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印度尼西亞古代史> 第二節馬六甲王國的興起

第二節馬六甲王國的興起

2024-08-29 09:28:46 作者: 王任叔
  馬六甲王國的成立,按照中國《明史》的說法,是在1404年。《明史》卷三二五《滿刺加傳》稱:

  永樂元年(1403)十月遺中官尹慶使其地,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慢諸物。其地無王,亦不稱國,服屬退羅,歲輸.金四十兩為賦。慶至,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其酋拜里迷蘇剌大喜,遣使隨慶入朝貢方物。三年(1405)九月至京師。

  帝嘉之,封為滿刺加國王,賜誥印、深幣、表衣、黃蓋,復.命慶往。

  這一記載大半是可靠的。但其真實意義是:馬六甲王國之興建,是由於當時中國選擇這一地方成為東西方交通和貿易的樞紐;它是依靠港口貿易的繁榮和昌盛而興起的。馬六甲王國同十三世紀末滅亡的三佛齊一樣,是一今商業封建王國,而且主要是:一個依靠過境貿易的商業封建王國。從這一意義上說,它是三佛齊封建帝國的精神的復活,但也只是一堆熄滅了的灰燼上爆發出:來的-朵火花吧了。

  根據各種記載,兩者可以確定的有這樣一個共同點:建立馬六甲王國的拜里迷蘇刺,原來是新加波(即信訶補羅)的國王,遭受外國的侵略,逃亡出來找尋居留地,最初定住在麻波(Muar),之後又遷到馬六甲,於是建立了一個馬六甲王國。但這裡所謂入侵的外國,有的說是遛羅阿瑜陀耶王朝,有的說是麻喏巴歇王朝。

  新加玻最早見於著錄的,為1349年的《島夷志略》。它在龍牙門條里說:「門以單馬錫番兩山,相交若龍牙狀,中有水道以間之。」它顯然是指以單馬錫名今日之新加坡。寫成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所列舉的馬來半島的屬國中也有Tumasik之名。《島夷志略》中還說,其地「男女兼中國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捎。」「地產粗降真,斗錫。」中國人之移住於南海各島上的,新加坡似為較早的居住地之一。但其地除原住原始馬來人外,似於1293年前已有大批白蘇門答臘島移來的所謂「末羅遊人」。1292年馬可波羅經由群島赴阿拉伯,曾經過一麻里予兒島。據剌木學本原文云:

  距頻當島不遠尚有兩島,由兩島之中前進六十哩,水深僅約四步,巨舟過時,必須高起其舵。蓋舵吃水深幾四步也。行六十哩後,肉東南駛約三十哩,乃抵一國曰假馬錫,乃麻里予兒城,故實即麻里予兒島也。彼等有其王及其自身之語言,城甚大而離貴。

  這就可以知道新加坡於1293年以前已建立有屬於麻里予兒人的王國,也即是術羅游入的王國:

  見許雲樵:《馬來亞史》第271頁。文系錄白Dnto,F.W,Douglas著《馬來半島歷史地理考證》。該書摘引刺木學所編之《馬可波羅行記》。但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附譯刺木學本,並無「乃無抵一國曰假馬錫」的字樣。(整理者註:陳開俊等沖評本亦無此記載,頻當島即朋丹島。

  正如前述,中國《元史》稱:在元貞元年(1295),令遙羅與麻里予兒勿相互仇殺。其地立在單馬令,即六坤故地。但當時人們實際上已將馬來半島北部直至新加坡都被認為是麻里予兒人.的領土。

