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水洗歷史> 第58章 :王鴻緒編史,小奸大忠?

第58章 :王鴻緒編史,小奸大忠?

2024-09-14 17:45:32 作者: 作家伊君
  清水洗歷史,櫻桃小果上桌:

  王鴻緒編史,小奸大忠?

  王鴻緒編過明史,編過明史的人據說不少。

  不少的有官員,還有布衣。

  布衣編史,似乎也是一種堅持。

  康熙雍正年間,據說還跨度了近百年,經歷了好幾代人。在好幾代人中有兩個人,確實是值得關注,一個是以布衣身份編史的萬斯同,另外的一個也就是後來的總裁王鴻緒,王鴻緒和萬斯同屬於緊密的聯繫。萬斯同有名,王鴻緒在高位。後來萬斯同去世,王鴻緒竟然還把寫的差不多的書稿拿回到了家裡,而且還自己進行了刪減,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萬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諡貞文先生,浙江鄞縣人,清初著名史學家。萬泰第八子。

  和兄長同受學於黃宗羲,專意古學,博通諸史,尤精明史。承父、師教誨,崇尚氣節,也以明遺民自居。

  康熙十七年,浙江巡撫薦應博學鴻詞科,力辭不就。次年,清廷詔修《明史》。總裁官徐元文薦他入史館,以翰林院纂修官受七品俸,又力辭。後秉承父、師囑託,以布衣參史事,不署銜,不受俸,入京修明史。

  《明史》總裁先後由張玉書、陳廷敬、王鴻緒繼任,均以禮相待。於史館十九年,以所學之長,撰成明史列傳300卷、明史表13卷、宰輔會考8卷、河渠志12卷,最終手定《明史稿》500卷。

  萬斯同有名,也有骨氣,他是漢人,自稱是明朝遺老,不願意接受滿清的冊封,但是他卻接受了編史的工作,而且還是以布衣身份參與。

  而最後的一位總裁王鴻緒也是漢人,在布衣史者老年的時候,他確實是把萬斯同請到了自己的家中,而且以口述記錄的方式,讓萬斯同完成了自己的鳳願,就是要堅持歷史的真實性,儘可能地去還原歷史。

  即便是口述,是讓人記錄,萬斯同也依然是堅持到了最後。

  他的忠貞絕對是對得起明朝。

  清朝是滿人建立,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漢人,漢人寫漢人,自然可以入情入理,但是對於一個滿清的皇帝,他是否就能夠全盤接受漢人的編著?

  布衣之所以堅持布衣,自然也有著各方面的理由,編輯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編,但是改不改動,似乎也就由不得他了,那是當權者的決定。

  最後到了康熙手中的書稿,據說確實是有了變動,變動的結果,編輯的署名也成了最後的總裁王鴻緒。

  王鴻緒玩了一次讓人感到意外的遊戲。

  王鴻緒(1645年-1723年),清代官員、學者、書法家。初名度心,中進士後改名鴻緒。字季友,號儼齋,別號橫雲山人,華亭張堰鎮人。

  康熙十二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工部尚書。曾入明史館任《明史》總裁,與張玉書等共主編纂《明史》,為《佩文韻府》修纂之一。後居家聘萬斯同共同核定自纂《明史稿》三百一十卷,獻與康熙,才得以刊行。一生精於鑑藏書畫。書學米芾、董其昌,具遒古秀潤之趣。

  著有《橫雲山人集》等。

  不知道是萬斯同的意思,還是總裁大人想留史千古。

  想來萬斯同也不想在康熙滿意的書稿上署名。

  人人都知道布衣在編史,出來的結果卻是最高領導,領導自然也不能說是在剽竊。

  領導自然也屬於自願。

  自願地奉獻出了自己的姓名?反正那個姓名也是後來給改的,人家沒有說是王度心。

  畢竟是在人家家裡完成,畢竟有些私密的東西還需要慢慢地公布,或者在當時就屬於不可能公布。

  反正萬斯同終老在了總裁王鴻緒的寓所,而且總裁王鴻緒還親自扶靈把他運送到了江南的老家。

  這裡面的感情,似乎也是旁人所不能夠感知到的。

  那麼如此深厚的感情,總裁大人為什麼要用自己的名字去取代一位布衣?

  如果是布衣所願,那麼就沒有什麼可爭論,如果是總裁主動,那麼肯定就有一定的隱秘,或者是太多的隱秘還不曾為世人所知道。

  畢竟是一個人死了,一個人把書稿獻給了皇帝。

  小奸側大忠,這裡的忠就看針對於誰了。

  是明朝?還是康熙?

