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選官考各取所需,結果出前輩大義
龍紀元年十二月三日
隨著鐘聲敲響,鄭州州學內,一場為期一整日的選官考試終於結束。
在負責監考的宣武軍巡學白彥章、鄭州學正夏權、祭酒史尚志三人的監督下。
抽調而來的州縣學官,依次序收取前來參加考試的五百三十二名生員試卷。
待到試卷收集完畢,生員們對著三位座師恭敬施了一禮,在三人離開後,緩慢離開了考場。
隨著書院大門大開,在門外等候良久的親屬們一擁而上,尋找著自家參加考試的生員。
因為即將日落,所以各縣的生員大多會在州城住上一晚,明日再返回縣城。
大概三日後,便可有結果,誰考上了,誰沒考上,一切通過州學、縣學通知。
因此考完試後,縣學的生員不會在州中停留,直接回縣城等待結果。
劉范生順著人流出了書院,因為自己是州學生員,所以早有住處,故而直接向著不遠處的家走去。
「范生,考得怎樣?」
在路上,家族中派來照顧自己的族人著急的詢問道。
「結果沒出來,我也不知道,不過應該是不差的。」
族人鬆了口氣,旋即像是想到什麼,安慰道:「也沒事,今年不過是第一年,還有四年呢?」
要知道,因為劉范生生員的身份,使得劉氏族人很多田地都掛靠在他的名下,以享受免稅的待遇,可是羨煞其餘四族。
正因如此,關於劉范生的前程,最關心反而不是他自己,而是如眼前這個享受他庇護的族人。
不過劉范生也樂得如此,兩者算是各取所需。
掛靠他名下的族人需要每年給他繳納一定的田租,不過肯定比官府與其他大戶的低。
族人享受他免稅的特權,劉范生享受他們給予的租子與便利。
使得他可以無須擔憂家中的事情,安心在州中求學。
而要想繼續保持這種特權,只有一條路,便是做官。
如此便可以一直維持一定田畝的免稅特權,直到劉范生被免官,逝世,或劉氏再出一個生員、官員。
第三日,是官府出結果的日子,劉范生依舊在家中溫習功課。
只是劉氏族人早已等不及,一大早便替他前往州學打探消息。
當劉范生正沉浸於聖人之言,經典之書中時,門外突然傳來一陣喧囂。
只見劉氏族人一臉興奮的闖入家裡,大聲道:
「范生老爺中了,學正讓老爺您前往州學接受賀喜哩。」
聲音之大,左右鄰里無不驚愕,隨即湊到劉范生門前,不住的賀喜。
劉氏族人一臉有榮與焉,代替劉范生分發了一些銅錢,隨即在一片祝賀聲中前往州學。
劉氏族人之所以改口老爺,是因為今日以後,他們這些人將完全依靠劉范生吃食。
不像之前,僅是生員,五年之後,便不再享受特權,他們自然也無需如此諂媚。
來到州學,劉范生很快就找到了榮光滿面的楊輅,兩人互相道喜。
舉眼望去,州學中在這場考試中得以通過,得授官身的大約有十幾人。
他明白這是這絕不是常態,而是特例。
一者州學新設,入學的都是像他這樣沉浸在經典中數年的老生,通過率自然高。
二者聽聞徐州戰事落幕,徐、宿、泗三州大量官員落馬,急需官員填充。
種種原因之下,使得這次考試較為寬裕。
他敢肯定,明年乃至後年,通過的人數一定是逐年遞減的。
學府中,不只是劉范生、楊輅二人,其餘眾人都在互相道賀,畢竟今日之後,他們便是同僚了,只是不知道他們會被分配到什麼地方去。
「學正、祭酒來了。」
隨著有人提醒,劉范生等人連忙站好隊伍,靜靜的看著進來的一行人。
打頭的便是鄭州學官之首,學正夏權。
稍次的便是具體管理州學事務,教學生員的祭酒史尚志。
再之後便是幾位訓導、助教。
因為夏權身為從四品鄭州學正,負責全州七所縣學,一所州學。
所以不可能事必躬親,是以需要祭酒替他掌管州學的具體教學任務。
至於縣學卻不需要祭酒一職。
一所縣學最多只有百餘名生員,又有數名訓導、助教協助,縣教諭還是管得過來的。
因此祭酒算是學正的屬官。
史尚志便是夏權自己從汴梁書院招募來的,是汴梁書院一位不得志的夫子。
「諸生很好,今年能夠有十幾人通過考試,說明我們鄭州人才濟濟啊。」夏權看著下面的十幾位生員便高興。
鄭州是宣武軍體系內的新附,今年得授官員的生員卻僅次於汴宋毫潁四州。
加上各縣多則五六人,少則二三人,今年鄭州通過考試的將有四十多人。
比滑州還要多十幾位,這都是他的政績啊。
鄭州留守甚至特別召見他,對他提出表揚,並說使君很高興,讓他好好干。
又讚揚了幾句,學正便向旁邊招了招手。
一名官員走了過來,手中拿著幾張文書,正是眾人的授官文書。
因為白奕身兼十州觀察使之職,掌握十州管理的任免權,所以只需要向朝廷報備,即可隨意安插地方官員。
天下各地的藩鎮都是這麼幹的。
一般來說,朝廷不會插手。
若朝廷突然空降一位節度使或刺史,代表這個藩鎮已經開始落寞了,並且朝廷開始削藩。
「楊輅,授正八品徐州司兵參軍。」
「劉范生,授正八品徐州沛縣縣丞。」
等到授官完成,夏權看著面露驚喜的眾人再次出言道:
「你們有福啊,軍府值此用人之際,又逢徐州大變,諸多官員身陷囹圄,才有軍府厚賞爾等。」
「望諸生到任後上忠君事,下撫黎庶,莫要墮了我鄭州州學之名。」
「謹遵學正命。」
劉范生十分清楚,學正說得很對,自己今日能夠驟登高位。
除了宣武軍府選賢任能不拘一格外,還有徐州那些前輩們,以血肉親族為自己等人騰出來的官位。
鄭州一座酒樓中,即將分別的十幾位新官,聚集在一起,碰杯道:
「敬徐州前輩們慷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