  據《遙羅史》稱,與當時中國元蒙通好的遢國王為蘭甘亨。1294年,蘭甘亨還親自訪問過中國。這是建都於速古泰的暹國國王。但其間,淵源於清萊的烏通王興起,兼併了速古泰王朝很多領土,也占領了華富里,即舊稱為羅斛故地,並且了1350年,建立了阿瑜陀耶王城於華富里之南的帕沙克河與湄南河支流合流之處。並使速古泰王朝首先臣服於阿瑜陀耶,而終於將兩者合併為暹羅國。《島夷志略》所謂1349年夏五月暹國除於羅斛,實即指烏通王服屬了速古泰而建立阿瑜陀耶王朝之事。但在速古泰王朝蘭甘亨王時代,其領土已極廣大,西北至今日老挺的琅勃拉邦,東至今日緬境的白古、馬塔班、土瓦、丹那沙林。而在馬來半島北部則奄有那空是貪瑪助,即六詳。自1350年阿瑜陀耶王朝才以那空是貪瑪防為根據地而從馬來半島長驅南下。但正如1349年以前暹人侵略單馬錫遭到了爪哇勢力的阻止一樣,爪哇還在1365年前後,占有過六坤及六坤以南的所有馬來半島上的屬國,一直到單馬錫。無疑在十四世紀中葉一直到十五世紀初,爪哇和暹羅兩國是在馬來半島上展開了爭奪戰的。但暹羅的勢力也終於擊退了爪哇的力量,在1403年以前,並且服屬了馬六甲。而在馬六甲附近麻坡,則早已是麻喏巴歐王朝的屬地,即帕卡穆阿爾。要探索新加坡王國的毀滅和馬六甲王國的建立的歷史,我們認為是不能不在這兩大勢力爭奇馬來半島的總形勢下來進行的。

  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建立信訶補羅,即所謂獅城國的是三佛齊的王族。傳國凡五世。其第五世王為伊斯坎達爾·沙(Iskan-dar shah)。在他在位32年時,遭到麻喏巴歇的攻擊,乃率眾逃往麻坡,後又轉入馬六甲。這就建立起一個新的王國,即中國所謂「滿刺加」國。


  但這一獅城國同麻喏巴歇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據《爪哇史頌》記載,單馬錫為麻喏巴歇的屬地是肯定的。可是從《馬來紀年》有些不免幼難的記載中,還可以看到如下幾點:

  一、兩國之問是長期存在著矛盾和衝突的。據《馬來紀年》稱:在麻喏巴歇拉登·伊奴·馬塔旺沙(Raden Inu Marta Wangsa)主時代,曾派使臣到信訶補羅,要信訶補羅服屬於它。這位拉登·伊奴·馬塔旺沙是爪哇遠征軍擄去的末羅游公主帕塔同威查亞結婚後所出的長子,那就是《爪哇史頌》中稱之為查亞納加臘王的。他在位時期是在1309年到1328年。也許他以末羅游國的外朝的資格要求這個同族的信訶補羅王服屬於他的。當時的信訶補羅王為威克臘馬·毗臘(Wikrama Vira)卻拒絕這個建議。於是麻喏巴歇國王派出遠征軍去。有一百艘腙舡,無數小船組成一個艦隊,由德芒·威臘查率領,直趨信訶補羅。激戰好久以後,爪哇軍未能得逞,只好返回麻喏巴歇。

  但這裡所謂麻喏巴歇遠征軍失敗而回是未必可信的。《馬來紀年》的作者不過自誇強大而已。

  二、1349年前幾年,據《島夷志略》稱:遭國曾入侵,因聞爪哇使者至而遁去。這證明信訶補羅已服屬於麻喏巴歇帝國。當時正是特里布瓦納·通加黛維女王執政時期,也是爪哇派遣阿迪賈瓦爾曼親王去統治末羅游故國的時期,即1347年。因之,這個扼南北、東西交通要口的新加坡是不會被當時的擴張主義者卡查·馬達首相放過的,所以把它——即單馬錫列入於他彭事這個大區之內,成為屬國之一。

