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這一生,如履薄冰> 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

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

2024-12-14 13:50:29 作者: 煌未央
  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

  劉榮一番話,讓老太后徹底陷入了沉思。

  槍桿子的重要性,不單是劉榮清楚;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每一位合格的封建帝王,都深知槍桿子對自己的重要性。

  而在如今漢室,作為漢家的『第二個皇帝』,包括竇太后在內的歷代漢太后,也同樣對此有著明確的認知。

  至於劉榮此番話語,所表露出來的意圖,老太后也是瞭然於胸。

  軍隊這個東西,除非像後世人民子弟軍那般,有崇高的信仰和堅定地信念,否則,基本就是一句『有奶便是娘』。

  亂世尤其如此!

  而在治世,這種情況雖然不會被擺在明面上,但也僅限於『不擺在明面上』而已。

  在那層由治世親自蓋上的遮羞布地下,仍舊是那句:有奶便是娘。

  一支軍隊,中央供養和將官個人供養,會直接決定這支軍隊,究竟是國家的軍隊,還是個人的武裝。

  而在國家層面,供養軍隊的錢到底由誰出,也同樣決定著這支軍隊,究竟更受誰的『領導』。

  相府國庫作為漢室社稷的『公用帳戶』,國庫出錢換來的每一樣東西,都必將受到相府——準確的說,是相府為代表的整個外朝的支配。

  官員俸祿出自相府國庫,所以丞相禮絕百僚,群臣避道;

  中央政府運轉經費出自相府國庫,所以百官以丞相為首、外朝唯丞相馬首是瞻。

  那既然如此——既然外朝都認丞相為『衣食父母』,為什麼還有天子壓在丞相頭上呢?

  除了君臣尊卑,忠孝人倫等精神層面的道德限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丞相手裡的相府國庫,並非丞相的私貲。

  國庫里的每一分錢,都是天下百姓一石米、一枚銅錢交上來的稅。

  而這個稅,沒人是看在丞相的面子上,或是出於對丞相的臣服上繳。

  大家沖的是皇帝;

  交的是皇糧。

  相府國庫里的每一分錢,都是漢家龐大的官僚群體,打著『給天子交皇糧』的理由收上來的。

  也就是說,相府國庫里的,也同樣是劉榮這個漢天子的錢。

  那為什麼還要將相府國庫、少府內帑,分別稱之為『漢家的公有帳戶』和『天子的私人口袋』呢?

  這就好比後世的企業擁有者;

  相府國庫,是公司的對公帳戶,負責公司的正常運轉,充當公司的流動資金。

  對公帳戶里的每一分錢,都不能擅自挪用,更不能用於個人支出;

  當然,與之對應的是:對公帳戶里的錢,就是這位總裁的責任承擔極限。

  如果有一天,公司帳戶里沒錢了,但公司還欠著錢,那這位總裁就算手握富可敵國的個人財富,也根本不需要拿自己的錢,去填公司的窟窿。

  而少府內帑,就是這位總裁的個人帳戶。

  個人帳戶里的錢,拿去奢靡享受也好,漫天撒錢也罷——總歸只要別拿去違法犯罪,就沒人會管你拿這些錢去做什麼。

  在如今漢室,也是一樣的道理。


  ——相府國庫這個『對公帳戶』的錢,劉榮無法擅自挪用,更無法用於個人支出,比如大興土木、賞賜、花銷之類。

  但同樣的:相府國庫無論再困難,再怎麼缺錢,劉榮理論上都不會管。

  假設有一天,相府國庫窮的跑耗子,少府內帑卻富裕的錢都沒地方放了,那漢家的一切,都會變得非常有趣。

  ——手裡沒有足夠的錢,原本指望著相府國庫過活的整個外朝,都會不可避免的倒向劉榮。

  等劉榮自掏腰包,解決了外朝的問題,那丞相自然而然就會失去話語權。

  說一句題外話:劉榮腦海中,為漢家將來百年構造的藍圖,便有這麼一個想法的雛形。

  通過龐大的財政壓力,迫使丞相向漢天子伸手要錢!

