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水洗歷史> 第16章 :天下為公,春秋大夢

第16章 :天下為公,春秋大夢

2024-09-14 17:34:58 作者: 作家伊君
  清水洗歷史,櫻桃小果上桌:

  天下為公,春秋大夢

  作者:伊君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這是武王伐紂時候的口號,大家都想一樣,都想為公,都積極響應,響應的結果就是,奠定了五百年基業的商湯,還是走下了末路,被顛覆了,顛覆之後,又重建了周朝,周武王是天子,帶領大家開啟了另一個輝煌。輝煌經歷了八百年。「春秋大夢」出現在春秋時期,屬於東周時段。東周是從周平王東遷之後開始的,出現了周幽王,出現了烽火戲諸侯,於是周朝也算是走向了分權的時代。

  春秋時期,周王室出現了弱像,各諸侯國都夢想著入主中原,都想去代替周王室,自己來當天子,似乎做天子就是人生的最巔峰。

  但是夢也僅僅是夢,天子還在,天子都是周武王姬發的後人。周武王的後人們已經把周朝延續了好幾百年了。

  一路走來有波折,基本上還算堅持了一定的堅持。

  周王室的財富,似乎也一直遠遠地低於其它諸侯國。

  周王室不是沒有私慾,和其它當權者比較起來,還是以「大公」為主,以「民生」為基礎。

  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社會出現了穩定團結,出現了難得的成康之治。

  天子是大家的天子,自然大家都擁護。

  過好日子,國家昌盛才是根本。

  刑具可以「四十年不曾動用」,這是多麼難得的事情呀?!路不泯金,這是多麼的和諧。

  但是周朝的天子們做到了。

  做到了的時候,就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時期。

  周成王周康王時期,基本上才算周王朝的開始。

  一開始就開了一個好頭,自然人人內心都充滿了希望。

  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周武王並沒有參與治理國家太久,他去世之後,由他的兒子周成王繼承大位,成王繼位的時候,史料上記載,他還處在年幼的時候。

  「成王年幼,由周公召公輔政」,稱為「共和」。

  「共和」的開啟也屬於周朝之初。

  天子年幼,自然需要大人輔政,長者輔政之後的天子,還是做出了很大的成績,社會治理的也很有成效。

  「成康之治」的「成」,也就是周成王 「康」也就是周康王。

  周成王的時候,周朝才算是有所鞏固,在鞏固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成效,而且成效還相當喜人,或者是驚人。

  「刑具四十年不曾動用」,「路不泯金」,多麼的祥和,多麼的互信,互尊?這似乎就是後來的所有王朝都沒有出現過,更不可能超越的事實。

  事實也就是發生了,讓人們看到了希望,人民自然擁護。

  有了成績,天子就加封,就給予土地。

  土地一天天壯大,就出現了王侯,彰顯了自我,自我的太久,也就出現了私慾的膨脹。

  有了膨脹,就可以忽視掉天子或者是漠視掉天子的存在。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之後的結果,也就是出現了霸主,出現了爭奪,乃至於戰爭。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確實是呈現出了升級,呈現出了自我和目中無人。

  以至於後來,天子用兵還必須自己借錢,天子躲債,其實躲的也就是那些霸權者。

  債台高築,也是不得不。

  不敢招惹霸權者,也寄希望霸權者能夠庇護。

  春秋五霸的爭奪,目標應該還不是很明確,還不敢針對天子,但是做一做能夠當天子的美夢,似乎是人人都可以,應該還是能行的吧?

  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變法是為了富強,為了增強國力。但是發展到後來,他們家族中還就是出現了一個秦嬴政,秦嬴政把周赧王逼向民間,自己當成了始皇。

  始皇就是從他開始,不管是私生子還是秦王室的後人,他的手段,應該早就超過了秦穆公,連同呂不韋的專營。

  秦穆公有野心,呂不韋有手段,集中到秦嬴政或者是呂嬴政的身上,自然也就是淋漓盡致了。

  淋漓盡致地搜刮民脂民膏,淋漓盡致地毀書坑儒。

  秦穆公的祖上是給周王室養馬,因養馬有功給了土地,土地慢慢擴張,他也成了諸侯,成了一霸。


  春秋時期的美夢很多,文化也出現了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的結果 就是儒家崛起了,而道家沉默了,或者是出走了。老子的西行就是行為,或者也是當時的不得不。

  周王室的際遇,似乎也驚醒了不少人,或者就是春秋大夢的甦醒。

  秦嬴政吞併了六國,從此的霸主們也都不再是諸侯,或者也如同周王室一般,進入民間,成為普通的勞動者了。

  勞動者自然有反思,或者也有比較。比較來比較去,那一場的春秋大夢到底成就了誰?唯獨只有一個秦嬴政,秦嬴政已經成了秦始皇,秦始皇大興土木,搜刮的民脂民膏自然大多也都是諸侯或者就是曾經的霸主們。

  民不聊生,不聊生的老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哪裡還有什麼好夢?