  三、但自1350年,羅解合併遙國為遙羅國。退羅不斷擴張勢力,自六坤沿西海岸南下。當時信訶補羅已不是一個閉塞的王國,阿拉伯商人或伊斯蘭教商人已蒞至其地。這在其第五世王的三號為伊斯坎達爾·沙就可證明。這是阿拉伯人通用的稱號。他不同於前四世的王號,都是印度化的爪畦國王所常採用的稱號。因之,力主向外國擴張的暹羅也決不會放過這一通商要口的。可能暹羅的勢力於第三世王時已逐漸深入。信訶補羅王的王號都可同爪哇相聯繫,例如第一世王為特里布瓦納(Sri Tribuwana),是同爪哇女王的王號相同的。第二世王為室利·威克臘馬·威臘 (Sri Wikrama Wira),同1389年到1400年的威克臘馬·瓦爾達納的稱號相同。信訶補羅的第三世王的王號為室利·羅摩(臘馬)·威克臘馬(Sri Rama Wikrama)。這裡,出現了有同遛羅國國王的稱號相同之處。我們知道,遙羅於1350年建立阿瑜陀耶後,歷來國王都以羅摩迪瓦塔(臘馬迪波底二世、三世等等稱呼的。信訶補羅第三世王號中加上「羅摩」的稱號,但又保持「威克臘馬」的稱號,看來不是偶然的。它至少表示了同爪畦和遙羅兩國同等對待的意思。或是竟是奉侍於兩大國的意思。「事齊乎?事楚乎?」這對當時信訶補羅這樣一個小國,確實是個大難題。所以一到第三世王,索性取消了王號,而僅以摩訶羅渴(大王)自稱了。

  四、但在「事齊、事楚」之間,不能不有所側重的。這就是以本國的利益為衡量。論地理則爪哇遠而暹羅近;論商業利益則較之接近爪哇,更有利於接近遇羅。新加坡的地位更多依賴於自阿拉伯、印度而至印度支那各國和中國的通商。看來到第五世王,伊斯玖達爾·沙有鑑於此,更願意服屬於遙羅。據中國史籍記載,在馬六甲王國未建立時,馬六甲「其地無王,亦不種國」。而馬六甲的名稱的由來,據《馬來紀年》說是因一株滿刺加樹而得名,則其地為一荒港可知。因之無「服屬遢羅」之理。而伊斯玖達爾·沙之所以必須每年納40兩黃金於暹羅,看來是由於舊日隸屬關係的繼續。大概在1400年之前,信訶補羅實際上已服屬於遐羅了。

  五、據《馬來紀年》稱,爪哇之所以討伐信訶補羅,起因於盤陀訶里的招引。盤陀訶里桑·臘朱納·塔帕(Sang Rajuna Tapa)痛恨國王於市捎頭刺死其作為王妃之女,乃寫信給爪哇麻喏巴歇,乞其起兵前來討伐信訶補羅。於是麻喏巴歇乃派來大解百艘,戰艦無數,進討信訶補羅。盤陀訶里為之內應。爪哇一舉而將信訶補羅滅亡,國王伊斯坎達爾·沙出亡。我們認為,為女復仇之事,未必可信。王國內出現親爪哇派和親遙羅派則是事實。盤陀訶里發難,招請爪哇討伐,恐出於同國王的利益衝突。盤陀河裡這一官職本為財政大臣,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在他看來,不僅三佛齊同爪哇有親姻關係宜更接近,而爪哇遠處東南,苛誅或亦較輕。但王族利於貿易收入,更願接近暹羅,因之發生衝突亦未可知。麻喏巴歌之討伐信訶補羅,大約在1400年和1403年之間。討伐的主要意義則在回擊遙羅勢力之南下。這是肯定的。但兩個大國的矛盾和衝突,卻促進了馬六甲王國的興起,決非麻喏巴歇初料所及。歷史就是這樣地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那時候,麻喏巴歇王朝尚未發生內戰(1403--1406年),國力依然是強大的,所以它有能力大舉侵入信訶補羅。而且幾乎把信訶補羅全部毀滅了。也就因為伊斯坎達爾·沙服屬於邋羅,所以直到建國於馬六甲後(1405年),他還得向暹羅每年貢金40兩。同時,也因為伊斯坎達爾·沙是巨港三佛齊王族的後商,所以到馬六甲強妖起來而有中國為靠山時,就於1408年至1415年之川,假借了中國皇帝之命而向爪哇要索巨港,以保護他合法的繼承取了。

