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水洗歷史> 第15章 :成康之治,不治而治

第15章 :成康之治,不治而治

2024-09-14 17:34:44 作者: 作家伊君
  清水洗歷史,櫻桃小果上桌:

  成康之治,不治而治

  作者:伊君

  周武王開創了周朝,開啟了八百年來的輝煌,輝煌的自然也有後來人的努力。一代一代天子們的積累和接力。

  比如周武王接力周文王,周康王接替周成王等,成康的奠基對於周朝來說,也是非常的給力,非常關鍵的。

  承上啟下,啟的也就是後人,後世。

  後人們學習前人,也是為了更好地活出自己。

  自己也是後來人的前人。

  周文王倡導仁德,成康把仁德運用到了最好。

  最好的就是沒有了刑罰,而且刑具還是四十多年的被停用。

  這是一個多麼自覺,多麼互信的環境呀?!

  德仁竟然還就是德仁出了最好,出現了自律,出現了成效。

  至少是互信成了關鍵,成了普及和被普及。

  相互學習,相互效仿的結果,還就是出現了人人都好,人人都自覺。

  不用了刑罰,自然也就是沒有人出現過大錯,人人都自律,還用懲罰幹什麼?

  成康時期還就是出現了,做到了,出現了還就是幾十年的記錄。

  記錄影響了後人,或者就是震驚著後世。

  後來出現了那麼多王朝,又有哪一個超越了,做到過?

  做到了的還有今人道德觀的自律,自守。

  道德和不道德在幾千年後,還在成為標準,規範和淨化著社會,後世。這是什麼樣的影響,多麼大的力度?

  深入民心的東西,似乎還就是最好,能夠成為生命力,影響力最強。

  人人都嚮往美好,希望美好,美好還就是來到了身邊,走進了生活,影響和淨化了太多的人。

  至少是心靈有了一定的純淨。

  周文王提倡用仁德治世,周武王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發起了伐紂,開啟了周朝。「成王年幼」,但是仍然做到了很關鍵。

  君「仁德」 ,民「自律」。

  在一個人人都自律的社會裡,還用什麼刑罰?

  即便有刑具,再全面的刑具,其實也都成了擺設。

  君仁慈,民自覺。君如父,民如子。一個家庭做到了都和和氣氣,自然也就會興旺,各方面都會得到鞏固。

  比如文化,比如對天文地理的研究等等。

  傳說中,《周易》里的博大精深據說就是來自於周文王,而姜子牙的智慧更是讓後人們敬佩。

  前人奠定了好基礎,鋪好了道路,後人們走起來就方便,就順暢多了。

  道路是走出來的,道理是順出來的。

  周成王成就的就是延續,而且是最好的,多方面的延續。

  有了姜子牙以及周公旦和召公的扶持,還有什麼不能夠成功,不能夠成事。

  方方面面都有所作為,方方面面也都會出現成效。

  時代的特色關鍵,也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對後人們的影響。

  影響有多遠,當時的貢獻也就會多大,多有價值。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乘涼的過程中,自然後人們要感激前人們,感激前人們當時種樹時的辛苦。

  種樹自然不是單單為了自己,為了一代人能夠乘涼,代代人都有遮陰的地方,似乎才到最好。

  延續性也是關鍵。

  前人們做到了,後人們在受益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發揚?

  發揚古代,或者就是以前,某一個時代人的智慧,特長。

  成康做到了,成康時代自然也是一個充滿智慧,充滿開拓性和收穫的時代。

  周文王能識人,姜子牙有能力。

  當智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作用自然就不可小窺。

  姜子牙幫著周武王完成了伐紂,接著還扶持著成王開始了過度。雖然成王年幼,但是在當政的時候,還是就過度的很好,很有成效。

  太公望的望,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可以被看成是成王時期的興盛。


  諸侯們大都參與過伐紂,自然清楚商紂王的殘酷。嚮往美好,嚮往和諧,也屬眾望。

  大家把希望寄予過西岐,西岐沒有讓大夥失望,武王伐紂成功了,成王繼位也開始了。即便是蔡叔和管叔對周公旦有疑,但是在面對周成王的時候,他們對周公旦的懷疑也依然是站在周成王的立場上,也屬於是在替天子考慮,替家族考慮,替國家考慮。

  兄弟們的不和,似乎也屬於一定的區域。

  眾望所歸也依然是有所歸屬。

  「牆裡打架牆外合」,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重要的是人心所向,人人都希望美好,更好。

  人人都出力,在出力的過程中,有些懷疑,似乎也屬於正常。

  重要的是對天子的態度,對周成王有沒有叛逆,周成王才是主心。

  管叔沒有,蔡叔似乎也不存在。他們懷疑的只是周公,周公旦也是他們的兄弟。

  一個是哥哥,一個是弟弟。

  侄子是天子,二叔被重用,大叔心裡不服,似乎不服的也沒有什麼大不了。聯合三叔也只是個別人的聯合。畢竟周文王的兒子很多,也畢竟大方向沒問題。

  二叔夾在大叔和三叔中間,大叔和三叔聯手,挑釁下二叔,似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就是他們家不是普通的人家,他們家出了天子,家也成了國,家事自然也都上升到國事上來了。