  對於布衣來說,他忠實於漢人,忠實於明朝,對於總裁來說,他又不能不向當朝的皇帝遞交自己的業績。


  自己主動去刪改,也在情理之中。

  糾結肯定屬於不短時間的糾結。

  在其職不能不謀其政,與其讓別人去利用,還不如自己先下手,自己下手,署上自己的名字,也算是一人做事一人當了吧?

  沒有污染萬斯同,自然也像是在尊重和維護萬斯同的忠貞。

  不管總裁是想庇護布衣,還是在給自己掙頭彩,後來乾隆年間的文字獄,確實是讓人感到觸目驚心。

  萬斯同可以不管,但是身為高職的王鴻緒能否就不去考慮?

  總裁當年的做法,沒能構成大錯,似乎也沒有引起什麼了不起的大風大浪。

  一個名字似乎也掩蓋不了當時的真實。

  真實人人都知道,但是度心老人還是奉獻出了「王鴻緒」。

  在後來人看來,他確實是用自己的光芒,掩蓋住了當年布衣編史的付出。

  畢竟一個是總裁,一個就是布衣。

  萬斯同已經去世,對於一個將要去世的人來說,還有什麼可以隱蔽可以顧及的?

  王鴻緒寓所里不存在秘密,似乎也很難讓人相信。可是那些爭論能夠照搬入史嗎?入史之後的結果又會怎樣?

  顧及的還只有當時的政權和最高領導,或者就是王鴻緒。

  王鴻緒還在活著,還要活著。

  最高領導要向皇帝交差,他能把不經過審理的書稿直接承交上去嗎?

  即便是承交上去,康熙又能夠算盤接受嗎?

  王鴻緒的顧及絕對有,似乎還確實是不得不慎重了再慎重考慮。

  拿回自己家中,似乎也是最大的保密。

  他把書稿刪改了,而且還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好壞就是這樣。

  後人看到的自然也就是他。

  他就成了醒目。

  皇上通過了,萬斯同終老在自己家中,自己還扶靈給他送回到了江南老家。這一切的事實中的事實,似乎也在突顯著問題還真就不是一般的問題。

  糾結絕對是發自於心靈。

  問題還就是不小,如同明史,似乎也需要後人去研究。

  研究萬斯同,自然就繞不開明史,繞不開王鴻緒。

  在一定程度上,王鴻緒還就是和萬斯同成了連體。

  事情進展的似乎完美,對於後來人來說,遺憾的就是,沒有刪改的書稿應該還有,那麼

  這些書稿到底都在什麼地方?為什麼至今還沒有公布,沒有被發現?

  一個人以布衣身份編史,那麼他肯定有自己的堅持,堅持的結果,難道就是被別人署名?

  這裡面肯定有問題,問題還在於他後來一直就住在總裁家,終老在總裁家的寓所里。

  總裁成了他後來最親密的聯繫。

  總裁為他扶靈送回到了江南的老家安葬,總裁似乎也是做到了最大的仁義。

  他們到底是為什麼,又在為什麼?

  承交刪改後的書稿是本分,留下沒有刪改的書稿,是不是也是也在情理之中?

  布衣已經去世,皇上已經接收了書稿,他也沒必要徹底毀掉初稿,那麼最初的手稿又在誰那裡?

  似乎也只有最初的手稿才能夠還原出萬斯同的真實,明朝的儘量真實。

  歷史發展到了幾百年之後,幾百年之後的書稿竟然還沒有出現?

  人們的期盼也僅僅只是期盼。

  毀於文字獄?還是為後人所遺忘?

  清朝的文字獄一直都嚴厲,發生在乾隆年間的文字獄確實是讓後人們恐懼,據說不僅僅是編史,即便是讀書,說話,據說一不小心也能夠構成坐牢。

  萬斯同後來口述的《南疆逸史》,據說就是因為沒有發表,當時的記錄者算是躲過了文字獄。

  滿清後來的皇帝,似乎還真就一個比一個的胸懷更小。

  康熙能夠接納布衣編史,能夠任用漢人為官,但是即便是有文字獄,晚清的小皇帝們還是葬送掉了大清王朝。

  引來了八國聯軍,也招來了大日本帝國。


  漢人們的反抗自然也就不僅僅是一個布衣,一個萬斯同,以布衣的身份參與編史,那也只是編史。

  後來的社會進入到了民國,孫中山推倒了大清王朝,後人們又趕走了一次次的侵略。

  著名的圓明園都被英法聯軍燒成了廢墟,慈禧太后嚇的倉皇西跳。

  還有什麼比當時的時局更慘烈?

  一個民族的崛起,不僅需要團結,還需要骨氣。

  骨氣就來自於前人們的堅持,或者就是布衣編史的接力和傳遞。

  不知道當年的總裁和布衣是如何的約定,能夠進入別人的私家寓所,那麼關係肯定是和別人有著不同。

  布衣的骨氣讓人敬佩,能夠接納一個有骨氣的人,並讓其終老在自己的私家寓所,還給他扶靈送回江南,這怎會是一個想剽竊別人名譽的人所為?

