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水洗歷史> 第51章 :歷史中穿越,穿越出歷史

第51章 :歷史中穿越,穿越出歷史

2024-09-14 17:43:41 作者: 作家伊君
  歷史中穿越,穿越出歷史

  作者:伊君

  在歷史中穿越,穿越也能夠成為歷史,或者是在成為歷史。

  歷史也屬於積累。

  比如唐朝,比如明代。

  唐宗漢祖的輝煌也只能成為輝煌。

  輝煌也已經成為了歷史,成為了景觀。

  景觀就是讓後人們去觀賞,或者是去休閒。

  比如景區,比如公園。

  歷史也能夠走入公園,或者是進入景點,被劃入了景點。

  在欣賞風景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文化,以及文化的輝煌,厚重。

  自然古人是古人,而今人是今人。

  今人不可能走入古代,但是感受歷史,或者是回顧過往,也同樣是在收穫知識,增長閱歷。

  閱歷也就是要慢慢地增進。

  比如生活,比如休閒。

  在休閒中能夠感受文化,或者是歷史文化的厚重和博大,自然也是一種洗禮和薰陶。

  從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大老遠地來又大老遠地去。

  要的也就是收穫,或者是有所收穫。

  心靈的,或者是視覺的。

  再迷人的風景依然是風景,在風景沉澱之後,或者是襯托下的文化才有生命,或者是生命力之所在。

  王朝遠去,歷史留下來的痕跡,或者是留下來的得失似乎才為後人所重視。

  後人希望從前人的經歷中吸收經驗,經驗才能夠讓自己更好地生存。

  迴避和發揚都是在對比或是在總結之後。

  比如漢朝,劉邦如何能夠滅秦,而項羽又是如何面對四面楚歌在烏江自刎?

  一個小小的亭長,關係著一個王朝,這個王朝自然彰顯出了他的仗義,是仗義凝聚了周博等老臣。

  周也是一方代表。

  秦贏政顛覆了周王室,滅六國之後,還修長城,築阿房宮,建驪山陵墓等。

  秦表示出的是自私,是失道。

  中國文化注重的也就是「道」,道始於周。

  周天子開始的封侯拜相。

  封侯拜相也是一種激勵。

  秦也屬於周所封的一個侯,其實也就是眾多個諸侯中的一個,之一。

  是周王室的受益人。

  受益人竟然也就負了義。不僅僅是簡單的負義,而是直接的出兵,直接的發難,徹底地結束了周王室長達八百年的輝煌。

  道義的缺失自然就決定了秦始皇也僅僅就是一個始皇帝,皇位在秦子嬰的時候就被終結,生命力也僅僅只有十四年。

  相對於周的八百年歷史,十四年似乎也只是眨眼一瞬間。

  雖然他利用了商鞅變法,雖然秦國的國力得到了增強。

  其實商鞅的出現,也就屬於了勾結,或者是表現出的像是在勾結。

  勾結自然也就是目的性不純。

  是周王室所反對的,其實也是眾人們所反感的。


  周武王當年推翻了商湯,商朝的遺老遺少們自然也存在,推翻周王室,應該也是他們一直的努力和嘗試。

  但是周王室選擇了「道」,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周禮,周易的生命力似乎還滿長。

  秦國是周的封侯,按照周禮,在他變法成功之後,完全可以把經驗傳播給六國,讓各諸侯都從中得益。各國富強了自然不存在後來周王室的「債台高築」,不存在後來的周王室受困,自然也就不存在周王室的被推翻,六國都被秦所吞併的結局。

  自然六國也有原因,也有著自己的自私。

  是自私改變了各國,改變了後來的歷史,以及周所提出的「道」。

  失道自然也沒有出路,「道」也屬於「路」,個人如此,王朝也如此。

  在周王室被困之時,除了燕太子丹寄託於荊軻刺秦王,其他諸侯們似乎也都在自保,希望能夠自保。

  都想看河蚌相爭,自己來當魚翁,結果卻都沒有自保得了,都被秦所滅。

  一個不留地全部被覆滅。

  周赧王帶著整個王室成員去了汝州,後來部分人又從汝州搬遷到了沛縣,傳說結果成就了劉邦。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夠成就一個王朝。開闢了另一片天地。

  秦的十四年凸顯出的也僅僅就是自私和殘忍。

  結果就出現了陳勝、吳廣起義。出現了劉邦、項羽起兵。

  楚漢之爭依然帶有仗義,或者是義氣。

  周赧王的家族支持劉邦,項羽的發兵開始也是為了推翻秦朝,結果在秦滅亡之後,他們又進行了多年的爭霸。

  項羽在高喊出「對不起江東父老」之後,在烏江自吻。而和他曾經稱兄道弟,如果項羽把劉邦的父親煮了還願意分一杯羹的劉邦最終坐上了王位。

  劉姓後人們似乎就缺失了這種大義,安於了享受。把一代名將周亞夫,周博的兒子硬是餓死在了監獄裡,這就註定了這個王朝也不可能長久。周亞夫再有錯,畢竟人家父子為漢室立下了汗馬功勞,怎至於送命於一個獄史的欺凌?