  我們認為馬六王國的由來及其興起,《馬來紀年》是提供給我們以如上的線索的。新加坡的末王也就是馬六日的第…世王,名為臘查·沙布(Raja Sabu,Sabu為完滿之意),或稱伊斯坎達爾·沙。他因避爪哇的侵略,遂逃至馬六甲沿岸,其地名為Sencuder,與丹戎塔納為鄰。這個Sencudér,或者就是柔佛境內的大河,名為速古泰河的,是以暹羅的速占泰之名名其河的。這一點也可以證明伊斯坎達爾·沙同當時暹羅的關係了。

  馬六甲立國的君主,在中國史書中稱拜里迷蘇刺,也就是伊斯干達爾·沙。據《馬來紀年》指出,他在信訶補羅國執政凡32年,而在1403年中國史者至其地已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並且服屬於暹羅,直至他於1414年逝世時,也君臨馬六甲9年了。但他正式以滿刺加王名義而脫離對暹羅的屬國地位,宣告獨立,則在1405年。拜里迷蘇剌看來是個熟稔於過境貿易對王國利益的重要性的人。到了十四世紀後期拜里迷蘇刺統治時期,信訶補羅國很可能已成為一個逐漸顯得重要起來的貿易港口了。他被名為伊斯干達爾·沙就受到伊斯蘭教商人和波斯商人的影響。但十四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暹羅強大了,不僅由於地理位置相互接近,而且為了同中國貿易與遢羅友好,較之服屬於爪哇是對王國更為有利的。他是個善於利用兩國矛盾的人,但終於遭到爪哇的「懲罰」。他出走麻坡和馬六甲,顯然是在選定一個良好港口,決不是偶然的定居下來的。在他尚未同中國明王朝發生直接聯繫的時候,馬六甲這個港口一定已為中國所知道,否則,明永樂皇帝是不會特地派中官到那裡去的。尹斯干達爾·沙馬上抓住這個機會,遣使隨尹慶入貢。到1405年8月到達明朝的首都,使節便主動提出建議:「願同中國列郡,歲效職貢,請封其山為一國之鎮。」這顯然是拜里迷蘇刺預定的方案。其所以如此,不僅可以脫離對暹羅的服屬關係,而且可以直接同中國市場發生聯繫。正如《明:會典》所說,於1411年拜里迷蘇刺率妻、陪臣540餘人來中國訪問時,除候,馬六甲王國已成為商海的蔚然大國了。鄭和在1408年第二次下西洋時到過馬六甲王國。那裡港口外有很多島嶼,是個很好的避風寄泊之處,而其地也是在去印度和東非等地之間的要衝,所以是一個很好的中繼站。這對馬六甲這個商業王國的興盛是起了重大作用的。鄭和七次下西洋曾於兩處設有商館(所謂官廠),其一在蘇門答臘北部須文答臘,另一即在馬六甲。(見《武備志·鄭和航海圖》)。但根據《瀛涯勝覽》的記載,以馬六甲的商館為最重要。它說:「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廠,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句開洋回還。」鄭和於1412年第三次下西洋時,拜里迷蘇刺尚在位。大概在他執政9年中,馬六甲王國已經相當繁榮了。他來中國時竟有隨從540餘人,是歷來各國國王來中國時人數最多的一次。《明會典》記載,其所貢禮物有40餘種。除動物和香料一類大都為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土產外,布匹一類,幾乎都是印度、孟加拉等地的產品,藥材一類則全是波斯和阿拉伯諸國的產品。這一切都表明馬六甲王國一開始就成為東西方商品的集散地了。

