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通西域,弊端顯現
這次朝會的影響其實非常之大,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大漢的格局,原本一落千丈的徐氏東山再起。
實際控制起了邊軍兵權,再加上大司馬銜,還能一定程度上名正言順的干涉朝政,那股可怕的影響力將再度發揮作用。
劉洵將針對匈奴、西域諸事都交予了徐寧,嚴格來說就是兼任著大漢的外交部部長。
看來皇帝也是知道打擊的太過,打算從新扶持起來用了。
他雖然懼怕,但徐氏多年的口碑擺在那,種種的事實證明,他們是金牌託孤大臣,把繼承人託付過去就肯定不會出現問題了。
劉洵看出了太子的軟弱,必須留下一支強有力的班底,他信得過霍光,但卻信不過霍家,因為這是一群廢物。
王家更別提,儒臣什麼尿性大家都知道,託孤就是將大漢權威拱手相讓。
設想一下,劉奭發現儒臣勢力太龐大,不受控制時會怎麼做?當然就是扶持起其他人來制衡。
法家他不喜歡,外戚不可靠,唯一能用用的只有宦官,到時朝政將再次分成兩個派別。
本質上依然是儒法之爭,但形式上轉變為了外戚與宦官,這無疑是不好的,將國家交給一群近臣、閹人,太冒險了。
所以還不如接著用徐氏呢,剛好,太子非常崇拜老景侯徐恭。
對徐氏當然也是親近的,之前曾不只一次旁敲側擊過劉洵做的太過了。
所以接著用徐寧就是一個開始。
………
徐寧都督幽并青冀四洲諸軍事之後,所創造的戰果非常之大,向北頻繁派兵征伐。
匈奴人因為忙於內亂,疲於奔命,根本就招架不住,屢屢潰敗,漢軍也不趕盡殺絕,只是掠奪牲畜、銷毀草場、污染水源。
這對遊牧民族來說簡直就是釜底抽薪,外人打不過,還沒糧食吃,那就只能從自己人身上下手了。
於是匈奴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紛爭不斷。
徐寧則是趁機在其中周旋煽動,利用政治手段挑撥離間,其中以右賢王胡比為首的幾部最親近漢朝。
西域的態度也開始更加乖巧,以宛王為主的各國選擇了臣服,向大漢通商納貢,香料等物品開始流入大漢。
絲綢之路被重新開通,並且更加有保障。
雖然西域都護府還沒有成立,但已經有類似「駐西校尉」的平替了,手裡大概有著三千精兵,持節,代大漢督各國軍政。
如今的大漢已經恢復到昔日的武帝朝的程度,動,則國滅,大漢鐵騎馳騁大漠,無人敢惹。
徐寧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連帶著徐氏也逐漸恢復了元氣,這份可怕的威望其實並沒有消失。
之前只是苦於沒有官職分出去而已,所以眾學子不會選擇徐氏。
如今這個缺陷得到了彌補,徐濡的長子,徐寧的次子都得到了重用,徐博被遷為少府,掌握了實權。
雖然依舊無法恢復到當年門生故吏遍天下都鼎盛時期,但也相當不錯了,至少法臣開始隱隱以他們為首,儒臣也不敢惹,畢竟是聖師徐恭的家族。
天然就是一塊金招牌,除非犯了謀反的大罪,不然早晚能東山再起。
而徐氏要做的就是儘量幫助劉家維護皇帝權威,雖然劉洵做的過了一點,但也不能就這樣翻臉,畢竟自家已經與大漢聯繫在一起了。
功高蓋主被忌憚其實很正常,無論是徐寧還是徐濡其實早就做好準備了,只是沒想到力度會這麼大。
其實劉洵就是玩脫了,一單開始就是無差別攻擊,致使兩徐傷了元氣,索性就一擼到底,開始重塑大漢的格局。
典型的恩威並施手段,他猜測等到太子繼位時,又會再將徐氏拔高一層。
劉洵真正當時皇帝後也是意識到了,大漢根本離不開徐家人,這種即有能力,還忠誠的群體,簡直是千古難覓。
所以敵意也大大減少了。
軍營中,徐寧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日後要怎麼做,徐博等晚輩還沒有成氣候。
徐濡憂憤而死,唯一可堪大用的只有自己,日後想要幫助皇帝穩定朝政可不容易,其實廢掉太子是最好的選擇。
這小子是真的真的不適合當皇帝,哪有帝王親自下場「衝鋒陷陣」的,太不明智,政治手段還是三歲小孩的水平。
