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是個不甘平庸的人,愜意的家鄉生活、自在的遊歷生涯都不能使他滿足,他想有所作為。同時,他也是個不甘心被命運擺布的人,縱然受到他人的打擊和排斥,他依然不想輕易放棄經世濟國的理想和參加科考的權利。
所以,他又來到了長安,在杜郊居寫下眾多閒適的詩篇。
但閒適的生活終究不是他的追求,閒適的生活對他那顆不安於現狀的心來說是一種折磨,他渴望再次參加科舉考試,他等待著這樣的機會。
一
大約在會昌三年(公元843 年)的夏秋時節,他再次回到他在長安的居所——鄠杜。長安是他的心痛之地,但也是他必須要來的地方。長安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不管是再次參加科考還是結交朋友謀求發展機會,這裡都是最適合的地方。只要他心中還有經世濟國的夢想,他就必須要來長安。所以,這裡是他又愛又恨的地方。
自此以後,除了被貶的日子,他所有的歲月都在長安度過。在長安的日子他都是怎麼度過的呢?一是寫詩詞,二是交朋友。溫庭筠在鄠杜郊居寫的作品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描寫自己的居所,第二類是描寫與朋友之間的交往,第三類是描寫以鄠郊為中心的周邊環境及遊覽之作。這首《郊居秋日有懷一二知己》就屬於第一類作品。
稻田鳧雁滿晴沙,釣渚歸來一徑斜。
門帶果林招邑吏,井分蔬圃屬鄰家。
皋原寂歷垂禾穗,桑竹參差映豆花。
自笑謾懷經濟策,不將心事許煙霞。
——《郊居秋日有懷一二知己》
溫庭筠的居所是什麼樣子的呢?「廣闊的稻田一望無際,晴朗的天空下野鴨漫步、歸雁成群,一條斜斜的小路上,釣魚的人正滿載而歸。門外是碩果纍纍的樹林,鄰居家裡也是蔬菜、瓜果滿園。寂寞地原野上禾穗低垂著頭,到處都是高高低低的桑竹和豆花。這是一幅多麼美的田園風光圖畫,但我心裡卻還想著如何才能經世濟國,這是多麼不切實際的想法啊,連我自己都嘲笑自己,不如還是歸隱山林間吧。」
作者在詩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恬淡和美的田園畫卷,這種畫面令多少人心馳神往,可是作者並不滿足於在這安樂優美的環境中生活,心中仍然懷揣著經世濟國的夢想,縱然連他自己都覺得這可能永遠都不會實現。
閒散的生活不是他的追求,經世濟國才是他的理想,像諸葛亮那樣遇到明君,為國家效力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但他現在卻壯志難酬,所以日子再安逸也難消他心中的愁緒。過於悠閒的生活對溫庭筠來說非但不是享受,反而是種折磨,他急切地想做一些事情,無奈卻沒有機會。無人發掘他、幫助他走上仕途,這讓他心裡終究難安,只好寫寫這樣的詩詞抒發一下愁緒。溫庭筠在鄠杜郊居寫下了許多作品,在他的詩詞中,凡是有「鄠杜郊居」「鄠郊別墅」「幽墅」「郊野」「有扈」等描述的,均是指他在長安西南鄠縣的居所。他在鄠郊的居所相當大,有房舍、園子、蘭畦、竹徑、池塘等,還有田租,門外是一片碧綠的田野,風景非常優美。他可以自己種植、釣魚,雖然生活不是十分富裕,但也非常愜意。他的別墅雖然比不上王侯將相的府邸,但這種田園風光式的住所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這並不是溫庭筠自己開發的一塊荒地,而是他祖上留下的產業,他後半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裡度過的。溫庭筠在這裡寫詩詞、會朋友,此後,他多次參加進士考試也是居住在這裡。
但是,這麼美麗、愜意的居所,溫庭筠卻不能心安理得地居住,看著先祖留下的產業,他內心特別惶恐不安。先祖們不但在世時有赫赫英名,還給祖孫留下了這麼大一筆財富,而他到現在還沒有任何建樹,不但不能顯赫於當世,以後也不能給祖孫留下些什麼。想到這裡,他又怎能安心呢?這就是溫庭筠在長安郊區生活的心理狀態。
在苦悶的時候,他也只有寫寫詩詞文章來舒緩一下情緒,或者去拜訪一下在長安的朋友,在這樣生活中等待著再次參加科考的機會。
二
水流花落嘆浮生,又伴遊人宿杜城。
還似昔年殘夢裡,透簾斜月獨聞鶯。
——《宿城南亡友別墅》
這首詩是溫庭筠為悼念自己的朋友李處士而作的。在長安,李處士陪伴他度過了許多難熬的時光,也和他探討了許多關於人生的困惑。朋友不僅是一種陪伴,也是一種學習。李處士的去世,讓溫庭筠覺得自己損失了一件瑰寶。
為了紀念這位朋友,他寫下了許多詩篇,這首《宿城南亡友別墅》就是其中之一。
「那一年,我們倆望著流水和落花,一同感嘆浮生若夢,人世間的變化與大自然的變化多麼相似啊。今天我又來到這裡,流水還在,花落了,明年還會再開,但是朋友,你已經飄然遠逝,只剩我獨自在這裡感嘆落花和流水,昔日,你我在一起談天說地的情景只有在夢中尋覓了。但是,一縷月光斜斜地穿透珠簾,黃鶯的鳴叫打斷了我的回憶,你也就此消逝。」
這首詩是撫今追昔的代表作品,全詩瀰漫著作者濃濃的悲傷之情。朋友的音容笑貌似乎還在,一切仿佛還在昨天,但殘忍的黃鶯卻提醒作者「去了,去了」,怎能不讓作者悲傷呢?自然的變化和朋友的逝去讓溫庭筠更覺人生無常、漂泊不定,自己曾寫詩祝朋友壽比南山,可朋友竟然這麼快就走了。他不禁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明天又該去往何方呢?自己將來又會葬於何處呢?
