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印度尼西亞古代史> 第二節室利佛逝未興起前的印度尼西亞

第二節室利佛逝未興起前的印度尼西亞

2024-08-24 20:12:43 作者: 王任叔
  在印度尼西亞,婆利國於隋大業十二年即616年一通中國後,便無所聞。618年,隋朝滅亡。繼之而起的是唐朝。唐立國之初,說。但各說又有差異,有的說在馬來半島今泰國所屬部分,有的則說在今馬來西亞北部吉打、宋卡、北大年、吉蘭丹、丁那奴一帶。王任叔認為在北大年和吉打一帶。一說在蘇門答臘。如桑田六郎《赤土考》、《三佛齊考》,陳碧笙《赤土國究在何處》等。一說在錫蘭。如藤能特《錫蘭史》、辛甘《中國錫蘭史》、韓振華《中印(關係史料考釋三則》等。一說在婆羅洲(今加里曼丹)。如清代鄒代鈞《西征紀程》見《小方壺毒輿地叢鈔》第十一帙)等。

  無力於海外交通,大約在二十二年後,即貞觀十四年(640年),始有訶陵國遣使來同中國通好。《舊唐書》卷一九七訶陵傳有云:

  「訶陵國在南方海中洲上居,東與婆利、西與墮婆登、北與真臘接,南臨大海。豎木為城,作大屋重閣,以棕櫚皮覆之,王坐其中,悉用象牙為床。食不用匙箸,以手而撮。亦有文字,頗識星曆。俗以椰樹花為酒,其樹生花,長三尺余,大如人膊,割之取汁以成酒,味甘,飲之亦醉。貞觀十四年(640年)遣使來朝。」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訶陵傳較《舊唐書》為詳,可資參證。

  訶陵,亦曰社婆,曰闊婆,在南海中。東距婆利,西墮婆登,南頻海,北真臘。木為誠,雖大屋亦覆以棕櫚,象牙為床若席。出玳摺、黃白金、犀、象,國最富。有穴自涌鹽。……王居潮婆城。其祖吉延東遷於婆露伽斯城,旁小國二十八,莫不臣服。其官有三十二大夫,而大坐敢兄為最貴。山上有郎卑野州,王常登以望海。夏至立八尺表,景在表南二尺四寸。貞觀中(627-649年)與墮和羅、墮姿登皆遣使者入貢,太宗以璽沼優答。墮和羅丐良馬,帝與之。至上元間(674年675年),國人推女子為王,號「悉莫」,威令整肅,道不舉遺。大食君聞之,資金一囊置其郊,行者輒避,如是三年。太子過,以足躪金,悉莫怒,將斬之,群臣固請,悉莫曰:「而罪實本於足,可斷趾。」群臣復為請,乃斬指以徇。大食聞而民之,不敢加兵。

  《新唐書》為宋代歐陽修等所修,其中資料是否雜以宋代所聞是可懷疑的。但其所記年月不至於毫無所據的。

  訶陵之在爪哇,已由《新唐書》予以詮明。唯宋時所知之巴里,與《梁書》的婆利合而為一。我們不能由此而證明梁時的婆利,即為今日之巴厘。墮婆登大約為西爪哇某地的一個國家。

  訶陵國的地位大概在中爪哇。

  但訶陵國之名是怎樣來的?國王原居於闊婆城,其祖吉延東遷於婆露伽斯城。婆露伽斯又在什麼地方?山上有郎卑野州,王常登以望海。這郎卑野州又是在什麼地方呢?這一切都是不易探索而得的。

  訶陵這個名彌,一般都認為是Kalinga的音譯,即印度的羯陵伽的借用。在爪哇的訶陵國,就是印度的羯陵伽人建立的。但也有人反對這一說法,認為所謂訶陵國也就是卡朗人(Kalang)的國家。在爪哇當時就居住著卡朗人。卡朗人是原始馬來人。訶陵國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