  存活似乎都屬於了機遇,機會。

  周赧王用兵,要借錢,躲債還必須債台高築,高築之後的結果,也就是人人都想作岸上觀,都想去當漁翁得利。

  不想當河蚌,自然都被吞併。

  秦嬴政有私慾,自然也希望別人都自私,春秋大夢其實也就是一場私慾爆棚的孕育。

  諸子百家其實也就是意見分歧的結果。

  表象熱鬧,實則就是爭鬥的醞釀。

  老子的出走,周王室的退場,儒家崛起,秦王嬴政的一統六國。

  誰都成不了局外人,岸上觀的美夢,也就是成了一個個被別人收入囊中。

  不能說是時事造就了秦嬴政,至少是秦嬴政掌握和利用了當時諸侯們內心的私慾。

  把天子都能趕下台,還有什麼做不得?

  驪山陵墓可造,長城可修,燒書埋人也同樣做得出,做得徹底。

  呂不韋是商人,商人善於專營投資,據說秦嬴政就是他人生中其中的一項投資的結果,結果還就是成就了一個秦始皇,秦始皇沒有說自己是呂嬴政或者是呂始皇。

  畢竟秦始皇倚仗的是秦王室,秦穆公等多代前人們打下的基礎。

  一個養馬的人到一個皇帝,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夢,或者就是可望而不可及。

  春秋五霸,霸霸不可小窺,還有那麼多的諸侯,那麼多的封地。

  周王室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只是後來出現了內部分化,向心力削弱,但是周王室還在,天子扔在更替。

  諸侯們的春秋大夢,似乎也只能是想像再想像,入主中原,似乎還沒有那麼容易。

  周武王倡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周文王以「仁德」治世。出發點都在深入人心。同樣也是人心所向,迎來了「成康之治」的盛況。

  私慾的出現,就是向心力的弱化。

  「公」有度,「私」也有限,超越了一定的度,一定的限,似乎都會走向極端。就可以被看成是弱。

  周赧王就是一個無奈的代表。

  土地分封到了不及諸侯國,用兵需要借錢,債台高築之後,作為天子的周赧王還需要自己天天去躲債。對於一個如此躲債的天子,財大氣粗的諸侯們,誰會尊他是天子。

  天子成了擺設。

  擺設到最後,就成了「諸子百家」到戰國時期的「諸侯亂戰」了。

  「百家爭鳴」的時候,唯有老子做出了出關,出走。

  道家出走,自然儒家就很快地給補了缺。

  儒家適應後來各大帝王的統治需要。

  但是老子在經過嘉峪關的時候,據說是留下了一部《道德經》,幾千年來,道教以及「道德經」在民間卻是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或者就是成了一個民族健康長遠發展的標準。

  周王朝沒有了,人們看到的是秦始皇,秦嬴政不可能債台高築,也不可能去躲債,他玩得是立即就大興土木,而且還自稱是始皇,所有的都從他開始。

  書要毀掉,有記憶的人也要活埋。

  長城在修,驪山陵墓在造,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已經搜刮到了太多的民脂民膏。他要獨自享用,而且還要長生不老。

  以往安逸的生活被打破,打亂,或者就是處在了水深火熱之中。

  「孟姜女哭長城」那只是一個傳說,太多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忍受的都是現實的苦痛。

  秦始皇不怕私慾,也不怕老百姓被逼得妻離子散。


  「諸子百家」沒有了,「戰國七雄」有六雄都成了他的刀下鬼了。

  不怕你私慾膨脹,就怕你膨脹的不如他。

  春秋大夢可做,就怕你大夢醒來,看到的是別人的成功,接受的是別人當上了始皇。

  百家爭鳴最後都「獨尊儒術」了,你還如何去諸子?

  秦始皇的出身,就決定了他不可能像周王室,像任何曾經的天子,他當得是皇帝,在「唯我獨尊」的同時,也加大著對別人的防備。

  不做無奈的天子,他加強的是對人的管制。

  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敵,對內自然也是最殘酷。

  他深知私慾膨脹的要害,實施的方案也都是防禦,最大可能地去防禦。

  沒有周文王的「仁德」,更不可能有周武王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的「公」心。

  他有的就是私慾,就是享受,盡情地獨用。

  周赧王躲債躲成了軟弱,一個養馬人的後人,也不可能有著太高的眼界,站在私慾爆棚的角度,他也只有如此,如此在他看來也屬於正常。

  春秋大夢人人都在做,他利用別人的私慾,成就了自己的私利,這也屬於機遇。

  抓住了機會,迎刃而上,他確實是成就了自己的始皇。

  但是始皇並沒有太久,就遇到了趙高和項羽,陪上了他兒孫的性命,他成了真正的斷子絕孫。以至於在中國後來的歷史上,無論社會怎麼變化,都跟他沒有了任何的關係。

  他的夢實現了,其他人的夢就屬於了破滅,或者是不可能再有夢,再有機會做夢。

  其他人再想「天下為公」,似乎也只能再等到好幾千年之後了。

  之後的人們趕上了也就是趕上了,時機難得,趕上了就屬於幸運。

  不管「公」到什麼程度,至少是比再遇到一個獨裁者要好。

  公心可以杜絕私慾,但是私心也同樣可以破壞「公有」「公心」的樹立。

  春秋大夢沒有成功者,即便是春秋時期活躍的諸子百家,也在百家鬧劇結束之後,而該結束的結束,該淡定的淡定下去了。唯獨隱退的道家,在老子出走的路上留下的那部《道德經》似乎還就在民間紮下了根,被眾人所接受並延續了下來。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