在鄠郊的日子裡,朋友是溫庭筠最大的慰藉。他非常重視友情,一生中結交的朋友很多,既有達官貴人,又有無名百姓;既有文人雅士,又有宮女歌伎。他的朋友遍及五湖四海,長安、江南、蜀地、邊塞……到處都有他的朋友。
除了他的政治理想,朋友是他最大的寄託。因此,太子被抓時,即使有生命危險,他也不願揭發太子。李德裕去世後,他寫了多首詩詞悼念這位丞相。就算他知道這樣做會影響他的政治前途,他也沒有因此而出賣朋友。因為他心中非常清楚,自己的前途和友情是兩件事,這兩件事情是不能交易的。所以,李處士去世後,他也寫了多首詩詞,這一首首詩詞皆證明了他對朋友的珍視之情。
在沒有朋友的日子裡,這些詩詞成為他的另一種寄託。
三
西溪問樵客,遙識楚人家。
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隨雨暗,一逕入雲斜。
日暮飛鴉集,滿山蕎麥花。
這首《題盧處士山居》又名《處士盧岵山居》,也是溫庭筠在長安鄠杜郊居閒居時拜訪朋友居所時所寫。這首詩依然是以景寫情,沒有直接寫盧岵處士,也沒有直接寫作者的心情,只是描寫盧岵處士居所的景色。
「在小溪處我停下了腳步,不知前面該怎麼走,連忙問經過的一個樵客可知前面盧處士的家怎麼走。經過樵客的指點,我繼續前行。樹根纏繞著石頭一路上,古樸的參天大樹仿佛是與石頭連著長起來的。泉水很清澈但流得非常湍急,水面上的浮土和樹葉全都被沖走了,水底的沙子和石頭清晰可見。抬頭向遠處觀望,一座座山峰在雨中顯得昏暗朦朧。通往盧處士山居的小路幽深狹長,彎彎曲曲的一眼看不到頭,好像一直通往煙雲深處。已是黃昏時分,一群群烏鴉在周圍飛來飛去,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蕎麥花。」
這首寫景詩非常閒適,與《題李處士幽居》不同,在這裡作者沒有經世濟國或歸隱等雜念,只有閒適的心情,所以看什麼景色都是美的。詩的開頭說作者向樵客打聽盧處士的家該怎麼走,這裡為什麼用「樵客」而沒有用「樵夫」?
一是說明這位樵客不是普通人,或許也是一位隱士;二是說明作者對樵夫的尊重。「遙識」說明了盧岵處士的家非常幽深偏僻,和後面的「一逕入雲斜」相對應,而且這樣寫對詩的氣氛有一定的渲染作用,使整首詩看起來更雅致。
接著就是作者一路上所見的景色,先是近景的描寫。古樹磐石,說明樹木已經非常古老,那麼這座山也就非常久遠了,而盧處士在這樣的地方居住,當然是隱居,一位隱士的形象不經意間就被作者給帶出來了。湍急的河流、清澈的泉水,則表明了山的寧靜和乾淨,這是一個非常適合隱居的地方。這裡的「老」字和「清」字形成一種對比:「老」是靜止的、沒有變化的,而「清」則是流動的、變化的。這樣的對比更顯出山的高古和清幽,詩的氣氛再次被烘托出來。
然後是遠景的描寫。「千峰隨雨暗,一逕入雲斜」,這兩句更有意境。「千峰」指山峰很多,且在雨中看不清楚,突出了山的朦朧。「一逕入雲斜」則和「千峰隨雨暗」相對照,山峰很多,而路卻只有一條,還很長很長看不到盡頭。這樣的對比更顯出山的雄偉、高聳,也突出了到達山頂的艱難。
最後兩句又回到近景。已經黃昏時分了,作者卻還沒有走到盧處士的居所。當他看到滿山的白色蕎麥花,才覺得盧處士家很可能不遠了,詩人以此也暗喻盧處士的品格向白色的花一樣高潔。
至此,山的古樸、幽靜、美麗被作者渲染得淋漓盡致,而盧處士高潔的隱士形象也呼之欲出。
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晰,從開始的開門見山,到從近景開始,再到遠景,然後再回到近景的描寫,作者的布局可謂錯落有致,景物雖多卻一點都不亂。
通過描寫景物間接刻畫盧處士的古樸生活和高潔品格,作者的描寫可謂是非常成功的。
這首詩再次充分地證明,溫庭筠對以景寫情、以景寫人非常擅長,在不露痕跡之間就巧妙地刻畫了人物。
在長安閒居的日子裡,看朋友、寫詩詞就是溫庭筠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