  劉邦起兵於沛縣,而當年的周赧王家人正是遷居於沛縣。

  這不是巧合,似乎就是歷史的必然。

  周亞夫寧願餓死,似乎也沒有低頭。

  性格使然,其實也是其身份的使然。

  周赧王雖然走入到了民間,而且在不久也離開了人間,但是他畢竟是一代天子,八百年的基業,似乎也不能夠說沒有就沒有。特別是在文化上,周朝依然有著很多的輝煌。

  高貴的人格,自然成了後人們的敬仰。

  唐朝也輝煌一時,但是在中途依然出現了一個武則天,而且武則天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王,而且還自立,改國號為周,歷史是稱為「武周」。

  武則天聲稱自己是「周平王少子姬武的後人」,而在之前的史料上有記錄的是「周平王少子姬烈分封於汝墳」,汝南是周人的封地。不過周平王的兒子們據說還真不少。記錄比較清楚的只有三個,一個是長子,一個是被當成人質的太子狐,然後就是被封為汝南的少子姬烈。姬烈也就是周人的始祖。幾百年後也就是這一支的後人接納了被秦王贏政趕下台的周赧王等後人。

  歷史成就著人,同時也成就著各種的更替。


  一代王朝的過往和覆滅。

  周赧王在被貶為民之後,還有一股力量在表示著不公,那就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公旦的後人。他們居住在陝西,不僅從了「周」姓而且還繞道北部聯繫了鮮郫人,攻打秦朝。

  想來秦始皇修築長城的動機,不是擔心少數民族,而是恐怖周公的後人才對。

  當年的「周公吐浦天下歸心」那是何等的影響力?

  秦始皇不惜動用眾人修築長城,只能是加重了自己的私慾,加速了自己王朝的滅亡。

  秦二世沒有等來這股力量,估計也是萬里的長城阻止了這股力量影響中原,等到這股力量進入中原,在洛陽建都之後,劉邦的後人們已經在中原統治了兩百多年,也已經進入到了尾聲。

  鮮郫人在洛陽也成立了「周」,歷史上稱之為「北周」。

  「周」是一方代表,代表的是華夏,更是文化。

  據說就是把清兵引入關的吳三桂,後來又開始了反清,據說在貴州也創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叫「大周」,歷史上稱之為「大周」。

  貫穿中國的歷史,周文化似乎依然在不同程度地呈現。不僅僅是周姓,周人已經屬於了不同的姓氏不同的人群。華夏似乎也就是凝聚力。

  當年周武王封臣拜相,分封出去了很多的諸侯,而且他的後人們依然在接著分封諸侯,以致於周朝的最後一位天子周赧王后來出現了「債台高築」,已經沒有了什麼土地。

  他算是做到了真正的坦蕩,真正的希望做一個空殼的天子。

  在秦兵攻打過來的時候,他竟然令不動了任何的一個諸侯為自己解圍,為自己出兵。

  諸侯們都按兵不動,周天子只有聽從秦王的命令,走向民間,成為一介平民。

  接納他的也就是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人。

  姬烈也好,周烈也罷,周赧王能夠得到壽終也算是得到了一些道義。

  在眾人失道之後,還總有一人表現出了「道」,表現出了道義,生活就沒有那麼冷漠。

  周天子重視的也就是道,中國的道家和道教其實也就是發展於此。

  儒家思想其實也就是道家思想的一個補充,增添的全是冰涼。

  周天子講究的是「道」,而諸侯們後來做的是「失道」,後來就導致了周王室被顛覆。

  仁義似乎也不能夠沒有底線。私慾似乎也可以蔓延,或者是出現冒犯。

  周王朝的教訓讓歷代當權者都開始了警惕,孔子的儒家思想似乎也正合其意。

  「三綱五常」成了人對人最好的約束,或者是管束。

  從天人合一,自然法則到主觀地管束人。誰都別想跑掉。

  從男女老幼到官場君臣。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周赧王當時讓諸侯去死諸侯必須得死,那麼何至於後來的沒人發兵,自己還債台高築?