  然後漢天子繞過丞相這個『對公帳戶會計』,直接自掏腰包解決國家財政問題。

  然後,丞相就此成為朝堂上的小透明,原本屬於丞相的所有權利,都將自此被皇帝收回。

  緊隨其後的,便必然是丞相的角色淡化,使得皇帝政務處理壓力激增;

  於是,內閣、尚書台之類的『秘書團』性質機構,便可以應運而生……

  言歸正傳。

  現當下,漢室的財政狀況,其實已經朝著劉榮腦海中的那個雛形發展了。

  ——經過文景之治,漢家兩代先帝省吃儉用,給劉榮留下了極為龐大的個人財富。

  與此同時,相府國庫又因為漢家輕徭薄稅、休養生息的國家總體戰略,而始終徘徊在破產警戒線邊沿。

  國庫的農稅收入很多,每年足有近三十萬萬錢!

  但花錢的地方更多——每年都默認要支出,且完全無法削減的固定支出,便占了國庫規定收入的八成以上,乃至將近九成!

  絕大部分固定收入,要用於固定支出;

  除了農稅之外,又實在沒有,且無法擁有其他的生財之道,想要『開源』,唯一的辦法就是人口、土地緩慢增加,從而拉動糧產總量提高,以此來提高國庫的農稅收入。

  這顯然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事,同時也不可能大幅提高國庫的農稅收入。

  ——如今漢室,民六百萬餘戶,近三千萬口;

  按照太祖高皇帝授民田爵時,所定下的『一戶百畝』的標準,如今漢室,就應該有六萬萬畝,即六百萬頃農田。

  但實際上,經過短短五十年的和平發展,太祖高皇帝曾無償發放給百姓的每戶百畝田,已經縮水到了平均每戶不到八十畝。

  如果是大部分農戶不再擁有百畝田,或許還能將其歸類為土地兼併,少部分人占有了大部分的農田;

  但每戶農人平均擁有農田不到八十畝,就不再是土地兼併的鍋了。

  ——第一個原因,是人口增長。

  想當初,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漢家於秦末廢墟中建國,總人口不過一千三百萬,不到三百萬戶;

  每戶百畝田,也不過是三萬萬畝農田。

  再加上關東行小畝,關東農人的百畝田,實際上只等同於關中的五十畝。

  如此算下來,太祖高皇帝開國之後,很輕鬆的就用漢家現有的兩萬萬畝農田,安置了天下所有的百姓。


  但五十年過去,漢室人口早就從開國時的一千三百萬人,激增到了劉榮元年兩千八百萬。

  農戶數,也從開國時的不到三百萬,暴漲到了如今的超過六百萬。

  人口、戶籍,都是一倍以上的增幅;

  如果漢家還是只有開國時,那二萬萬畝左右的農田,那漢家的戶均農田擁有量,只怕早就跌破五十畝了。

  之所以能維持在如今的八十畝左右,是因為在人口增長的同時,可耕作田畝也在增長。

  開荒。

  將原本荒廢的農田,或原本不是農田的土地,開墾為農田。

  如此一來,才有的漢室人口翻倍不止,戶均農田擁有量,卻只跌了百分之二十的狀況。

  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五十年的時間裡,漢家人口增長的速度,無疑比農田的開墾速度、可耕作田畝的增長速度快了不少。

  到如今,單是關中這二百來萬戶農人,便已經擁有了高達一萬萬七千萬畝的農田——都管趕上開國時,漢家全部農田的數量了!

  至於關東、北方,以及南方巴蜀、漢中等關外地區,則是四百餘萬戶農人,總共擁有了一萬萬八千萬畝土地。

  這樣算下來,關東農人戶均田畝擁有量,其實只有四十多畝;

  但關東行的是寬一步,長一百二十步的小畝,關中行的大畝,則是寬一步,長二百四十畝。

  故而,關東農人戶均農田占有量只有四十多畝,但按照關東的農田標準,卻也有個八十多畝的平均值。

  而這些數據,和一個令相府國庫深感無力的事實密切關聯。

  ——漢室的人口、土地,都已經逼近增長瓶頸。

  能開墾、能耕作的土地,在這五十年當中,基本都已經開墾出來了。

  搞得現在,農人們都隱隱有些養不活自己、土地都有些不夠種了,卻也還是無可奈何,只能飢一頓飽一頓。

  即便餓著肚子,也不去開墾荒地,增加耕地面積,這就意味著繼續開墾、繼續擴大耕地面積的空間,已經沒多少了。

  哪怕長安朝堂從國家層面出手,不惜成本的開墾,也根本增長不了多少新的耕地。

  一成?