  《瀛涯勝覽》記載,當時馬六甲城審的情況如下:

  其國東南是大海,西北是老岸連山,皆沙鹵之地。氣侯朝熱暮寒。田瘠谷薄,人少耕種。有一大溪河水,下流從王居前過大海。其王子溪上建立木橋,上造橋亭二十餘問,諸物買賣俱在其上。國王國人皆從回回教門,持齋受戒誦經。其王服用以細自番布纏頭,身穿細花青布長衣,其樣如袍。腳穿皮鞋,出入乘轎。國人另子方帕包頭,女人撮髻腦後。身體微黑,下圍白布手巾,上穿色布短衫。風俗淳樸。房屋如樓閣之制,上不鋪板,但高四尺許之際,以椰子樹劈成片條,稀布於上,用藤縛定,如羊棚樣,自有層次,連床就榻,盤膝而坐。飲臥廚灶,皆在上也。人多以漁為業,用獨木刳舟,泛海取魚。土產黃速香、烏木、打麻兒香、花錫之類。打麻兒香本是一等樹脂,流出入土,據出如松香瀝青之樣,火燒即著,番人皆以此物點照當燈。番船造完,則用此物熔塗於縫,水莫能入,甚好。彼地之人多采此物以轉賣他國。內有明淨好者,卻似金珀一樣,名『損都盧斯。』香人做成帽珠而賣,今水珀即此物也。花錫有二處山塢錫場。王命頭目主之,差人淘煎,鑄成斗樣,以為小塊輸宮。每塊重宮秤一斤八兩,或一斤四兩;每十塊用藤縛為小把,四十塊為一大把,通市交易,皆以此錫行使。其國人言語,並書記婚姻之禮,頗與爪哇同。山野有一等樹,名沙孤樹。鄉人以此物之皮,如中國葛根搗浸澄濾其粉作丸,如綠豆大,曬乾而賣,其名曰沙孤米,可以作飯吃、海之洲諸岸邊,生一等水草,名熒蕈葉,長如刀茅樣,似苦筍,殼厚,性軟,結子如荔枝樣,雞子大。人取其子釀酒,名英華酒。飲之亦能醉人。鄉人取其葉織成細簟,止闊二尺,長丈余,為席而賣。果有甘蔗、巴蕉子、波羅蜜、野荔枝之類、菜、蔥、姜、蒜、芥、東瓜、西瓜,皆有。牛、羊、雞、鴨雖有而不多,價亦甚貴,其水牛一頭,值銀一斤以上,驢馬皆無。其海邊水內,常有鼉龍傷人。其龍高三四尺,四足,滿身鱗甲,背劑排生,龍頭撩牙,遇人即齧。山出黑虎,比中國黃虎略小,其毛黑,亦育音花紋,其黃虎亦間有之。


  其所記很可能包括第三世王時期的情形,即在1430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的情形。雖然國王和國人皆從回回教門,即伊斯蘭教,但事實上馬六甲之成為伊斯蘭教王國乃在第五世王以後,而王國的興盛和官制的詳備,則在第三世王的末期,即在1430年至1444年之問。我們從《馬來紀年》所記之官制及朝儀看來,顯然不如馬歡所記之簡單樸素。而上述社會狀況,也無疑是馬六甲王國的初期狀況,只是王國的土產大致如此,因為它主要是個商業封建王國。

  拜里迷蘇刺在馬六甲統治約九年,於1414年逝世。據《馬來紀年》稱,他在位時是完全按照他父親的成例(即信訶補羅國)而統治國家的。他任命大臣,安排法規。又選拔40名。槃多羅(即傳令宮)宣達王命。他有三位王子,長名拉登·巴古斯(RadenBagus),次名拉登·登加(Raden Tengah),幼名拉登·阿農(Raden Anum),都娶吞·帕爾帕蒂·都洛斯(Tun Parpatik Tulos)之女為妻。吞·帕爾帕蒂·都洛斯死後,拉登·巴古斯繼任為槃陀訶羅。因之拜里迷蘇刺王逝世時即由其次子穆罕默德·伊斯干達爾·沙(Muhammad Iskandar Shah)即位,並且告知了中國皇帝。《明史》卷三二五載稱;