  周文王顯然沒有遇知到後來的事情,或者是八百年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雖然他研究出了易經,雖然周公旦還制定出了周禮。

  但是就是出現了一個秦不守禮,不僅不守禮,還任用了商鞅,實行了變法。

  秦嬴政代表的是私慾,也是私慾利用私慾的受益這,他自然明白其中的厲害,立即就開始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


  他可不會用周天子的仁慈。

  商鞅的變法似乎只在增強國力,但是以商鞅為代表的背後的力量和動機,似乎才是真的,才是關鍵。也如同後來劉邦舉兵,而周博等人的加入。

  劉邦只是一個亭長,一個亭長何以去推翻一個王朝。

  在短短的十四年中,秦始皇兼併了六國,而且還修築了長城,建造了阿房宮,以及驪山陵墓等。

  秦的私慾和貪慾似乎達到了空前。他自稱秦始皇,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天下永遠長久。

  夢是長夢,但是長夢醒來才發現只有十四年的光景。

  十四年出現了陳勝吳廣起義,出現了劉邦,項羽的起兵,以及周公旦的後人們繞道北上去聯繫鮮郫人。

  自然是萬里長城也沒有阻止住「北周」的建立。歷史上出現了那麼多的「周」,似乎都想跟當年的周王朝有些關係。

  畢竟當年周赧王下台的比較悲涼和無奈。

  周赧王走入了民間,但是周文化依然還在,周人也在。

  以不同的方式生存,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生活。

  穿插於官場或者是生活在民間。

  儒家思想被廣泛運用,但是道家思想依然還存在。

  存在了上千年或者是數千年。

  數千年裡依然有著太多的人喜歡研究,或者是在研究。

  研究它的「道」,或者是研究它的「德」。

  「道德」的審美和自律似乎可以貫穿進所有的人群,易於被所有的人所接受。

  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是人都需要往好處去。

  良好的環境,幸福的人生,似乎才是人最終的追求。

  「成康之治」就已經呈現出了美好,社會完全可以往和諧的方向發展。。

  秦始皇想永遠稱王只當了十幾年,想長生不老也沒有實現。

  秦始皇留下了長城,長城也依然沒有阻止住南北方人的匯合。

  北周是一個,元朝,清朝也是實情。

  人在繁衍,姓氏也在增多。

  即便是周文王,周文王的子孫也已經很多,似乎很多姓也都有。

  即便是周公旦的後人,據說他們在北方曾經支持過元朝,元朝在亞洲和歐洲當年也是不可一世。但是在元朝被推翻之後,朱元章殺掉了很多人,據說在這些被殺的人中,就有周公旦的後人。已經改成了「汪」姓。

  他們在北方已經居住了很久,在上千年的時間裡,自然就和北方的其它民族相融合,或者融合到了一起。

  周公旦想不到,估計他的後人們也不一定想到。

  從哪裡而來又到哪裡而去。

  有了「道」就有路,路似乎也需要選擇,路也有著太多的叉口。

  即便是三國,即便是劉備孫權。

  劉備自稱是漢皇叔,曹操挾天子一令諸侯,劉備要聯合孫權攻打曹操。

  周博扶持劉邦,而孫權的大將周瑜的身份正是汝南堂周烈的後人。

  一家人還出現了幾派,而劉備當時亮出來的就是一個「道」字。而道似乎也就是公道,是大路。


  大路完全是可以供眾人行走,眾人都希望「公道」。

  辦事需要公道,行走也需要公道。

  即便是歷史,即便是在歷史中穿越,在穿越了幾百年幾千年之後,人們依然在講究著「道」。各種的道。

  各種的道依然需要弘揚,或者是需要理順,即便是王室,即便是百姓,即便是歷史。

  社會需要發展,百姓也需要進步。

  歷史也同樣需要能量,或者是自身就儲存著一定的能量。

  能量也在釋放,不停地釋放。

  釋放也如同「道」,各種的「道」。

  作者伊君,媒體人。

  喜歡文學、美術創作。十三歲開始發表作品,歷時十五年創作長篇小說《塵世》(《生命子谷》《綠島》《空港》《迷失的太陽》《子午線》)。

  著有多部美文集,《咋時花開》、《多維帆》、《煙雨》、《疊影》、《足音·足印·足韻》、《雲玲瓏》、《露與霜》、《牧語者》等。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