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2024-08-24 20:12:14 作者: 王任叔
  奴隸社會

  第一章

  奴隸制社會時期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奴隸制出現的原因

  要理解印度尼西亞奴隸制社會的出現,我們必須首先了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關於部落所有制形態的論述。(見前面「關於編寫本書的一些說明」。)

  馬克思在另一地方把這種奴隸制叫做在東方普遍存在的「普遍奴隸」制。馬克思上面這段論述指出:這種普遍叔隸制是在一個部落征服了另一個部落,而征服者部落卻很少改變被征服者部落的固有的財產形態,也就是很少改變「保證集體生存的工業和農業」相結合的生產形態,被征服者部落是作為一個奴隸制的集體而為征服者部落所奴役的。

  戰爭,部落或者民族的征服,往往就是促使奴隸制產生的原因之一。

  但作為奴隸制國家或專制君主對這種東方公社或部落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馬克思也有過詳細的描述。(見前面「關於編寫本書的一些說明」。)

  馬克思指出,東方的奴隸制專制主義的國家是建立在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公社生產關係的基礎之上的;或者還通過部落,使公社的土地集體所有制轉化而為實現統一體的或最終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最高集體專制君主的所有制。這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所謂奴隸制或農奴制。

  在考察印度尼西亞的奴隸制社會時,馬克思的上述論點,無疑是我們最好的一把鑰匙。

  在第一編里,我們介紹了印度尼西亞自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三世紀的歷史,即青銅器義化和巨石文化所表明印度尼西亞社會、經濟、政治的歷史情況。這是根據有些學者把這兩種文化的出現的年代的上限和下限而劃定的。在這一歷史時期里,我們認為是印度尼西亞正在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斯里,印度尼西亞各放象今天那樣的定居區域大體上都已劃定了。各個部落集團從印度支那移殖到印度尼西亞來的運動也逐漸減弱了。同時,大約從公元一世紀前後,印度人的移民和商業活動卻日益加多,並且帶來了印度的宗教思想。印度勢力的東漸給予印度尼西亞,還有印度支那頗有決定性的影響;印度尼西亞的奴隸制社會的出現,主要是在印度人集團征服了某些地區的部落的時候。據今天有碑銘可資佐證的,在印度尼西亞,大約是在四世紀。

  但在這一時期的後期,特別是自一世紀到三世紀,在印度尼西亞的某些地區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也正在按照它自己的發展規律,從部落制度過渡到奴隸制國家。這些部落內部階級分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部落內的特權階層或統治氏族已逐漸形成,為實現統一體的所謂國家的君主也在某些地區出現了。在中國史書中所記載的自一世紀到三世紀的某些南海地區國家,有不少是在印度尼西亞境內的。但印度人的移民和商業活動的展開,卻對印度尼西亞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在某些沿海地區出現了印度人的商業殖民地,從新促進了印度尼西亞的部落急速向奴隸制國家轉化。

  其次,在印度尼西亞內陸地區或僻遠的小島上,那些印度人勢力不能深入的地區,部落制度反而更加鞏固起來,部落內部的階級分化反而級和或減弱;他們在內部「保證集體生存的工業和農業」的統一與結合的需要也更大了。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完金獨立存在」,並且使「它在白身範圍之內具備了一切再生產和擴大生產約條件。」而這,外族勢力的侵入和古領,也就更加擴大了在整個印度尼西亞境內的社會不平衡的發展。但印度尼西亞歷史的總的趨勢則是自公元三世紀前後進入於以國家形態出現的奴隸制社會。這個奴隸制社會,正如馬克思所描述的,是以部落或公社的土地集體所有和個人占有為基礎的普遍奴隸制。而印度人的勢力的侵入和某些地區古代殖民王國的建立,就成為印度尼西亞奴隸制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之一。

  但外因是條件,內因則是根據: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而發生作用的。印度尼西亞群島之所以「便於」印度人勢力的侵入,不外有如下這些原因:

  第一,印變尼西亞地處東西方交通的樞紐地帶。在遠古時代,它已是人類遷移到澳大利亞和玻里尼西亞去的走廊。到了公元一世紀前後,它同印度支那一起,成為當時亞洲兩大國——中國和印度的交通往來的樞紐地帶。這就使它不能不受到這兩個大國的歷史運動的衝擊。

  第二,當印度人勢力出現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時候,印度尼西亞社會一般還處在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階段。而印度尼西亞又是島嶼分散的地區,儘管某些發達的部落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有相當高度的發展,但它們都是在相互結合的基礎之上發展的,並且還由於島嶼的分散,對外貿易一般說來是不發達的,這就缺少促進農業和手工業等等分工的巨大可能性。因之,當時各個島上存在蒼各自孤立的部落,儘管在某些地區已出現了部落聯盟,但還沒有在任何一個島上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使各部落隸屬於它。這就便於外力的侵入。

  第三,而即度尼西亞又是一個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的熱帶區域。這種過分富澆的自然條件,一方面正如馬克思所指出轉麗成為自然的界限,使社會分工的必要性不大。而另一方面,卻又往往為外族商人所垂涎:印度人以蘇門答臘為「金洲」,印度支那一帶為「金地」,並且很早就知道馬魯古群島的香料和帝汶的欄香木等等重要物品。據稱古代印度商人於出航前常作誓言:「若吾人航至寶國,得慶生還,其人富可七代。」這便證明印度尼西亞的豐饒的自然也轉而成為吸引外族勢力侵入的原因之一.

  第四,但更重要的卻是印度尼西亞在公元一世紀開始,其社會已發展到向奴隸制的過渡階段。在一些重要的對外貿易有利的港口地區,已經出現了從部落聯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在這種區域裡,統治氏族或統治部落的特權階層已經逐漸將氏族部落的集體財產集中到自己的氏族和家族的手裡,將氏族部落為集體公共事業而生產的某些生產物和生產工具轉化為自己家族或氏族的財產。其中,象對外貿易的重要交通工具——船舶的製造本是屬於部落公共所有的,到這時就轉化為國家所有,即統治氏族的特權階層所有,所謂「王舶」就是。這種發達的部落或國家的興起,不能不引起同鄰近部落的矛盾和鬥爭;而外族商人的到來和商業居留地的存在,更易促進這種矛盾和鬥爭。印度人勢力的侵入和建立起印度化的古代「殖民王國」,有跡象證明是利用了這種矛盾和鬥爭的。而在歷史發展的主流中卻又促進了奴隸制社會的出現。

  我們認為印度尼西亞的奴隸制社會的出現原因大致如此。但由於在奴隸制社會時期,印度和中國所加於印度尼西亞的直接的和間接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我們不能不把這兩個大國的歷史運動作為印度尼西亞的歷史背景給予必要的考察。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