  十二年(1414)王子母干撒乾的兒沙(即穆罕默德·伊斯於達爾·沙)來朝,告其父訃。即命襲封,賜金幣。嗣後,或連歲,或間歲入貢以為常。十七年(1419)王率妻子陪臣來朝謝恩。及辭歸,訴暹羅見侵狀。帝為賜救諭遇羅,暹羅乃奉詔。

  這樣,馬六甲不僅脫卻暹羅而獨立,並且還得託庇於中國而擴大它的領土了。

  由於馬六甲的過境貿易日益興旺,國內市場自亦隨之而發達。穆罕默德·伊斯干達爾·沙乃開局熔鑄錫幣,流通於市。同時也鑄造金幣與銀幣,金幣和銀幣大概是作為對外貿易上的等價通貨使用的。這時馬六甲與須文答刺-帕西王國的交往和貿易也加強了。穆罕默德·伊斯干達爾·沙還娶帕西國王之女為妃。須文答刺-帕西是群島上伊斯蘭教最早傳入的國家,(1292)帕西公主早已為一伊斯蘭教徒。據傳穆罕默德·伊斯干達爾·沙婚後不久,受王妃之懇求,或因其岳父之敦促,也信仰了伊斯蘭教。但看來伊斯蘭教還沒有深入於王族之間。當他於1424年逝世之後,王國政府的官制日益俱備,依然保持著印度化的封建官僚制度而略予改變。

  繼穆罕默德·伊斯干達爾·沙嗣位的為西里麻哈刺。「西里麻哈刺」實為對國王的尊稱,而非王名。亦即十三世紀前三佛齊王國用來尊稱國王的「摩訶羅閣」稱號的異譯。這一稱號在十世紀以前的中爪哇國王也常採用,而自辛陀王朝以後則很少採用了。辛加沙里王朝以後,特別是麻喏巴歇王朝以後,則大都以八剌卜作為國王的尊稱。看來西里麻哈剌王族要力求恢復三佛齊王國的傳統的。據《明史》稱:「(永樂)二十二年(1424)西里麻哈刺以父沒嗣位,率妻子、陪臣來朝。」又稱:「宣德六年(1431)遣使者來言:『暹羅謀侵本國,王欲入朝,懼為所阻,欲奏聞,無能書者,令臣三人附蘇門答刺貢舟入訴』。帝命附鄭和舟歸國,因令和齎敕諭暹羅,責以輯睦鄰封,毋違朝命。」看來,當時因馬六甲日益強大,擴張領土,不能不與迥羅在馬來半島的勢力有所衝突了。

  在西里麻哈刺在位時,馬歡曾在第七次鄭和下西洋時隨行。馬歡說,「國王國人皆從回回教門」。但西里麻哈剌王是否信奉伊斯蘭教,有不同的說法。而當時馬六甲已充斥信奉伊斯蘭教之外來商人,則是可以肯定的。有人認為,不但國王的稱號顯然是有三佛齊傳統,而且他在伊斯蘭教大慶日時,還依照信訶補羅國祖先之習慣以誌慶賀。而且還認為伊斯蘭教國王不能採用印度教的摩訶羅閣(即麻哈剌)的稱呼,來肯定西里麻哈剌是反對伊斯蘭教的。

