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水洗歷史> 第8章 :老子出關,儒家補缺

第8章 :老子出關,儒家補缺

2024-09-14 17:32:56 作者: 作家伊君
  清水洗歷史,櫻桃小果上桌:

  老子出關,儒家補缺

  作者:伊君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似乎也代表了一個時代。

  老子出關是典故,留下《道德經》也有傳說。

  傳說中老子騎著青牛,在就要走出關口的時候,留下了道德經。

  老子為什麼要走?出關又是為了什麼?

  傳播思想,還是迴避戰亂?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國還確實就是有點亂。

  道家遵循自然,自然的法則似乎已經不適合了戰國。

  七雄也罷,六國也好。

  在不間斷的紛爭中,老百姓依然需要生活。

  生存生活似乎才重要。

  道家思想顯然不適合紛爭,更不適合在紛爭中去遵循於自然。

  自然法則出現了桎梏。

  秦王嬴政開始了獨自發號施令。

  聽不聽他都要攻。攻城掠地那是他的強項。

  一個養馬的人能夠發展成諸侯,一個諸侯也能夠滅六國。

  秦嬴政沒有遵守任何的法則,任何的說教似乎都與他無益,當皇帝才是第一。

  老子在騎著青牛出關的時候,自然已經意識到了,諸侯們的紛爭已經不適合了自己。

  關內的動亂,已經屬於了戰亂,其實也是亂戰。

  沒有因果,似乎也沒有對錯。

  諸侯們一個一個的吃,天子們似乎也無助。

  沒有了約束,有的也只是侵犯,是戰爭。

  老百姓哪裡忍受得了如此的摧殘。

  老子離去了,空缺的說教,似乎還真就需要好好的管教。

  道家多是順應,儒家才是管制。

  從思想上,文化上,以及到生活上。

  儒家的制度嚴密,嚴密的初始也就是管制人。

  道家思想不管制,在無從約束的情況下,還就是出來了一個秦嬴政。

  秦始皇的不管不顧,還就是顛覆了周王室,以及後來的所有諸侯。

  儒家思想的管制,似乎還真就是針對秦嬴政。

  不知道是不是秦王嬴政參與了制定。

  漢朝的開國者是劉邦,劉邦自然是希望吸取周朝的教訓。

  天子們天天躲債,諸侯們卻樂意於打打鬧鬧。

  百家爭鳴,爭來爭去似乎也都是不了聊了。

  道法自然似乎還真就不能夠如此的太自然。

  老子離開,儒家趕來。

  相當的及時,其實也是相當的想當然。

  或者當時儒家的出現就是當時當權者的謀劃,是時代的需要。

  秦王嬴政做出了那麼大的舉措,再來個強硬的管制,又有什麼大不了?

  不能夠再出現一個周赧王,但是要管住秦嬴政似的諸侯,似乎還真就需要強硬的舉措。

  不然還會出現滅諸侯,挾天子。

  儒家思想的萌動還就是出現在先秦。

  有了秦嬴政的參與,似乎也合情。或者也只有站在秦王嬴政的立場上才有如此針對性的想法。

  皇位得來的不易,自然需要鞏固。

  姜子牙選取了道家思想,他用儒家又如何?

  據說儒家思想的推行是在漢武帝,後來,漢王室的天子還真就出現了被挾,不過挾他的人已經變成了王莽和曹操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要是放在周朝,秦嬴政還敢造反嗎?發現情況,讓他去死,也就萬事大吉了。

  周赧王當時的無助,確實也就是無助。

  道家思想中,還就是缺少了管制,雖然後來老子在出關的時候留下了「道德經」,但是道德經也僅僅就是約束人。

  道法自然本就不願意去約束,想來老子留下《道德經》也是因為當時的政局。

  秦王嬴政管不了了,要無法無天了。

  讓天子下來,他當起了始皇。

  老子的出關不知道是不是意識到了什麼,或者知道後來的秦嬴政絕對不容道家。

  「毀書坑儒」也屬於真實,真實的還有,老子的出關,是不是也是在躲避劫難。

  至少在後來的生活中,道教出現在了民間,也只能是在民間有了延續。延續倒是很久,一直到今天。

  現在的道教自然有別於道家,但是道家的某些思想,還真就在道教中有了呈現,或者是有所呈現。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開啟了私學,私學在中國一直延續到了民國。

