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華典籍:水經注> 水經注卷三十九洭水

水經注卷三十九洭水

2024-08-31 01:10:50 作者: (北魏)酈道元
  【原文】

  洭水出桂陽縣盧聚。

  水出桂陽縣西北上驛山盧溪,為盧溪水,東南流逕桂陽縣故城,謂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陽,南至四會是也。洭水又東南流,嶠水注之,水出萌渚嶠之溪,溪水下流,歷峽南出,是峽謂之貞女峽。峽西岸高岩,名貞女山。山下際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狀如女子,故名貞女峽。古來相傳,有數女取螺於此,遇風雨書晦,忽化為石。斯誠巨異,難以聞信。但啟生石中,執呱空桑,抑斯類矣。物之變化,寧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東南入陽山縣,右合漣口,水源出縣西北一百一十里石塘村,村之流水側,有豫章木,本徑可二丈,其株根猶存,伐之積載,而斧跡若新。羽族飛翔不息,其旁眾枝,飛散遠集,鄉亦不測所如,惟見一枝,猶在含洭水矣。漣水東南流注於洭。洭水又東南流,而左與斟水合。水導源近出東岩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逕陽山縣故城西,耆舊傳曰,往昔縣長臨縣,輒遷擢超級,太史逕觀言地勢使然。掘斷連岡,流血成川,城因傾阤,遂即傾敗。閣下大鼓,飛上臨武,乃之桂陽,追號聖鼓,自陽山達乎桂陽之武步驛,所至循聖鼓道也。其道如塹,迄於鼓城矣。洭水又逕陽山縣南,縣故含洭縣之桃鄉,孫皓分立為縣也。洭水又東南流也。

  東南過含洭縣。應劭曰:洭水東北入沅。瓚注《漢書》沅在武陵,去洭遠,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東南,左合翁水。水出東北利山湖,湖水廣圓五里,潔逾凡水,西南流注於洭,謂之翁水山。口已下,東岸有聖鼓杖,即陽山之鼓杖也。橫在川側,雖衝波所激,未嘗移動。百鳥翔鳴,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輒有虐疾。洭水又東南,左合陶水,水東出堯山。山盤紆數百里,有赭嵒迭起,冠以青林,與雲霞亂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舊雲,堯行宮所。陶水西逕縣北,右注洭水。洭水又逕含洭縣西。王歆之《始興記》曰:縣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岡。咸康中,郡民張魴為縣,有善政,白鹿來游,故城及岡並即名焉。

  南出洭浦關為桂水。關在中宿縣。洭水出關,左合溱水,謂之洭口。《山海經》謂之湟水。徐廣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陽,通四會,亦曰漼水也。漢武帝元鼎五年,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征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別名也。

  【譯文】

  洭水發源於桂陽縣的盧聚,

  洭水發源於桂陽縣西北上驟山的盧溪,叫盧溪水,往東南流經桂陽縣老城,稱為洭水。《地理志》說:洭水發源於桂陽,往南流到四會。洭水又往東南流,有嬌水注入。嬌水發源於都嬌之溪,溪水下流,穿過山峽,從南邊出峽,這條山峽叫貞女峽,峽西岸有高岩,名為貞女山,山下有一塊岩石,形狀像一個女人,高七尺,所以叫貞女峽。據古來相傳,有幾個姑娘在這裡撿螺蜘,遇上了暴風雨,白晝天昏地暗,姑娘們忽然都變成了石頭。這實在是天大的奇聞,聽來難以置信。但啟在岩石中降生,摯在空心桑樹中呱呱出世,或許也是類似的事。事物的變化很多,難道都是可按常理來解釋的嗎?溪水又與洭水匯合,洭水又往東南流入陽山縣,右邊在漣口匯合漣水。漣水的源頭出自陽山縣西北一百一十里的石塘村,往東南流,水邊有豫章木,樹根直經約二丈,至今株根還在,砍伐已經多年,但斧痕仍像新砍的一樣。據說伐木時群鳥不停地繞樹飛翔,樹倒之後,眾枝忽然遠飛而去,也不知道落到哪裡,以後只見到一枝,還孤零零地在含框水上。漣水往東南流,注入洭水。洭水又往東南流,右邊匯合了斟水。斟水的源頭就在近處的東岩下,洞口如井,一日之中,泉水十次溢出,十次涸竭,就像潮汐一樣準時,水流注入洭水。洭水又往南流經陽山縣老城西邊,老人們傳說:從前縣官一到縣裡來,就會越級升官,太史經過這裡察看後,說是地勢風水所造成的,就把相連的山岡掘斷,於是流血成河,城也就傾斜崩毀,立即倒塌了,同時閣下的大鼓也飛上了臨武,直到桂陽,以後稱為聖鼓。從陽山通到桂陽武步驟的路,就是循著聖鼓的路徑開成的。這條路好像壕溝一樣,直到鼓城為止。洭水又流經陽山縣南。陽山縣就是原來含洭縣的桃鄉,孫皓把它分出另立為縣。洭水又往東南流去。往東南流過含洭縣,

  應劭說:穿匡水往東北流,注入沉水。薛攢注《漢書》,說玩水在武陵,離洭水很遠,又隔著湘水,是不可能注入玩水的。洭水往東南流,左邊與翁水匯合。翁水發源於東北方的利山湖,湖水方圓五里,比一般的水要潔淨得多,往西南流,注入洭水,匯流處稱為翁水口。翁水口下流,東岸有聖鼓杖,就是陽山之鼓的鼓杖,橫擱在川流旁邊,雖然受到水浪的衝擊,但卻絲毫沒有移動。百鳥在這裡飛鳴,卻並不聚集於杖上。船夫撐船往來經過這裡,如用篙去戳杖,就會得瘧疾。洭水又往東南流,在左邊匯合了陶水。陶水發源於東面的堯山。堯山盤曲綿延數百里,山上有儲紅色的岩石層疊而起,岩頂林木青蔥,相映艷如朝霞。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緩的丘陵,還有大堂遺址。據老人相傳,這是堯行宮的所在地。陶水往西流經縣北,向右邊注入框水。框水又流經含洭縣西邊。王散《始興記》說:縣裡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岡。咸康年間(335-342),郡人張紡當縣令,有利民的政績,於是白鹿來游,城和山岡都因而得名了。

  往南流出洭浦關,叫桂水。

  洭浦關在中宿縣,洭水流出洭浦關,在右邊與漆水匯合,匯流處叫洭口。《山海經》稱為涅水。徐廣說:徨水又名框水,發源於桂陽,通四會,也叫催水。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路博德為伏波將軍,遠征越南,出桂陽,下浪水,就是這條水。桂水是別名。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