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印度尼西亞古代史> 第三章四世紀至六世紀的印度尼西亞

第三章四世紀至六世紀的印度尼西亞

2024-08-24 20:12:26 作者: 王任叔
  第一節印度化的深入與部族之間矛盾尖銳化

  大約自四世紀以來,印度勢力之在南海各地是更深入了,也更普遍地發展了。同時,它又引起了同當地部族之間的矛盾,而在中國勢力鄰接地區,則兩者又同中國勢力發生矛盾。同時當地部族國家和其他鄰接部族國家之間也發生矛盾。矛盾是錯綜複雜的,戰亂也就不斷發生了。這已成為在所敘述的歷史時期里的一條規律。

  當時,矛盾的集中地區是林邑國。林邑國自范胡達(380--413年)後,即發生王位繼承問題的紛爭。《梁書》卷五十四記載稱:須達死,子敵真立。「其弟敵鎧攜母出奔。敵真追恨不能容其母弟,舍國而之天竺,禪位於其甥,」…….美山牌銘則云:「苦有包河王,明智勇武,禪讓王位,以見恆河為大樂,乃自此赴恆河。」以當時航海的困難,而恆河王終於決心去印度,這一歷史背景,決不是僅僅為的「追恨不能容其母弟」,而是印度人血統的王族同占婆部族(更正確些說是區族)之問的矛盾尖銳化的反映。「禪其位於甥」,不過是尊重占婆部族女系繼承制傳統,對當地部族的一種懷柔手段而已。

  事實確是如此。敵文之後,歷史記載不明。至420年,林邑之國君為陽邁。據稱陽邁,占婆語即「金王」之意,有人認為「陽邁之母或因出身低微,故以靈夢表其靈異」。考《水經注》卷三十六云:「初陽邁母懷身,夢人鋪陽邁金席,與其兒落席上,金光色起,昭晰艷曜,華俗調上金為紫磨金,夷俗請上金為陽邁金。」又雲,此王「能得人情」。實則陽邁之王占婆,是原任部落或部族推翻了印度人血統的王朝。陽邁的名字,既不同於以跋摩或稱「藝」殿後,而為金王之意,這就表明他是說澳斯特羅——亞細亞語的當地部落或部族。印度尼畫亞占代,稱部落的大首領為Yang di pertuan(大君主),也就是「陛下」、「殿下」或「王」的尊稱。陽邁不象敵真以羅閻自稱為恆河正,也是一個反直的證明。

  占婆部族興起為王,這就使印度血統的占婆人利用他來反抗中國勢力的商下。自陽邁一世至陽邁二世(止於443年),不斷同當時南朝的宋發生戰爭,並且屢敗宋軍。但自446年後,看來,占婆這個部族國家還是按照印度化進程發展的,也把國王的名字殿之以跋摩,即范神成繼位,之後,占婆為扶南王家奴鳩摩羅所攻陷。鳩摩羅實為印度化王國的官職名稱。或者競是扶南僱傭的印度人武·1:。鴿靡羅篡奪占婆政權後,不久又為陽邁之子孫范諸農所奪回。但至529年,陽邁王朝終告熄滅,而由高式律陀羅跋摩一世繼承正位。據美山碑銘云:「文為著名的婆羅門,母為榮譽的……臘脫跋摩之孫女。非弼毳跋摩(陽邁王朝最後的國王)之後嗣,及其遠族,系出恆河王」。這就是說,印度人血統的王族又篡奪了政權。

  從以上政權的更易中,顯然可以看出在占婆境內各族之間的矛盾的尖銳。但最根本的矛盾,則為奴隸制社會中奴隸主統治階級同公社社員之間的矛盾。占婆自立國以來,社會階級已有四個種姓。但此種階級劃分並不甚嚴,它大概也是屬於馬克思所描述的東方公社的「普遍奴隸制」類型。但是於此之外,顯然出現了僧侶奴隸主階級,即以僧侶公社形式出現的莊園奴隸制。據《占婆史》作者指出:「各種神祠除祠之外,尚有巨產。如被舍之居民、食稟、村莊之類是也。收一祠之中,有僧徒,有奴婢,有樂人、舞女,有金銀、寶飾,有象、牛、家畜(占碑梵碑)」。這種僧侶莊園奴隸制,已成為印度人和奴隸主掠奪居民財產的典型方式之一。我們在印度尼西亞的歷史上,也可看到它的發展。這種僧侶莊園奴隸主,在占婆看來是在四世紀前後出現的,也就是說,是印度化更為深入以後出現的。

  興米

  扶南自混填立國以來,至三世紀末范尋為屬王時,內部則相互篡奪,對外則不斷擴張領土。在當時,馬來半島上一些部落和小國,如頓遜、拘利、屈都昆等,都為它所攻取,又通毗騫,擬伐金鄰。到357年晉武帝時,曾一度通中國,「奉表獻馴象」。這時候的國王為「竺旃檀」,看來是印度人。竺旃檀之通中國,似乎想藉此以加強他們對扶南的統治。扶南人米必安於異族或異族奴隸主的統治,因而內部不穩,外部所服屬的國家也有分裂的趨勢。但晉武帝卻以為「此物勞費不少,駐令勿送」。憑藉外力木能得逞,於是又不得不尋求於其本國。據《梁書·扶南傳》記載:

