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仕途波折和政治風浪中盤桓良久,杜甫見慣了上層統治集團政治權力的紛爭,也親眼看見了下層百姓流離失所、飢不擇食、寒不擇衣的慘狀。
在這個過程中,杜甫的辭官之念正在悄然滋長,並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強烈。
一
在仕途波折和政治風浪中盤桓良久,杜甫見慣了上層統治集團政治權力的紛爭,也目睹了下層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的慘狀。辭官之念正悄然滋長,並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愈發強烈。
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關中地區大旱,糧價飛漲,靠著杜甫在華州的微薄俸祿,一家人艱難度日。再加上對時政的不滿,杜甫決定辭去華州司功參軍的職位,帶著全家人遷移到西南邊的秦州(今甘肅天水),投奔他的弟弟。
離開了滿目瘡痍的關中地區,從此永遠離開了政治紛爭的旋渦,杜甫的人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從此走上了「萬里飢驅」的漂泊征程。
等到杜甫帶著全家人到了長安以西800 里外的秦州後,卻發現弟弟早已不知去向。遠處西南邊界的秦州,位於六盤山上,地勢險峻,未開風化,這裡有許多少數民族,民風也頗為彪悍。這裡不但是侄兒杜佐被貶之地,朋友贊公和尚也被流放在此地,因此,對於秦州,杜甫有著一股莫名的親近感。
在來到秦州之前,杜甫曾經幻想那裡像一個世外桃源,他能夠像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實際上秦州跟杜甫所想像的差別甚遠。
在秦州的三個多月,杜甫一家人差點被餓死,無奈,杜甫只得帶著全家人再次遷移到距離秦州二百里外的同谷(今甘肅成縣),聽說那裡比較富裕,至少能夠填飽肚子,但等他們到了同谷,才發現跟秦州沒有什麼差別。
當時已是冬天,寒風陣陣,每天晚上,一家人都凍得瑟瑟發抖,能夠吃飽穿暖,成了他們最大的奢望。為了活下去,杜甫跟妻子兒女們,上山去挖一種叫作黃獨的野生芋頭來果腹。杜甫在自己所寫的《同谷七歌》里詳細描述了他們挖黃獨的經歷:「長鑱長鑱白木柄, 我生托子以為命。黃獨無苗山雪盛, 短衣數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 男呻女吟四壁靜。」雪滿山脈,每吹來一陣風,都像是夾帶著刀刃一樣,刮在人的臉上,生疼生疼。
零下十幾度,穿著短衣,被寒風吹著,帶著已經弱冠的大兒子在山上挖黃獨,這就是杜甫的生活,有時候還挖不到黃獨,一家人就只能餓肚子。每次空手而歸,聽到兒女們因為飢餓而呻吟,杜甫的心裡如同刀絞。另一方面,杜甫心裡又非常掛念他的親人和往日裡的朋友,生死未卜的兄弟,被貶黜在海畔孤城的老朋友鄭虔,被貶的才學之士——岑參和高適……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一個多月,眼看一家人實在是挨不住了,面對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睏乏,杜甫決定再一次出發,帶著家人穿越蜀道,踏上了前往成都之路。
從華州到秦州,從秦州到同谷,從同谷到成都,這一路,也是杜甫寫詩最多的時候之一,僅僅是在秦州的3 個多月,杜甫就寫了80 多首詩。寫詩已經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他對生活的記錄。
臘月的晚上,帶著一家人,杜甫終於跋涉到了天府之國——成都。這一次,不似秦州和同谷,成都沒有讓杜甫失望。杜甫寫的《成都府》,可以形象地反映在杜甫的眼中成都是什麼樣子:「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比起秦州和同谷,來到成都,杜甫覺得就像來到了天堂。
地處西南的成都距離長安十分遙遠,正因為如此,「安史之亂」的戰火沒有在成都留下很多痕跡,這裡的人民安居樂業,有的當地人甚至不知道「安史之亂」。倒真的有些像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武陵人「不知魏晉」。
這是杜甫夢寐以求的地方。遠處的房屋上的煙囪炊煙裊裊,近處的小溪潺潺流淌,鳥鳴清脆,花香醉人,這裡的人民也非常樸實,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著「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的清閒自在。
杜甫決定在成都定居,但這時他可謂是一貧如洗,除了滿肚子的學問和面黃肌瘦的妻子兒女,杜甫一無所有。
好在杜甫還有朋友,剛到成都的杜甫只能住在寺廟裡。在成都生活的朋友尹裴冕在杜甫最艱難的時刻幫助了他,給他提供些米糧,讓他們能夠吃飽,寺廟旁邊的鄰居們,看到從華州來的一家人如此窘迫,也力所能及地給予了杜甫幫助。
