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水洗歷史> 第44章 :宇文覺,漢化了的北周

第44章 :宇文覺,漢化了的北周

2024-09-14 17:41:48 作者: 作家伊君
  清水洗歷史,櫻桃小果上桌:

  宇文覺,漢化了的北周

  作者:伊君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護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覺。次年(557年),宇文覺(孝閔帝)稱周天王,建立北周。

  宇文覺來自於鮮卑族,北周第一位君主。北周建立之初,宇文覺就實行了漢化制度。

  不是讓漢人學鮮卑人,而且讓鮮卑人學習漢人。

  他對漢人似乎有著特別的情愫。

  但是他分明就是鮮卑人。

  鮮卑人的發源地是在長白山地區,而他的祖上有記錄的確實有甘肅。

  在甘肅出生,似乎也就是甘肅人。

  據說原姓拔拔,宇文系後改。

  甘肅距離長白山很遠,離周朝的發源地西岐卻是很近。

  很近很近的,似乎就隔了道城。

  長城來自於秦始皇。

  秦始皇把修築長城當成是功勞。

  他說他要阻擋匈奴。

  匈奴不知道阻擋住沒有,但是進入北方的其他人估計還真就被他阻擋在了北方,阻擋進了大漠。隔離在了長城之外。

  進入大漠裡的人自然要生存,要交流。

  南方回不了,也只得先留在大漠。和鮮卑人或者其他少數民族一起。

  宇文覺成立北周不是偶然,熟悉漢人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不然哪裡來的自信和果斷。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目的是實行漢化,這個行動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北魏政權。

  宇文覺似乎比魏孝文帝更徹底。

  他給自己的政權命名為「北周」,也把自己稱之為「周公」。

  他還就是在孝文帝的基礎上有了升華。

  長城不夠長,古人的足跡絕對是穿越出了長城。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時候跟來的就有漢臣,宇文覺的時候,據說漢人已經不少了。

  歷史上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山東,但是的老年的時候據說還是回到了西岐。

  西岐那是老家,那是周王室的發源地。

  在秦始皇威脅周赧王的時候,周赧王還真就到處搬過兵。

  在其他的諸侯都作岸上觀的時候,項羽屬於晚到的救駕,而另外一支來自於西岐的救兵,據說還就是被阻隔在了北方。

  西岐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直線進入中原,當時有難度。

  因為秦國的封地就在中間,成了阻斷和威脅。

  他們只能繞道,只能曲線去救周赧王。

  秦嬴政大興土木,顯然不單單是為了防止匈奴。

  西岐是周王室的老家,秦國的發源地在西岐通往洛陽的路上,他怎麼可能對西岐掉以輕心?

  那可是重點,是關鍵。


  他防的也就是西岐,耳目緊盯的自然也是西岐。

  在自己圍攻周天子的時候,西岐不可能沒有動靜,如果真正的沒有動靜,那一定就是大動作。

  周公的後人不傻,他們也一定預料到了秦王嬴政的狡猾。

  他們繞道北上,結果秦嬴政還就開始了大興土木,築起了城牆。

  長城有多長,秦王嬴政內心的恐懼恐怕也就有多高。

  他害怕的絕對不是匈奴,項羽殺將上來的威風,才是他所怕。

  項羽來自於江東,來自於江東的項羽,都能夠一口氣殺到中原,那麼另一支也同樣受父老所託的周公後人呢,他們本就具備有和項羽同樣的勇氣。

  秦嬴政之所以下大力度去阻攔那一批人,自然那一批人的氣勢應該是大過項羽。

  項羽從江東趕來屬於晚到,而另一批從西岐趕來的人,應該屬於是沒有趕到的後代們的接力吧?

  從周天子走下大位到宇文覺成立北周政權,已經間隔了秦漢,三國和兩晉。

  這麼多年,這麼多朝代的更替,自然也會改變人。

  即便是當年的救援,或者是後來的復仇。

  秦始皇沒有了,秦子嬰也被斬首了。

  魏孝文帝遷都說自己受到了馮太后的影響,當年的馮太后據說是北燕人。

  不知道鮮卑人在北方是如何和其它民族融合的,如何從長白山發展到中原的,但是在宇文覺成立「北周」之前,宇文覺對於漢族,對於周朝似乎並不陌生。不僅不陌生,似乎還相當的熟悉,而且還非常的自信。

  自稱自己是周公,還效仿周朝。

  一個跨度那麼久的王朝,竟然讓一個鮮卑人的領袖那樣的懷念?

  似乎整個的鮮卑族對周朝也都是心裡有數。

  讓鮮卑人學習漢人,鮮卑人竟然也沒有反對。

  這是怎樣的融合,怎樣的一次變革呀?

  宇文覺內心清楚,鮮卑人似乎也明白。

  改掉自己,去適應別人。

  這到底是犧牲還是成功?

  是學習還是回歸?