  「其後王嬌陳如,本天竺婆羅門也。有神語曰:『應王扶南』,嬌陳如心悅,南至盤盤,扶南人聞之,舉國欣戴,迎而立焉。復改制度,用天竺法。」

  嬌陳如看來是一個氏族名稱,而非人名。據中國記載,佛陀的大弟子中亦有嬌陳如其人。有人認為「混填」的對音亦為Kaundinya。面據中國記載:婆利國的建國者也為僑陳如。如累是這樣,懷陳如之王扶南,不過是印度勢力之再度侵入和加強。所謂「復改制度,用天竺法」,那是將婆羅門教的奴隸製法典,再一次應用於扶南。

  據有人就柬埔察之碑銘考證宋埔寨的王族世系,認為:「柬捕察古有二王,祇父名Srutavarman,子名Sresthavarman,都城名Sresthapura。二王以後,經過無數年,有一王朝,似為懷陳如蘇摩之女之後人所建立。此朝諸王之次序,為留陀跋摩、拔婆跋摩、摩酸因陀羅跋摩、伊奢那跋摩、閣耶跋摩。閣耶跋摩在位之年,確其在665—668年之間。」而據稱摩醯因陀羅跋摩,即為《隋書》中之質多斯那,是真臘立國之主,為並扶南而有之者。據《梁5》所載,留陀跋摩篡位於515年。前此則為嬌陳如、閣耶跋摩。503年曾通中國,前此為恃梨陀跋摩。扶南的橋陳如的統治似止於拔婆跋摩,約在650年。其所以被並於真臘者,亦即印度血統王族統治的削弱,而高棉人的部落或部族之勢力則興起者。

  關共關

  扶南勢力的削弱,其所服屬的各國,也各自分立了。五世紀時,頓遜國似乎還存在,正如前此我們所引用的竺芝《扶南記》中所記載,而盤盤國則興起於暹羅;狼牙修國興起於馬來半島東北海岸之北大年一帶。兩國似為當時比較重要的印度化國家。

  據《梁書·盤盤傳》云:「盤盤國,宋文帝元嘉(424-453年),孝武孝建(454—456年)、大明(457—464年)中,並遣使貢獻。大通元年(527年),其王遣使奉表。……中大通元年(529年)五月,累遣使貢牙像及塔,並獻沉檀等香數十種。六年(534年)八月,復使送苦提國真合利及畫塔,並獻菩提樹葉、詹糖等香」。

  看來這個國家是信仰佛教的。其方位,因《舊府書》說「在林邑西南海曲中,北與林邑隔小海,自交州船行四-十日乃至。其國與狼牙修國為鄰」,則似在遏羅灣的一角,或即在今之佛丕,或則在今日之萬磅與佛統。佛統向為佛教活動之中心。據稱今日保存之青石佛像,就其面貌之單純格調觀之,似屬於印度笈多時代之產物。

  這個國家到七世紀就更為發達了。

  狼牙修國首次見之於《梁書》卷五十四,狼牙修國傳。傳云:

  「狼牙修國,在南海中。其界東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去廣州二萬四千里。土氣物產,與扶南略同,偏多籍沉婆律香等。其俗男女皆祖而披髮,以古貝為干綬。其王及貴臣乃加雲霞布復胛,以金繩為絡帶,金環貫耳。女子則被布,以瓔珞繞身。其國累填為城,重門樓閣。王出乘象,有幡能旗鼓,罩白蓋,兵衛甚設。國人說,立國以來四百餘年,後嗣衰弱,王族有賢者,國人歸之。王聞知,乃加囚執。其鎳無故自斷,王以為神,因不敢害,乃斥逐出境,遂奔天竺。天竺妻以長女。俄而狼牙王死,大臣迎還為王。二十餘年死,子婆伽達多立。天監十四年(515年),遣使阿撤多奉表」云云。

  狼牙修在義淨《大唐西城求法高僧傳》中稱「郎迦戌」,與羯茶並稱。有人認為在馬來半島的西海岸的吉打峰下,似不可信。又有人考證在今日北大年一帶,並主張地跨半島兩岸,西邊卻為吉打,似可肯定。看來,它是古代東西交通的要衝。根據《梁書》所載,這國家的衣服裝飾,顯然是十分印度化了。這個國家或者竟是印度人的殖民國家。所謂立國四百年,或者是指當地人的部落,但後為印度所征服,並奪取了王位。所謂「王族有賢者,國人歸之」,.很可能是部族人民傾向於本部族的王族。這自然遭印度人的忌刻,也就禁囚起來,但又不政予以殺害,致遭部族人的起義,於是乃放逐到印度去。即所謂「遂奔天竺」,而「天竺妻之以長女」。到印度人的國王死後,部族人終於又把這「賢者」迎立為主了。這就是印度人當時擴張勢力的一種作法。

  這個國家從共所上的表文看來,未必是佛教國家,而是屬於印度教的。表中未一語沙及佛陀,相反則稱頌梵天。例如有云:

  「譬如梵天,世界之主,人天一切,莫不依歸。」顯然是印度教派的話,或者已是婆羅門化的大乘佛教。

  印度自貴霜王朝時代,大乘佛教興起。在孔雀王朝時代(公元前三世前後),佛教傳入於斯里蘭卡、緬甸,為小乘佛教。而自四世紀後,印度勢力東漸,日益發展,繼印度教而來的也就是大乘佛教。這在印度尼西亞更為顯然。但不論大乘佛教或印度教,它們都是印度人擴張其勢力於東南亞各國的政治工具。自四世紀至六世紀,印度支那半島的印度化日益深入,因之同樣出現了本民族與外來異族的矛盾,部族和部族之問的矛盾,奴隸主和公社成員之間的矛盾,從而出現了篡奪、鬥爭和戰爭。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