在營帳中搖曳,映照著他那張充滿憂慮的臉。此次失利讓他在諸侯之中顏面盡失,如何向朝廷交代,如何面對麾下將士,這些問題如重石般壓在他的心頭。
就在這時,忽然帳外傳來陣陣鼓聲,如雷霆般震耳欲聾,緊接著喊殺聲四起,仿佛要將這夜幕撕裂。大將黃元濟慌亂地跑進大帳,神色驚恐至極,大聲說道:「侯爺,蘇全忠率軍劫營,快到中軍寶帳了,咱們快逃吧!」
崇侯虎聽罷,心中大驚,匆忙起身,手腳並用穿上戰甲。身旁的侍衛趕緊遞上他慣用的長刀,他一把接過,飛身上馬。在一眾將領的簇擁和保護下,向北倉皇而逃。
營中的士兵們在這突如其來的襲擊中驚慌失措,四處奔逃。混亂中,戰馬嘶鳴,士兵慘叫,火光沖天。崇侯虎回頭望去,只見自己的營地已然陷入一片火海,心中的懊悔和憤怒交織在一起。
蘇全忠率領的軍隊如猛虎下山,在崇侯虎的營地中肆意衝殺。那些還未來得及反應的士兵紛紛倒在血泊之中。蘇全忠身先士卒,手中長槍揮舞,所到之處,敵人無不膽寒。
崇侯虎一行人拼命策馬狂奔,風聲在耳邊呼嘯。但身後的喊殺聲卻始終未曾遠離,仿佛索命的惡鬼緊追不捨。崇侯虎心中暗暗叫苦,不斷催促著馬匹加快速度。
逃至一處山谷,崇侯虎以為暫時擺脫了追兵,剛想停下來喘口氣。不料,山谷兩側突然殺出一隊伏兵,為首的將領正是蘇全忠的副將。一時間,箭如雨下,崇侯虎的隊伍中又有不少士兵中箭落馬。
「保護侯爺!」黃元濟大喊一聲,揮舞著手中的兵器,試圖擋開射來的箭矢。但無奈伏兵眾多,箭勢密集,他們只能繼續冒險突圍。
終於,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崇侯虎等人衝出了山谷。然而,他們不敢有絲毫停歇,繼續向北奔逃。
黎明時分,疲憊不堪的崇侯虎等人終於暫時擺脫了蘇全忠的追擊。此時,他們個個狼狽不堪,戰甲破損,身上血跡斑斑。
崇侯虎望著身邊寥寥無幾的將領和士兵,心中充滿了絕望。這一仗,他損失戰將九員,士兵上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