  司馬遷在《太史公書》中曾記載:商湯起兵伐夏桀,夏桀死在南巢,夏朝滅亡,夏桀的兒子帶著一批人逃到了中國西部地區,甚至更遠的中亞地區,在西遷的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等。

  夏朝到北周已經有了將近兩千年的時間,兩千年內會發生多少事情,還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這誰都難說。

  不管夏桀的兒子在北方成立了什麼民族,這個民族也一定會有了一定的基礎,或者是後來去往北方的人也應該有。

  畢竟後來有長城的地方,那時候還可以過人,還沒有出現城牆。

  能夠過人,自然就可以溝通,屬於溝通。

  宇文覺要的也就是結果。如同遠道歸來的孩子,在進到家門的時候,喊出來的「媽媽」,絕對還是家鄉的味道,從前的味道。

  據說宇文覺的父親宇文泰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得胡人之力」。當時的人們認為他說的胡人應該是自己的弟弟「宇文護」。但是「護」和「胡」畢竟有著一定的區別。


  兄弟間的感激,似乎也不至於如此。

  不知道成了「北周」的宇文氏和傳說中的周公的後人有沒有必然的關係,但從宇文覺的行動上看,他絕對熟悉西岐,了解先前的周王室。

  「護」和「胡」,「胡」和「護」到底應該如何的區分,似乎也只有當事人本人最清楚。

  不然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政權稱之為」周」,讓國人都管自己叫「周公」。

  周公著名,著名的周公也不是誰想效仿就能夠效仿得了。

  既然效仿,定有原因。

  原因估計還就是跟周公的那支後人有關。

  秦始皇修築了長城,長城成了天險。

  沒法救駕,也必須生存。

  和北方的其他民族融合似乎也成了必須。

  宇文氏成為「周公」的第一天似乎就沒有把自己當成外人。

  說漢話,穿漢衣是小事,還讓大家都改了漢姓。

  改漢姓絕對不是一件小事。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屬於認祖歸宗。要知道,在這些人中,可有不少人改的是」周」。

  這是什麼樣的情懷?什麼樣的報復?

  要知道在歷史上,周文王的後人,很多也都屬於了其他的姓,而真正姓」周」的還畢竟有數。

  但是一個遠道而來的民族,還就是有了一些人姓起了「周」。

  回來了也就是回來了。出門再久,回到家裡,也都一切從俗。

  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

  在北周當時的生活中,確實就有了不少的漢人,或者是在之前,漢人就已經進入到了鮮卑人的領導層里了。

  這些漢人又都是誰呢?

  秦王嬴政修長城是在擋人,或者還真就阻擋住了當時想過來的人,但是他卻阻擋不了這些人在北方和其他人的交流,和其他民族通婚,或者就是融合。

  即便是繁衍了後代,後代們也依然可以追隨著前人的足印越過長城。

  長城之外是家鄉,之內的家鄉自然是思念。血緣更改不了,家鄉可以隨時對自己呼喚。

  家鄉本就不陌生,也不可能陌生得了。

  不知道宇文覺的祖上是不是就是周公後人北上的那一支,但從他們的表現和行動上看,他們和那支北上的周公後人絕對有聯繫或者是有共知。

  秦漢,三國,兩晉的皇帝都更換了那麼多,走入北方的人,即便就是那一批,那一批人里也依然會有很多的變化。

  更何況是繁衍,是一代一代人的接力。

  周公的後人當時要救周赧王,救駕不可能從秦國穿越,似乎也穿越不過去。繞到北上似乎也是出路,但是唯一的出路還是被秦嬴政給堵住了。

  狡猾的秦始皇說是為了阻擋匈奴,匈奴跟漢人沒有關係,跟中原人似乎也不對付。

  秦嬴政的藉口似乎圓滿,不太圓滿的就是,在近千年以後,有一支從北方而來的鮮卑人還是自稱是周人,不僅給自己的政權命名為「周」,還說起了漢話,用起了漢姓。

  秦嬴政無意中似乎還就是人為地讓中原和塞外有了深入的溝通。

  通婚是必然,聯手似乎也屬於歷史的鐵證。

  鮮卑人屬於少數民族,一個北方的少數民族竟然就有了如此對漢族的熟悉,對漢文化的熱情。

  長城沒有阻隔得了,秦王嬴政估計更沒有預料到。

  他預知到了項羽復仇,可能還就是沒想到,多年之後,還有一支人馬的回歸。

  他的孫子就是倒在了項羽的劍下。如果他真能長生,他的劫難,在近千年之後,估計也仍然躲不過。

  五胡十六國,進來的可不僅僅是一個宇文覺。

  在他威逼周赧王的時候,有些諸侯不出兵是事實,後來的項羽也是事實。

  事實上還有一批人在當年確實是被他阻擋在了北方,但是長城之外的北方也依然有人生存。

  一個少數民族都能夠進入中原,如此的長城,如此的阻擋還算什麼?

  自然秦始皇沒有活的很久,他兒子孫子的相繼被殺,就已經讓人觸目,他還敢等的很久,活的很久嗎?

  擋住了一批人不可能擋得住人家的世世代代。

  秦王朝結束了,即便不是周公的後人,也就是稱起了周公。周公以及後來的「周」朝,似乎也都成了代號。

  後人要的不僅僅是制度,似乎看中的更是影響力,以及影響力的存在。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