日子從一開始就是平淡無奇的,杜甫在寺廟裡聽佛法,讀書寫詩,這種生活他盼望已久,唯一的缺陷就是他們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於是在嚴武和其他朋友的幫助下,在城西七里外的浣花溪邊,杜甫建了一個草堂,這也就是後人所稱的「浣花草堂」,或是「杜甫草堂」。
從杜甫的詩歌里,我們可以管窺「浣花草堂」的美景,這裡是「錦江春色來天地」,是「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是「無賴春色到江亭」。
本就具有詩人氣質的杜甫在「浣花草堂」里生活得十分舒適自在,自然的美景總能打動他的心靈,對於周邊事物的感知也讓杜甫的心情更加舒適。可以說,杜甫走到成都才算是真正走進避風的港灣。
因為到了成都,住進了「浣花草堂」,杜甫才真正地不用為生計而擔心,他可以靜下心來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這也許是上天對杜甫前半生「風雨漂泊」
的補償。
對於上天的饋贈,杜甫欣然接受,並自得其樂。
其一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天涯。
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其七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杜甫的這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便是他在「浣花草堂」的怡然自得生活的證明。杜甫喜歡看見什麼寫什麼,在他的眼裡,所有的自然美景都是有靈性的,無論是花朵、蝴蝶還是黃鶯、微風,這些身邊的事物都有著自己的靈魂。後人曾評價這組詩是「興致所到,率然而成」。曾經杜甫羨慕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如今他也來到了屬於自己的桃花源,終於等到了獨屬於自己的「悠然見南山」。
二
杜甫在成都生活得無憂無慮,主要是靠朋友,當時西南地區的高官成都府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非常崇拜杜甫,經常到「浣花草堂」來拜訪。一個是正當壯年、風華正茂的高官,一個是飽經滄桑歸於平淡的詩人,兩人相對而飲,一杯復一杯。
就這樣,嚴武跟杜甫結成了忘年之交,嚴武喜歡寫詩,常常把自己寫的詩拿給杜甫看,杜甫欣賞嚴武的詩,兩人不時討論一些詩藝,相談甚歡,嚴武尊杜甫為老師。
這是杜甫最舒心的一段日子。妻子兒女都在身邊,無溫飽的憂慮,也不用為柴米油鹽擔心,這一切,多虧了杜甫的朋友,多虧了嚴武。
杜甫的一首《江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他在「浣花草堂」的時光: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其實杜甫此時過的生活可以說是「寄人籬下」,「故人供祿米」長久下去怎麼行呢?果然,由於生活的多變,杜甫又一次陷入了物質上的困境。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篠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
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狂夫》
「浣花草堂」建成後不久,杜甫就被嚴武舉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全家搬去了四川的奉節縣。因為這個官職,杜甫後來才有了「杜工部」的稱呼,但是成為杜工部沒多久,也許是因為嚴武的職位調動,也許是因為不能重新適應官場生活,杜甫又重新回到了「浣花草堂」,似乎只有這裡才能夠撫慰他的內心,讓他得到徹底的放鬆。
在回到「浣花草堂」之前的日子裡,杜甫的生活更多時候是處於困難之中。
這首《狂夫》就體現了當時生活的苦難。在「浣花草堂」建成不久後,杜甫的許多朋友都有些自顧不暇了,本就是亂世,生活的困難是常態,朋友的接濟漸漸少了。
杜甫的好友成都尹裴冕因為職位調動要回京城,他不能再接濟杜甫了,便讓李若幽幫忙照顧杜甫。此時,對杜甫經濟上幫助最大的是好友高適和嚴武。
曾經一起放聲高歌、縱情山川的好朋高適,在彭州(今四川省彭州市)擔任刺史,而忘年之交嚴武,則是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刺史。
如果高適和嚴武出現了一些困難,杜甫的生活也就沒有了保障,這種「仰人鼻息」的境遇,對一身傲骨的杜甫來說不可謂不難過。他自稱「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後世的呂留良在表達與杜甫相似的感情時用的句子是「醒即行吟埋亦可,無慚尺布裹頭歸」,同樣是對於死亡的不在乎,同樣是窮途末路的呼喊,杜甫的骨子裡卻有著一份傲氣,這股傲氣,不因為他擁有多少錢財、地位高低而改變,這份傲氣來源於杜甫自己,在那個時代,有人看不起杜甫,有人輕視杜甫,但是他自己卻從來沒有輕視過自己。