  也就是在民國之前,幾乎所有的帝王,都選擇了「三綱五常」的管制。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嚴格的管制,直接就從朝堂延伸到了人們的生活。

  即便是普通的老百姓,老百姓也必須遵守。

  在外面不如意的丈夫,還能夠回家管住妻子。

  一環扣一環,人人都管住了,沒人管的也就是皇帝。

  皇帝一個人,自然屬於置身法外。

  除了三綱,輔助的還有五常。

  似乎後來的當權者還真就被秦始皇給嚇怕了。生怕再發生類似的事情,遇到類似的人。

  」刑不上大夫」也是屬於後來的通融。

  秦嬴政沒有始皇多久,但是當時周赧王的無助,應該是讓太多的人都刻骨銘心,自然還有當初的其它諸侯們,自保也沒有能夠保住,被滅亡的經歷,豈止是刻骨銘心,更多的應該是自責和後悔。

  秦嬴政沒有打你的時候你僥倖,秦始皇滅你的時候,就臨到了別人觀望你。

  反正都是要滅亡,滅亡只是一個時間順序的問題。

  六國的國君都沒有了以後,以後的王朝,雖然滅掉了秦始皇,沒讓他的皇權開始多久,但是在自己掌權之後,最緊要的還是對此類事件的防備。

  誰能知道就不會出現第二個秦嬴政?

  周天子給了他們家封地,不去感激別人,還把人家給趕下了台。

  其它諸侯們也都僅僅是諸侯,他依然要一個一個地滅掉。

  秦始皇的內心,自然不會有《道德經》,也不可能有「三綱五常」。

  有了」三綱五常」的時候,也絕對是管束人。

  從朝堂到民間,讓你老老實實的接受。

  不接受的就去修長城,長城有多長,當時老百姓的苦難就有多深。

  老子留下《道德經》的時候,老百姓多少會受到些影響,但是最初的道家,似乎還真就沒有想約束人。

  自然地生活,自然地生存,誰知道就出現了一個如此破壞自然的人。

  僅僅一個道德經,顯然也約束不了秦嬴政。於是儒家的「三綱五常」似乎才是有針對性。

  但是「三綱五常」也是約束其他人,並不包括國君。

  想來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是極其的渴望。

  不知道當時的孔子有沒有見過秦始皇,或者「三綱五常」的管制就是秦始皇所授,老子應該是沒有見過。也想不到自己的身後,會有如此的制度。

  身為道家的老子,似乎還真不能不害怕。

  適應不了,那就離開,似乎也只有去離開。

  如同周赧王選擇了民間,道家也只能以傳道的身份,在民間隱藏。

  老子留下的《道德經》沒有救得了周朝,「三國五常」卻還是在後來的王朝中,起到了約束的作用。

  不然曹操相挾天子的時候能挾那麼久?司馬懿竟然就是三代人的接力。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都皆知了,他依然不敢稱帝,還是得等到他的兒子司馬炎。

  司馬炎當上皇帝皇帝,用上了儒家的管制,但是他卻遇到了一個弱智的後人。

  在一個沒有智商的人那裡,再好的管制也只能是浪費。

  王朝該滅亡的依然要滅亡,新黨該接力的也一定會接力。

  孫中山推翻了清朝,民國的時候,男性就已經剪掉了辮子,女性也解開了小腳。

  小腳和辮子,也屬於了代表。

  不知道當年老子出了關以後都去了哪裡,傳說中他留下來的道德經似乎還真就可以認為是經,能夠穿越很多個時段,出現在今天。

  今天自然會有所改動。

  三綱沒有了,但是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還就是不可或缺。

  不管是哪個時代,赤裸著的人生,似乎還就不適合今人。

  今人講究的是文明。

  文明也是一種制度。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