  但《馬來紀年》則記載著:西里麻哈刺是馬六甲王國開始正式改變為伊斯蘭教王國的。他本名Raja Kecil Besar(大王子),是個公正的國王。在他執政時期,馬六甲城也擴大了,人口稠密,商賈輻湊雲集。王國的領地在西邊是和巴魯斯·烏戎·卡朗(Barus Ujung Kalang即巴生港)相接境,東方遠達丁家奴。據稱,有一晚他夢中得到先知穆罕默德的啟示:說將有一條離船,自天方來,將在馬六甲海岸登陸,祝賀王國改宗。而他自己則已舉行過割禮。第二天所聞所遇果如夢中所見一般。商船到岸登陸,船主名沙濟·阿布杜爾·阿齊斯。國王便下令迎接入城,拜他為師。國王與槃陀訶羅及全體官吏都信奉了伊斯蘭教,全國人民也隨著入教。從此,國王上學號為素丹穆罕默德·沙 (Sultan Muhamad Shah)。槃陀訶羅(即拉登·巴古斯)晉封為Tun Parpatih Permuka Berjaya有攝政大臣之意,上尊號為室利·伐·羅閣(Sri Wa Raja),意思就是王伯。王叔拉登·阿農被冊封為首相(Perdana Mentri),賜尊號為室利·阿摩提羅閣(Sri Amadiraja)。吞·帕爾帕蒂·伯沙爾(TunParpatih Besar)被冊封為財務大臣,上尊號為室利·納臘·提羅閣(Sri Nara Diraja)。他也是前信訶補羅的槃陀訶羅吞·帕爾帕蒂·都洛斯的兒子,也是室利·特里布瓦納的孫子。這樣幾乎所有王族,都有了職位和封號了。

  但馬六甲王國官制中很少看到Perdana Mentri這一職位的,主要有三位大臣:(一)槃陀訶羅,本義為寶物、秘藏物、重臣。其地位在馬六甲王國僅次於國王,實即首相,總理王國一切財務、政務、軍務。這也充分顯出馬六甲王國商業封建主義的性質。馬六甲諸大臣中唯槃陀訶羅可與王共膳。每逢國中大慶,他可乘坐軟兜,覲見王上。若與他國開戰,可統率軍隊指揮戰事。亦可高坐法庭,審理要案。凡有對外貿易事務,必須經過他手。實際上槃陀訶羅成為國王的代表和弼輔,決定國家政策方針的首要人物。(二)德孟貢,專掌軍政、治安、法制及禮儀事務。拉克沙馬納,即海軍提督,也由他節制。凡有外國使節臨朝覲王,即由他主持禮儀。(三)朋胡魯槃陀訶里,即為財務大臣。凡國家王室歲入歲出及徵收稅賦等事都由他掌管。王宮之修建及設備,也由他負責。上述三大臣為國王的左右手,得隨時接近國王。次於三大臣的為曼特里,等於部長之類。再次則為傳令官、太監、武士等等。

  當國王開朝時,各大臣官吏也有一定的序列。槃陀可羅、德孟貢、朋胡魯槃陀訶里以及諸曼特里、全體太監坐在王廷內部。王族坐在左廊內,貴族子弟坐在右廊內,年輕的內監坐在廊外,傳令官、武士們則持刀劍列於廊下。列於左手的傳令官的長官必須是大臣的子弟,在將來有可能晉升為德孟貢、財務大臣和槃陀訶羅。列於右手的傳令官長官,必須是武士們的子弟,他們將來是可以晉升為海軍提督和晉封為室利·毗閣·提羅闔(Sri Bija Diraja)。全體武士都在廊外。誰得到了桑·斯帝阿封號的,將來一定做陸軍司令(室利·毗闊·提羅閣)。誰得到桑·古納封號的,將來一定做海軍提督。誰得到比克臘馬封號的,將來一定做財務大臣。總之,一套封建官僚制度較之麻喏巴歇還要完整了。

