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印度尼西亞古代史> 第二節中國、印度兩國的歷史,運動與南海諸國的關係

第二節中國、印度兩國的歷史,運動與南海諸國的關係

2024-08-24 20:12:16 作者: 王任叔
  大約自公元一世紀開始,印度勢力和它的宗教思想廣泛地深入於南海各地,即印變支那和印度尼西亞群島各地。從散布於各地的印度人的或印度化的遺物(包括石碑)來考察,大約自一世紀到四世紀,印度勢力發展的方向,主要是沿緬甸、馬來半島而進入於印度支那。這表明印度人的目的在於同中國打開通商的航路,並且為此目的,在那些地區建立商業殖民地和建立印度化的王國。但在此期間,印度人的商業活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宗教傳教活動,也並沒有忽略了印度尼西亞群島,他們的商船很可能還到達過馬魯古群島和帝汶等地。但自四世紀到七世紀中葉,印度人勢力日益傾注於印度尼西亞群島之上了。蘇門答臘、爪哇和加里曼丹這些大島上出現了好些印度化的王國;並且同馬來半島和印度支那的印度人商業殖民地和印度化的王國相互聯結起來。白七世紀中葉至九世紀末,由於印度化的深入,階級分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各地的部族居民的力量逐漸拾頭,不僅在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都先後出現了印度化的地方性的部落首腦起來推翻印度人或印度人後商的統治,而且使印度文化逐漸民族化。作為這一事實的標誌的就是借用印度字母來書寫民族語言的碑銘出現了。印度人勢力的發展及其衰落,大體上可以分做上述三個階段。

  但在印度人勢力在南海各地發展的同時,印度同中國的交通往來也日益密切了,印度的宗教思想,特別是佛教思想給予中國以巨大的影響,因而在南海出現的一些印度化的國家同中國的歷代王朝也發生了密切的關係。這些封建王朝往往以上國或大國自居,把這種國與國之間的交往,稱之為「朝貢」,並且予以「冊封」,而事實上是並無從屬關係的。但由於小國並起,常引起爭奪,聯繫中國有時還是用來假借聲勢以壓制敵人的一種手段。因之,在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也就交錯著印度和中國這兩大勢力的影響。在我們敘述印度尼西亞奴隸社會歷史之前,約略談淡中國和印度的歷史發展也就有必要了。

  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國和印度一樣,出現了一個統一大陸的歷史運動。中國在公元前246年到210年秦始自執政時期就展開了統一運動,先後滅亡了六個國家,結束了戰國群雄並將局面。接著,他還北伐匈奴,南征越國,擴大了版圖。

  當時所謂越國占中國南部很廣屬的地區。浙江一帶有越東海國,福建一帶有閩越國,此外又有南越國。這個越國包括現在的雲南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以及印度支那東北部。染始皇執政時,秦軍橫渡長江,把勢力一直伸入到現在越南中圻的北部,即當時所謂「北響戶」的日南地區。秦朝的這一行動,不能不帶給當時尚處在部落制度的印度支那各地以巨大的影響。

  但秦王朝不久滅亡了,繼之而起的是漢王朝。漢朝在武帝時 (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鞏固了內部以後,出使西域,開闢了直通小亞細亞的「絲綢之路」,出征大苑,與中亞細亞各族展開貿易與文化聯繫。同時又向東北方與南方用兵,相繼征服越東海國、閏越國和南越國。其勢力達到秦朝所達到的範圍,並且建立了漢朝的官府。但因之引起越南人民反抗漢官府的起義,殺死漢朝官吏,宣布獨立。公元前43年,漢朝派馬援南征,起義才被鎮壓下來。在這一時期,漢朝就開闢了與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的海上交通。這一海上交通的開闢不能不給南海各地帶來巨大的影響。

  漢王初的統治結束於170年,自此,即為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漢對各越國的統治為具國所繼承。吳孫權曾數度遣使海外,並且以交州、九真(北越)為據點,於216年遣使至扶南 (束埔寨)和南海各地訪問,名之曰「南宣國化」,其中有朱應、康泰兩使節。他們寫下訪問記,即所謂《扶南異物志》和《吳時外國傳》等等,對印度尼西亞各國都有所記載。這是中國對南海的發現。惜其書已佚,只有隻鱗片爪,保留在一些類書的輯錄之中。但這些書在當時,似已成為通南海各國的指南。

  265年,晉王朝繼起,結束了三國鼎立局面。但不久就發生十六國之亂。317年後,形成了南北朝分立的局面。在長江流域為東晉、宋、齊、梁、陳(317—589年)是為南朝。在黃河流域則為魏、北齊、周(386年至581年)是為北朝,相次禪代。自漢至晉,中國的佛教已經盛行。東晉隆安三年(399年)中國和尚法顯曾去印度訪問。去時,從長安出發,由西域入印度;15年後,則白海道回國。曾寄寓耶婆提國,似即今日之西爪哇。自此以後,商海各國遣使來中國者日益加多,但大都以南朝各國為對象,而尤以梁王朝一代與南海諸國交往最為頻繁。白隋(581—618年)至唐 (618-906年)中國又復進入於大統一的局面。在此期間,中國對海外的交通、文化往來和貿易有更大的發展。其航程所至有直抵大食諸國(阿拉伯)的。