  家可以打打鬧鬧,但是國就得理性。

  理性地處理,理性地對待。

  太公望不好插手,親家自然也總是親家。周公旦似乎還就是做到了立決。

  該處置的處置,該罷免的罷免。

  哥哥也好,弟弟也罷,在朝堂之上,自然行駛的就是國法。

  成王時期屬於共和,共和自然就是一塊治理。沒有三綱五常,似乎也不存在君主專制。

  成王不是皇帝,是天子,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君主專制自然也是屬於後來的王朝。

  周朝沒有,周成王自然也不屬於開始,周公旦也沒有獨權,和他共和的還有召公。

  周武王其他的兄弟們還在,太公望還一直在那裡樹立著威望。

  威望就是用仁德,感召著各路的諸侯,各個的王。

  天子在,天子的外公有威望,有了其他叔叔們的扶持,即便是有些波瀾,對於周成王來說,也沒有什麼大妨。

  年輕的天子沒有讓大夥失望,成王「成」的也就是延續。承上啟下的作用也作用的不錯。

  至少是在文化和國體根基的加固上。

  周武王關鍵,周成王依然是關鍵。

  年幼的天子有了眾人的扶持,也依然干出了不少的事情。

  如果秦始皇不毀書坑儒,想來後人們能夠看到的記錄更多,受益更多方面。

  比如周公推行的禮樂,周文王留下來的《周易》,一些節氣節日的推行等。

  這裡不僅僅是娛樂,在過節的同時,還融匯了天文,地理,以及氣候變化規律的掌握和總結知識等。

  有些知識文化還依然在影響著今人,今天。

  《詩經》雖然多屬於後人們的記錄,但是在前期依然能看到周文王時候以及前人們的描述。

  成王成的也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宏志。

  文王以德服人,武王替天行道,幾代人的努力,就是希望美好。周成王做到了,太公望的望似乎也就是成效。

  一個國家,幾十年不動用刑法,這是怎樣一個和諧的社會?

  後來的國家,王朝似乎也確定就沒有。有的就是勾心和戰爭。

  成王成的也就是好事是美事。

  美事也就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

  沒有犯罪,自然也不需要動用刑罰。

  監獄不存在,何來的犯人?人人都自律,何來的侵犯?

  「成王年幼」,但是年幼的成王依然沒有讓人失望,還就是成為了後來的明君,或者是沒有被超越。

  在後世的典籍中,多出現以周成王的口吻說出來的記錄,想來成王時代就開始了系統記錄歷史,記錄先人們的事情。

  秦王嬴政發起來的毀書坑儒,想來還就是毀出了太多的謎。


  一部《周易》,讓多少人願意花費太多精力和時間去研究,節日裡的文化,竟然也能夠指引人,有利於後來人的生存。

  在玩樂中不忘記生存,在生存中也賦予玩樂。

  人人都快樂,自然人人都能夠生活的很好,或者是比較的好。

  在後世的典籍中,關於那個時期,還出現著蔡叔,康叔,管叔,以及唯一的伯伯,伯邑考等。

  成王自然管姬邑考為「伯邑考」,管周公旦也叫「叔」。

  伯伯和叔叔的稱呼,應和了成王時代就有著記錄,或者是系統的記載。

  當時就已經有了記錄史事的概念和行動。

  行動不僅僅是在龜甲和骨頭上,而是官方的明確行動。

  畢竟歷史久遠,時代也漫長,不僅經歷了後來的諸多戰亂,再加上秦始皇的毀書坑儒的如此徹底,能夠留下來的,確屬幸運中的幸運了。

  周朝就在秦朝的前面,秦嬴政要想「始皇」,他允許站在他前面的人輝煌嗎?

  不管是文王還是武王,不管是三父還是三母,在秦始皇的眼裡,應該也是不存在正好。

  遮擋住了他的陽光,他還「始皇」得了什麼呀?

  周文王提倡「仁德」,成康之治也屬於德治的典範,但是秦始皇可沒有,他要的是從他開始,他最輝煌。

  結果他還是沒有輝煌得了,陳勝吳廣發起了起義,劉邦項羽的聯手,更是讓秦子嬰不存在活路。

  秦始皇的後人們沒有了後人,但是社會依然在發展,也需要發展。

  發展的結果,人們也依然希望人人都好,好的也能夠讓社會上永遠沒有壞人,永遠不用刑罰,不能夠超越成康,至少在幾千年前,成康時期就已經做到了,也出現過。

  出現過了不治而治,出現過了不動刑法。

  刑具成了擺設,社會反而還更為和諧。

  和諧的自然也屬於智慧的高度發揮。

  共和有功,周公召公有功,姜子牙的望,自然也屬於智慧的結晶。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