  兩成?

  頂天了去,也就是漲個三成封頂。

  而這三成新增土地,頂多也只能為相府國庫,帶來三成的農稅增長——即,如今的每年三十萬萬左右的農稅收入,能勉勉強強達到四十萬萬。

  這就已經是封頂到頭了,再漲不上去了。

  對於如今的相府來說,每年多個十萬萬錢的農稅收入,看上去是不少;

  但多出來這十萬萬錢,就意味著漢家,多出來了近一萬萬畝的農田。

  這一萬萬畝新田,需要相應的新水渠、新道路,以及新的農稼官、稅吏。

  考慮到這些和收入增長同時出現的支出增長,相府國庫的戰況,根本就不會好轉多少。

  這就是說:相府國庫無論再怎麼努力、再怎麼認真工作,也就這樣了。

  農稅收上來的錢,勉勉強強夠國家當年用度,要麼剩下來點湯湯水水,夠給官員們多發一件官袍,要麼稍微欠點外債,不得不厚著臉皮跟皇帝去要。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每年固定收入口賦十萬萬錢以上,且根本沒多少固定支出的少府內帑。

  從太宗、孝景兩代先帝,花了前後三十多年時間,就從每年十萬萬錢左右的口賦收入中,攢下來了高達兩百萬萬錢的小金庫也不難看出:只要皇帝想省錢、想攢錢,那少府內帑的口賦收入,是能攢下來至少七成的!

  若是碰到個太宗皇帝那樣的鐵公雞,每年都攢下八成以上的口賦收入,也完全不在話下。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少府內帑這麼富裕,那為什麼不拿著這些錢,去為國家做些什麼呢?

  比如,供養軍隊;

  比如,補貼官員;

  比如,興修水利……

  等等等等。

  與其讓少府內帑的龐大財富在府庫爛掉,還不如拿出來建設國家。

  那既然這錢,是從皇帝的腰包里逃出來的,那辦成的事兒,自然都是皇帝的功勞,話語權也合蓋皇帝這個『金主』擁有。

  在這個過程中,國家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

  皇帝的文治武功越來越昌盛,手裡的權利也越來越大。

  唯獨丞相受傷的世界,就此達成……

  「皇帝,要集權?」

  漫長的思慮之後,隱約意識到劉榮長遠意圖的老太后輕聲一問;

  不等劉榮從驚愕中回過神,老太后又深吸一口氣,神情凝重道:「聽這話里話外的意思,皇帝,分明還有壓制丞相的味道在其中……」

  「皇帝,究竟是怎麼盤算的?」

  ···

  老太后輕飄飄兩句話,卻是讓劉榮愣了許久。

  過了足有數十息,劉榮才深吸一口氣,將呆愕的面容收拾起來。

  與此同時,對於老太后敏感的政治嗅覺,劉榮也不由生出一陣驚嘆。

  ——僅僅只是劉榮大包大攬,表示要自掏腰包,承擔起幾支常備野戰軍的供養成本!

  老太后就從劉榮這看似突兀的舉動中,看到了劉榮計劃在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後才打算著手去做的事!

  如此嗅覺,便是放在皇帝身上,也至少是個守成之君的水準!

  考慮到如今漢室,自開國至今,便始終在秉持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國策;

  在這個背景下,老太后這個水平,也至少能達到先孝景皇帝的高度……

  「皇祖母,慧眼如炬。」

  由衷表達過對老太后敏感嗅覺的讚嘆,劉榮思慮片刻,終還是將自己為漢家未來數十年,所規劃的藍圖悉數道出。

  這一說,便是足足三個時辰,時間也從劉榮來到長樂宮的上午,來到了夕陽西下的黃昏。

  在劉榮說出自己幾乎所有的長遠規劃之後,老太后也沉默了許久。

  終,還是面色複雜的起身,自顧自朝著後殿的方向走去。

  一邊走,老太后嘴上,也不忘一邊無神呢喃道:「老了……」

  「都老了……」

  ···


  「皇帝,放手去做便是。」

  「只需知:上善若水的道理。」

  「——先帝為儲二十餘載,卻只得太宗皇帝之皮毛。」

  「若能盡得太宗皇帝之手段、心術……」

  「皇帝想要做的事,或許……」

  ···

  「唉……」

  「老了……」

  「老了………」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