  中國歷史運動的特點是從一個中心向四外發展。自黃河流域而長江流域而西江流域,以統一國內和邊疆各民族而組成為強大的統一的國家為目標。儘管有王朝的更易,三國的鼎立,南北的分峙等等情況出現;但這一歷史的統一運動卻始終沒有停止過。各朝勢力所到之處總是軍事和政治並進的。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一勢力就不能密開各朝政治中心過遠而有所限制,即一般不能離開大陸而求擴張。歷史上,中國各朝勢力在印度支那境內也只限于越南北部和中部的一小部分地區。其統治勢力很少越出過這一界線以外。並且也以這裡為出發點而同印度、印度尼西亞各地以及後來的阿拉伯各國展開貿易往來和友好聯繫。

  印度的統一歷史運動,大致起始於旃陀羅笈多的孔雀王朝 (公元前324年)建立時代,而完成於阿育E時代(約在公元前273—232年)。在此以前,印度的西北部幾次遭到西來的侵賂者的侵入、蹂躪和占領。公元前519年和518年,印度的印度河流域為大流士一世所占領,成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強國的一個郡。公元前326年,征服波斯強國的馬其頓人和希臘人又侵入印度,占領了信德和旁遮普,建立波斯的兩個直屬郡。首陀羅 (賤民)種姓的旃陀羅笈多推翻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後,於公元前305年(或304年)又遭到塞琉古一世率領的希脂一馬其頓人的侵入,雙方戰爭結果,孔雀王朝終將希臘一馬其頓人逐出,還獲得今天阿富汗和俾路支一帶的大片領土。到了阿育王時代,孔雀王朝的勢力向東南印度發展。公元前261年征服了南印度一個大國羯陵伽(現在的奧里薩),並隸屬了案達羅。在這次戰爭中,阿育王俘虜了15萬人,殺戮了10萬人。戰爭逼使了南印度人大批逃亡到海外去求生存。有人指出,緬甸南部的得楞族的名稱的由來是猛族人與羯陵伽逃亡者混合的結果。但當時也很有可能有大批南印度人逃亡到蘇門答臘的北部。

  阿育王以佛教為國教,由於印度的統一,乃傳播佛教於海外。它首先傳到斯里蘭卡。據斯里蘭卡的《摩訶婆薩》(大史)記載,阿育王曾派出由10人組成的布道僧赴各地傳播佛教。其中有蘇那和烏陀二名和尚派到「金地」傳教。「金地」大約指今日的印度支那(包括馬來亞、泰國和緬甸)。在印度尼西亞從遺物中考察首先傳入的也是佛教,之後則為印度教以及佛教與印度教並存和混合。

  但到公元前二世紀末和公元一世紀初,大月氏的部落聯盟勢力侵入於印度西北部,還吞併了中印度一部分,於是歷史上出現了大月氏部落的貴霜王朝,自貴霜的閻膏珍王(公元45一78年)到其子迦膩色迦王(約在公元78—120年)執政時候,便深入印度的腹地:南到納巴達河,東至貝拿勒斯城。

  自三世紀初到四世紀初,貴霜強國已趨削弱,印度境內小國林立,互相戰伐,但誰也無力形成一個統一的局面。正在這一時期,印度的大乘佛教興起。迦彌濕羅(克什米爾)成為它的中心地。

  四世紀前半葉,笈多王朝興起。其領土自摩據陀擴展到恆河流城中部。三謨陀羅笈多王(330—380年)時,征服了恆河流域上游和中印度各國,又深入到南印度,並使孟加拉和喜馬拉雅山麓許多小國臣屬於他。在南征中,他征服了奧里薩、彌伽、哥達凡里、基里那斯、納羅爾及拔羅婆國的首都黃支(今日的康契普臘姆)。這一次笈多王朝的南征,又促使南印度人大批移殖海外,以拔羅婆的字體而書寫的梵文碑銘也在南海各國出現了。

  在此期問,中國和尚法顯曾到印度求經(399—414年),印度和尚術那跋摩則宣教於閣婆和中國(424年)。

  笈多王朝以超日王(即旃陀羅笈多二世,380-414年)執政時期為最強盛,他征服了西印度一些小國,把統治權從孟加拉灣一直伸展到阿拉伯海。但到五世紀中葉起,笈多王朝的統一局面又為懨噠人的入侵涌打破了。戒日王死後,笈多王朝也就瓦解,五世紀末僅保存摩揭陀及其東南一小部分土地了。