  據我們在前間論述到整皇國時,認為它是在迪延高原以北,今日的Bawang雲所在地,就這個國家同中國往來的情況看,可能是印度人建立的印度教國家。而在馬吉冷的土克馬斯的岩壁上刻有佛教的頌詞及法螺等文物畫面,我們認為可能是婆達國故址。也許就是求那跋摩勸說改宗佛教的闊婆(即爪哇)人的王國。據報導:在迪延高原有不少印度化的藝術(或者可稱為爪哇一印度藝術)建築遺址。這是非常古老的建築,有人認為它是作為崇奉濕娑社的一個聖地。之後,日推月移,建立起很多的小寺廟和用作來朝拜的僧徒和管理者居住的屋子。大概是在更後一點時候,還開背了一條用石階鋪起來的上山的道路。

  這一切,證明印度人勢力於四世紀起進入於中爪哇是可以肯定的。

  據來佛上的《瓜哇史》所載的傳說,爪哇過去居住的人是羅剎(按印變古代稱斯里蘭卡土著也為羅剎)。

  有一年,有個羯陵加的王子帶來了兩萬家族來到爪哇島。他們到了以後,人口日益增加,並且日趨繁榮。那時入民尚未開化。到了塞迎二八九年(即367年),天神祝福他們,給他們一個國王,其人名卡諾。約傳三世,祖孫共三百年。別有一國興起,叫做象城。開國的君王稱Pula Sara,其子Abiasa及Pandu Deva相繼嗣立。三世共延續約一百年。……

  傳說未必可作為歷史的根據,但當四世紀,印度的笈多王朝的三讀陀羅笈多(330—375年)曾大舉入侵南印度,據稱曾費了23年的時間。他首先征服奧里薩,即古代的羯陵伽;之後直達拔羅婆國的首都康契普臘姆。那麼,這個羯陵伽王子帶來二萬戶逃避到爪哇的傳說,是可信的,而且其年代也頗相合。如果我們把它同449年開始與中國通好的嬰皇國聯繫起來,似乎也不牽強。不久之後,中國方面稱它為訶陵國了。

  可是,這個印度傳統的訶陵圍,並沒有確實的碑刻留給我們。但人們在章加爾發現了一塊碑刻,敘述散查亞王建國的經過,時在732年。章加爾在婆羅浮圖之東南,普蘭巴南的西北,地處兩者的正中。建四的碑刻既然在這裡建立,大概這個王國是建立在馬吉冷的內地了。這是否又可以同訶陵國聯繫起來呢?按碑銘來看,它可能是一個印度血統的王子。

  又據菜佛士的《爪哇史》有關卡朗人的記載,他們古時散居於爪哇各地,過著遊獵的生活,近代始定居於肯達爾、克拉旺和淡目等地。他們自認是紅狗和門當·卡穆蘭公主非自然結合的後裔。但他們常常為爪哇人所輕視。「卡朗」一詞是當作罵人的同義語的。這是在十九世紀的情況。這洋,我們似乎很難把他們的族名同訶陵聯繫起來。

  歷史還須看它以後的發展。在640年通好中國的訶陵,我們所能解釋的,大致如上。至於《新唐書》的記載,大概·是把宋代的傳舊,即十世紀後的傳聞移到訶陵國去了。在宋代稱為闊婆的,實際上是專指東爪哇的。「其祖吉延東遷於婆露伽斯城」云云,有人指為今日的錦石港。婆露伽斯之古音讀如ba—ru—ga一si,意即沙淮。按諸東爪哇發現的迪納雅碑刻以及它日後發展的萬史,與《新唐書》所記有相吻合之處。茲不具論。

  在可陵之西的墮婆登國,在《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有傳,說它「在林邑南,海行二月,東與訶陵、西與迷黎車接,北大界海。風俗與訶陵略同。其國種稻,每月一熟。亦有文字,書之於貝多葉。共死者,口實以金,又以金釧貫於四肢,然後加以婆律膏及龍腦等香,積柴以燔之。」又說,它曾於貞觀二十一年,即647年,遣使至中國,獻古貝、象牙、白檀。當時唐也以璽書報答它,還贈給「雜物」。