  國王和諸大臣等級也用服飾、衣襲及其他使用樂器中表出。國王用白色傘,其他官吏皆禁止使用。除國王與槃陀訶羅外,皆不許使用軟兜。不論何人均禁止戴黃金飾物,禁穿黃色衣服,禁用黃色飾緣鑲於座墊及座席四周。凡王寵愛之人始有權掛金鞘的劍,始有權戴黃金的踝鐲及穿黃色衣服。有人認為,西里麻哈剌之重視黃色,或得之於中國。但實際目的則在于禁止官吏和人民擁有黃金,也是三佛齊國王積聚黃金貨幣財產的傳統。當國王賜封爵時,凡被封者必須率行列停息於王宮之前。獲得較低的官銜的,則可使用青色或玄色的傘,同時奏王樂一、二種。被封者如果是一位陸軍司令,則他可以騎馬,並用紫色、赤色或綠色的傘,而所奏的王樂則為橫笛和鼓等。如果是王族而晉封為高級官吏,則他可以騎象,並使用黃傘。這時所奏王樂中即用神聖的銅鼓。凡已封爵之貴顯,例須入朝。抵宮門下馬下象,由內待在門前迎接,然後展開詔諭一卷,由他誦讀。畢,於是新顯貴方可進入王宮,坐於國王指定席上。繼即賜衣襲,或用銀盤盛衣襲,或不用,皆有規定,按等級不同。賜衣禮畢,新顯貴乃至王前,由王頒賜臂章。臂章形式不一,有金質龍形的,有鑲寶石的,有以黃金或僅以白銀做成的,也視職別高下而不同。一切朝儀禮節,也極盡封建官僚制度之煩瑣。

  若當大節日國王乘軟兜出外巡行時,財務大臣當扶在軟兜的右邊,德孟貢當扶在左邊。另有兩位大臣扶在後面。海軍提督和陸軍統領在左右分執著國王踏著的軟兜下的鏈子。傳令官和武士們則按官階排列,導行在前。除有全部儀仗和全部樂隊外,還抬著國王的寶箱前行。如國王乘象出巡,導儀相同,但德孟貢必須騎在象頭上,海軍提督或陸軍統領騎在象後面,肩上掮著寶劍。

  國內臣民約分為5個等級:名前附有室利者為最貴。於名前附有「桑」者較次。但這些都是達宮顯貴階級,有封爵和食邑的希望的。再次為貴族出生之子嗣。再次即為平民,最低賤者則為奴隸。實即為三階級:王族貴族、平民與奴隸。但因為馬來半島上鄉襯還大都是以農村公社為基礎的,土地屬於村有。當時主要農業生產並不使用奴隸勞動。奴隸大都為國王及王族、貴族、富商的家庭奴隸,所以並不改變它封建社會的性質。

  據稱,馬六甲王不論其為來自他國的使臣,或商船的船長,或蘭地的馬來人,都可引見。引見時即由傳令長官導引。引見者必須穿合適的禮服,所佩之劍不能懸於胸前,紗籠的下端不得鬆開,肩上必須佩有肩綬。接待外國使節,則用全副儀仗,鼓.笛、喇叭等齊奏,並排列一對白傘迎接。在西里麻哈刺王接待阿魯和帕西兩國使節,儀容最盛。認為這兩國是同馬六甲王國平等的。

  在國王世系內其所生王子的地位,也各有不同。通例為王族之女所生之王子,地位較高,官吏之女所生之王子,地位較低,登位後所生之王子,地位亦較末登位前所生之王子為高。凡王子都稱羅閣,都可穿黃色的服飾。

  西里麻哈刺的正妃為蘇門答臘的羅坎國公主。次妃為一泰米爾商人的女兒。這一泰米爾商人曾經商於帕西,信奉伊斯蘭教,在西里麻哈刺執政時移居於馬六甲。國王因他富有財產,賜封他為曼特里。自從國王信奉伊斯蘭教並娶富商之女以後,於是外族商人就在馬六甲王國政治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並且導致了王族內部的鬥爭。西里麻哈剌於1424年即位,於1444年逝世,共執政20年,正是馬六甲王國趨向繁榮與強大的時期。在國王死後,國內發生了外戚之禍。王國直傳至第五世王時,其發達臻於頂點。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