  五世紀末或六世紀初,普西亞布蒂王朝興起於薩奈沙。王朝第一個統治者是波羅羯羅伐彈那,他把自己勢力伸展到馬爾瓦和古吉拉特。他同後期笈多國是同盟者,還同曲女城的穆克里人聯姻。606年,薩奈沙和曲女城(勒克腦)的王位為戒日王所禪代。他在碑銘中被稱為「整個北印度的主人」。但他的領土大概只包括旁遮普的東部、今日的北方邦全境、比哈爾、孟加拉和奧里薩。在戒日王統治時期,曲女城成了北印度的首都。在戒日王時期,中國和尚玄獎訪問了印度。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中,當時印度有141國。足見戒日王的羯若鞠渴國統一北印度,不過是建立在各部落小邦之上的,並非中央集權的國家。這是同馬克

  馬克思所描述的古代印度公讓的社會基礎相適應的。所以,戒日王死後(647年),帝國也就瓦解了。

  之後在北印度較為強大的國家為帕拉王朝。大概在770—810年間,帕拉王朝提升到帝國的地位。就是這個帝國也發展了對印度尼西亞的勢力。帕拉王朝的那竭里字體為印度尼西亞人所採用。當時佛教在印度已漸失勢,孟加拉和比哈爾成為印度佛教的最後根據地。那爛陀成為東南亞各地佛教僧徒朝聖的心。

  古代的北印度和南印度之間是很少有聯繫的。儘管有阿育王和三謨陀羅笈多都對南印度進行過掠奪性的遠征,但他們的歷史還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自公元前一世紀起,南印度各族對整個印度的歷史也開始起著顯著的作用。南印度各族都有自己的國家,就其大者而言,有羯陵伽、案達羅、珠利耶、般茶、雞羅。羯陵伽人的國家相當於今日的奧里薩。案達羅人的國家相當於今日的安得拉邦和海德拉巴省的東部。珠利耶人居住於現在的馬德拉斯省南部,在他們以南是般茶人居住地。雞羅人和泰米爾人居處相近,主要是在今日的特拉凡哥爾一柯飲省境內。

  案達羅在公元前三百年已是以一個強大的部族而聞名。它曾一度為孔雀王朝所征服。但不久就獨立。公元一世紀以前,它的勢力始終限於文迪亞山山脈以南。但不久(28年)它滅亡了摩揭陀國的殘餘部落甘婆王國,並有了中印度。它屢與由西印度入侵的大月氏部落聯盟的希臘人、塞克人和大夏人的軍隊作戰,以致國勢衰弱。但到108年,又復中興。在馬爾瓦和卡提阿瓦爾半島給塞克人以致命的打擊,並且奪得了古吉拉特和拉傑普塔納的廣大領上。但之後又被塞克人所逐出。到225年安達羅王國終於滅亡。德干地方的一部分落於塞克人之手。其餘則為新興小國所分割。南印度各族又各自獨立,成為小國並列之勢。

  三世紀末和四世紀初,在案達羅王國廢墟上興起了一個拔羅婆王國。這王國領七的中心在克利希那河以北,首都為建志補羅(即黃支)。這個國家把它的勢力伸展到東南亞各地。拔羅婆人在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有很大影響。那些地方早期的碑銘就是用拔羅婆字體書寫的。但到330年到380年間,它遭到三讀陀羅笈多的蹂躪。結果,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分出一個迦擅跋國,德干高原中部出現了伐卡塔卡斯國,偏南分出了彌伽國。六世紀它又一度中興,到八世紀中葉(740年)為遮婁其國所滅亡。

  印度歷史運動的特點是不斷的異族入侵,使歷史所要求的統一運動不時遭到中斷。而每一次中斷以後,統一的局面不是更大,而是更小了。小國的分立與異族入侵交織在一起。希脂人、大夏人、塞克人以及喉噠人不僅占據西北印度各地,並且不斷深入中印度以至南印度的德干高原。在各強國興起時,幾次對南印度的征伐,恤是逼使印度人向東南亞移民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於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的侵入發展了印度的造船工業,並打開了阿拉伯海的航路,也促進印度人的海上航行事業。印度的社會以完全自給自足的公社為基礎。這也是使它不易統一的原因之一。儘管印度的政治是不統一的,分崩離析的,但印度的宗教思想卻深入民間,把印度人的精神世界統一起來了。儘管有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和後來的印度教之間的遞變和鬥爭,但它們在奴役和麻醉人民服從於統治階級利益方面卻是一致的。印度殖民勢力之擴展到東南亞的主要武器也就是伴隨著商業活動而來的宗教思想的滲透。所以它不同於中國僅僅保持著貿易和文化往來,而是在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傳播宗教,建立商業居留地,以至於建立,起印度人的或印度化的王國。為此,我們要理解奴隸社會時期起的印度尼西亞的歷史,還須對印度的宗教恩想作進一步的考察。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