  這個國家既在訶陵之西,那麼它是否就是多羅磨王國的繼續呢?就其所記的風習何言,這個國家也是印度化的國家。可是有人認為墮婆登,也就是《新唐書》中的多摩長。「蓋『多」『墮」雙聲,『』『姿』互譯,而『萇」古音讀作『登』」,但就其所記地望而論,不盡相同。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在瞻博條內提到有多摩萇國。《通典》卷一八八也有多摩長條。其地望是「東距婆鳳,西多隆,南千支弗,北詞陵。地東西一月行,南北二十五日行。」「共王名骨利,詭二得大卵,剖之,獲女子,色美,以為妻。俗無姓,婚姻不別園難。王坐常東向。勝兵二萬,有弓、刀、甲矛,無馬。」 (《新膺》卷二二二下)。「其食器有銅、鐵、金、銀。所食尚酥乳酪、沙糖、石蜜。共家畜有羖羊、水牛,野獸有磨鹿等。死亡無喪服之制,以火焚其屍。其音樂略同天竺。有波那類、宅護遮、庵磨、石榴等果,多甘蔗。從其國經薩盧都思、訶三君那盧、林邑等國,達於交州。」(《通典》卷一八八)而這個國家在顯慶·中(656—661年)同中國通好,進獻方物(《新唐書》卷二二二下)。

  這個國家的西面為多隆,很可能就是芝塔隆河,即多羅磨國的西邊境界。東面為婆鳳,或即為婆皇的誤植。北訶陵,則其國必在內陸,而所謂千支弗,意即五山。則多摩長應在萬隆以東,在井裡汶和直葛等地以南的多山地區。其地望顯然與墮婆登互異。或者墮婆登為西爪哇的總稱,面多摩長則在中爪吐與西爪哇相鄰接的地區。就多摩長的習俗來看也是個印度化了的國家。不僅音樂略同天竺,而食酥乳酪和火葬也是印度的習俗。但「俗無姓、婚姻不別同姓」,又保持印度尼西亞的古代習俗。

  這樣,在七世紀上半期,同中國通好的就有訶陵、墮婆登和多摩長三個國家。

  此外,在《新唐書》卷二二一下,波出國條中有云:

  「貞觀後,遠小國君遣快者來朝麟,有司表賞參考本末者,今附之左方。日:火辭彌與波斯接。貞觀十八年(644年)與摩羅游使者偕朝。」

  又《保算考》卷二,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載有「是歲,墮婆登、乙利、鼻林送、都播、羊同、石、波斯、康國、吐火羅、阿悉占等遠夷十兒國遣使朝貢。」

  上述第一條巾之摩羅游,無疑是在今日的占碎的哈里河流域的某地,即後日義淨稱之為「末羅瑜」的。第二條的墮婆登,也可肯定在西爪畦。「乙利」是否即「迷黎車」?據稱迷黎車為比「羅剎」較進步種族的稱呼。所謂「乙利」和「迷黎車」或即在南榜一帶。「鼻林送」有人認為可能「送」字為「迸」之誤,「鼻林送」實即為「鼻林迸」,即淳淋邦的異譯。如此,則都播,即三世紀的「諸薄」。在占碑就有「Tcbo」,其地即Muara Tebo。而它們也在647年到過中國。

  這樣,在七世紀上半期,在蘇門答臘至少也有鼻林迸、都播、摩羅游三個國家同中國通好。所可懵的,我們沒有看到這些國家的具體情況的記錄。雖然如此,卻也使我們約略知道,在七世紀上半期,即室利佛逝王國尚尖興起以前,爪哇和蘇門答臘,還是小國林立的情況,而六世紀時期的一些大國卻反而不見了。這怕也是印度異族勢力深入引起了王國的分裂和部落的分立的歷史現象吧。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