現代詩人西川寫過一首詩,詩名就叫作《杜甫》,作為一個現代人,通過讀詩,我們逐漸在貼近杜甫的靈魂。
縱然有千萬間廣廈,也無法給天下人建造一份幸福,流浪中的婦女和男人,無情地說出了現實的心聲:所有的心愿不過是杜甫心中永遠的夢想。拯救是徒勞,所謂未來,不過是往昔;所謂希望,不過是命運。
在這個晦暗的時代,杜甫如同閃耀在夜空中的一束光芒。毀滅了的文明,凋落了的時代,如同東逝之水難復西歸,在杜甫文字的描述之下成為永久的見證。他心中那股執拗的勇氣,支撐著他走過一段又一段暴雨傾盆的艱難歷程,但無論是物質上的匱乏還是精神上的折磨,他都選擇坦然地面對這一切,甚至從中獲得一番詩意的生命體悟。
三
寶應元年(公元762 年)二月,唐肅宗李享病重。趁著唐肅宗病重,他平時所寵愛的張皇后和被他寵信的太監李輔國趁機作亂,想要走安祿山的老路。
張皇后和李輔國兩人雖然合謀造反,但卻是相互猜忌,畢竟皇位只有一個,因此,在背地裡兩個人又各自密謀。
為了權力,為了私慾,皇后和太監的鬥爭,在唐朝歷史上並不少見,張皇后私底下緊急聯繫了越王李系,準備殺死李輔國,不料走漏了消息。李輔國帶領軍隊衝進了唐肅宗的寢宮,直接把張皇后和越王李系處死,受到驚嚇的唐肅宗,氣急交加死在了床上。宮中凡是與張皇后關係密切的人,全部被李輔國處死。隨後太子李豫登基,即唐代宗。
登基後的唐代宗,不過是李輔國的傀儡,此時的國家大事,都掌握在李輔國這個太監手裡。
這場翻天覆地的皇位之爭荒唐地落幕了,而對於臣子們來說,其命運的轉盤才剛剛被轉動,不知道將停在哪一格,是幸,還是不幸。
六月,經常在成都「浣花草堂」跟杜甫飲酒喝茶作詩的嚴武被調任京兆尹,同時,唐代宗下旨命嚴武負責修建唐玄宗和唐肅宗的陵墓。聽到這個消息,嚴武十分高興,儘管他也有著許多的不舍,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夠再回到成都,再回到「浣花草堂」跟杜甫飲酒作詩。但高興的是能夠為皇帝修建陵墓,這是何等的光榮,何等的榮耀。
七月,嚴武啟程離開成都,杜甫送嚴武,一直送到了綿州(今四川綿陽)城外30 里的奉濟驛。杜甫作了一首詩《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一向情深意重的杜甫送走嚴武之後,備感孤獨,他望著嚴武離去的背影,望著被樹林遮擋的遠方的路,想到此後也許再也沒有與自己談詩飲茶的人了,便只能是「寂寞詩酒茶」了。
送走嚴武之後,杜甫沒想到在朝廷動盪的波及下,成都也發生了一場大政變。成都府少尹徐知道早就有造反的意向,嚴武剛離開成都,徐知道便發動了兵變,他自封府尹兼劍南節度使,將嚴武留下來的官印搶走。
就像宮中的太監李輔國一樣,徐知道也妄想成為皇帝,為了這個念頭,為了名利,他簡直是視「仁義」二字為糞土。
因為一己私慾發動的戰爭最為可恥,更可恥的是這場戰爭殃及到了無辜的百姓。徐知道有一個部將名叫李忠厚,他的行為與其名卻截然相反,他瘋狂地屠殺成都的百姓,使天府之國再沒有平靜悠閒的生活,這裡因為暴力和血腥而成了地獄。
據杜甫的記錄,李忠厚有一個奇特而殘忍的愛好,他喜歡看別人殺人,而且喜歡一邊喝酒一邊看,看到別人在自己面前死去,他就會有發自心底的快樂,這簡直讓杜甫不能理解。
這場浩劫,幾乎讓成都成為一座死城,好在八月下旬,刺史高適帶領軍隊進行了平定。
成都城的混亂,讓杜甫開始了新一輪的奔走他鄉,他必須告別「浣花草堂」
了,草堂中盛開的芳草,不知道再回來的時候是不是只能看見枯枝敗葉了。
杜甫與「浣花草堂」惜別,舉家搬遷到了梓州(今四川省三台縣)。後來嚴武又回到了四川,他盛情邀請杜甫擔任幕僚,在任職期間,杜甫寫下了《憶昔兩首》。其中一首寫道:「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陰山驕子汗血馬,長驅東胡胡走藏。鄴城反覆不足怪,關中小兒壞紀綱。」
這首為諷刺朝廷而寫的詩作,充滿了杜甫對於時事的關注,對於朝廷的擔憂:「關中小兒壞紀綱,張後不樂上為忙。」自唐玄宗開始,朝廷就充滿了小人,從李林甫到楊國忠,從楊國忠到李輔國,小人禍亂朝綱,小人攪亂了乾坤。但是,信任小人的君主,遠離賢臣的君主,偏偏是自己效忠的帝王。杜甫作這首詩,是想警醒唐代宗,但是無奈官位低微,話語難以被皇帝聽見,他所能夠做的不過是著急、彷徨和擔憂。
《憶昔》中第二首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
一幅幅真實而血淋淋的歷史畫卷緩緩展開,杜甫將個人的生命置之度外,評說歷史,彰顯一位胸懷天下的詩人對正義的伸張,對人性的宣揚。同時,這種用寫實主義手法描繪的歷史畫卷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十月,唐軍跟胡軍在洛陽的北邊進行了決戰,這一次,唐軍大勝,胡軍躲到了范陽的營地中不敢出來。
一場「安史之亂」,葬送了唐朝的開元盛世,杜甫回憶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而現在,有多少人因為飢餓而死去,因戰爭而喪命。「安史之亂」結束後,有史料稱,全國人口減少了百分之七十,這數百萬人幾乎全部死於戰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