  這分明彰顯的就是人性的大義。

  清朝接替了明朝,但是明朝的臣民們,在很長的時間內還就是不願意接受清朝。

  抗清復明的運動一直都在南方進行。

  萬斯同不願意接受康熙的冊封而願意編史,也是本意,發至於內心。

  畢竟滿清屬於外來人,外來人自然就屬於侵入。

  不表示反清,以布衣身份編史也是一種明志。

  康熙距離乾隆並不遠,中間隔了個雍正王朝,其實雍正也就過度了十來年。

  十來年的時間,自然也屬於彈指一揮間,或者就可以忽略不計。

  要記的也就是康熙和乾隆。康熙和乾隆還就是屬於鼎盛期。

  編史起源於康熙,文字獄一直都有,乾隆以後更為殘酷。但是那時候的對外交流卻是非常的頻繁。乾隆時期據說還真有不少的傳教士進入到了中國,帶來了西方的東西。比如服裝,比如文化。

  萬斯同終老在了總裁王鴻緒的寓所,王鴻緒也逝世在了自己北京的家中,基本上可以說,兩個人的去世地點都可能在一處。

  生活在一處,去世在一處的人,自然也就像極了家人。

  想來一家人也沒有必要去爭什麼名分不名分。

  王鴻緒是官員,萬斯同是布衣,布衣也就是老百姓。普通的老百姓自然也不可能去編史,但是萬斯同卻可以,而且還堅持到了最後。最後即便是眼睛看不見,也依然在口述。

  口述自然也屬於記錄,需要記錄。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在支持著這些人?

  這些人不是英雄似乎還就是英雄。

  萬斯同逝世在了王鴻緒的寓所里,而王鴻緒交給康熙的書稿署上的還就是自己的名。你說如果康熙在哪點找出點毛病,怪罪下來,吃不了兜著走的還不是王鴻緒?

  署上的是他的名,別人都可以沒事,他能跑的掉?

  萬斯同晚年雙目失明,只能憑藉口授的方式編史。而由他口授,溫睿臨操筆的《南疆逸史》也因為沒有刊印,而逃過了雍正、乾隆年間的文字獄,為史學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南疆逸史》因為沒有發表而躲過了乾隆時期的文字獄,而王鴻緒交給康熙的書稿,還就是一直都處在風平浪靜中。

  如此的風平浪靜是否也是智慧?需要多麼大的智慧,圓滑才能夠達到?

  不知道是王鴻緒刪改的到位,還是早就提防的比較嚴密。王鴻緒都做到了親自給萬斯同扶靈,還有什麼是他所顧及,或者是不可捨去的?

  王鴻緒到底是大義還是在給自己貼金?

  王鴻緒沒有改動的原稿沒有出現,估計出現了也是不小的轟動。

  不管王鴻緒對萬斯同如何,至少王鴻緒在明史編輯時的態度應該是能夠看清楚。

  康熙二十八年,王鴻緒服父喪期滿返京,遭左都御史郭琇彈劾其與高士奇「植黨營私,擾亂朝政」,又受嘉定知縣賄銀五百兩。康熙鑑於前朝黨禍,不願擴大事端,此事不了了之。

  王鴻緒受過賄,但是康熙還就是沒有追究,參與「八爺黨」之後,被康熙罷免過職。這樣的一個人,給《明史》署個自己的名,又有什麼不可?

  幹得出自然也需要問個為什麼。似乎為什麼也很關鍵。

  是擔當?還是投機?

  關鍵的是萬斯同可以說自己是布衣,而王鴻緒似乎還就是不能說自己不是官員。

  不然他還下那麼大的功夫幹什麼?清朝那麼多人都死在了文字獄,而王鴻緒和萬斯同即便是編完明史,兩個人還都屬於終老。

  終老在當時,是不是也屬於智慧?屬於出乎人的意料?

  出人意料的還有,據說王鴻緒在給康熙的密奏中,有很多都是民間疾苦,而且能夠精細到很小的事情。

  而且在江蘇博物館裡,還就是出現了萬斯同編著的《明史》稿,稿子還就是不曾被改動過。

  出人意料,似乎也是在後人的意料之中,正如同王鴻緒到底是奸還是忠也依然能夠讓人一眼就能夠辨別出來一樣。

  如此的一個人,即便是有些讓人生疑的地方,肯定會有原因,最終能夠辯識清楚才是最重要。

  王鴻緒估計要的也就是這個最後,其實也就是多年之後,太多年之後。

  太多年前的付出在太多年之後,能夠讓後人感嘆,感嘆也是很重要。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