而且身體也不好,無法長時間處理朝政,這更是天然為權臣出現創造土壤,一個搞不好,就將成為大漢衰弱的開始。
「太子啊太子,你說說你,為何就偏偏要親近那群儒臣呢,他們可是真的能動搖皇權。」
徐寧狠狠吐槽了一下太子,儒家何法家不同。
法家的精髓就是服從,由君王制定律法再帶頭守法,這就已經是終究追究,造反的機率相對來說很低。
而儒家不同,現在的儒還沒有被程朱理學改造,雖然依然提倡忠君,但他們想忠的那個君是類似堯舜,文帝,高帝的。
也就是俗稱的「聖人」,隱隱支持禪讓制,將權力交給有德之人。
也難怪後代君主要摒棄早年的儒家呢,屬於是不穩定因素。
徐寧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他能做的就是儘量維持天子權威,儘量將權力抓在劉氏手裡。
他也開始埋怨起了自己的能力,倘若擁有父親徐南,伯父徐曄這種天資的話,完全能主動出擊壓制朝臣,而且像是這種情況也不至於毫無反抗能力。
劉洵敢發動儒法之爭,也是欺負徐氏一時間沒有能挑大樑的,徐南徐曄任何一人活著都不會出現問題。
權力太大,一個是掌握相權幾十年的宰相,一個是控制邊軍,戰功赫赫的驃騎將軍。
連先帝劉據都要顧及幾分,也就不會出現那種釜底抽薪的情況了。
嗯…如果有徐貞徐恭的能力就完全不必擔心了,什麼儒黨法黨的,他只需要伸出一根手指頭,多用一份力氣都是欺負人。
太可怕了,徐貞這位大漢開國第一臣不必多說,徐恭的能力也是強的嚇人。
軍事能力一騎絕塵,打遍天下無敵手,武力更是有霸王之勇,對於這一點吳王劉濞豎起了大拇指,吳國國都殺完他們的國君還能全身而退!
原本政治能力是短板的,但後面也被完全彌補了過來,再加上一個徐胄互補,簡直完美。
徐寧就有點慘了,他有沒有搭檔?當然有,徐濡的謀略權謀同樣很強,可問題是他提前撒手人寰了。
將家主玉佩交給嫡長子,也就是次子徐博後什麼都不管了,只留下自己苦苦掙扎。
但也沒辦法,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他是大司馬征北將軍,手握實權,兩徐可都靠著呢。再加上還要輔佐太子,更加要振奮。
「目前來看,最大的隱患還是儒臣,以及……豪強。」
徐寧擔憂了起來,隨著時代發展,土地的逐漸集中,一個新的階級誕生了,便是所謂豪強!
當然,他還有一個更加通俗的叫法,地主。
前秦時是沒有豪強地主階級出現的,那時還是世卿世祿制盛行,只有貴族!土地主嚴格來說也是貴族。
他們的力量十分強大,滅亡暴秦的諸侯絕大多數都是貴族,就連高帝祖上也是貴族。
大漢建立以後,舊貴族被清算,取而代之的是功臣,以徐貞為首,掌握著無比可怕的資源和影響力,之前誅殺諸呂就是他們在發揮作用。
功臣的衰落大概是從推恩令開始,不過真正令其瀕臨滅亡的原因,還是劉徹的酌金奪爵。
這次事變剝奪了一百多位列侯的爵位,一朝回到解放前,諸侯王這個最大貴族也是這時正式衰落。
接下來就是豪強的時代,其實文帝時就已經出現豪強了,只是因為有著功臣諸侯存在,始終無法產生政治影響力而已。
如今的在朝官員中,豪強出身占大多數,他們的孩子進入太學,之後被徵辟,逐漸取代了功臣集團。
只可惜他們的力量太過分散,無法形成合力,這就動搖不了皇權,世家的形成至少還要一百多年。
準確來說,要等到光武帝劉秀復漢。
豪強在皇權鼎盛時期即使一棵棵綠油油的韭菜,割一茬長一茬,割一茬又長一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高帝制定的長安邑就是為了收割豪強…嚴格來說那個時候加富戶。
可一單中央開始衰落,豪強就沒有了扼制的機會,他們的土地兼併將無法避免,百姓沒有了土地就會回來餓死。
為了活著也只能造反了,到時就會重蹈暴秦的覆轍。
再加上儒臣法臣外戚明爭暗鬥,更是雪上加霜,徐寧連想都不敢想,簡直就是災難,大漢想不亡都難。
「現在的首要目的當然還是保證皇權穩定,只要中央權威強大,豪強就只是一堆韭菜而已,隨便割。」
「果然想要治本還是要回歸朝廷。」
徐寧搖了搖頭,或許某些改革也可以改善土地兼併,但奈何自己能力有限啊。
無法做到昔日徐恭那般,通過營建太學來取代功臣的作用,並未朝廷提供人才。
即使儒法之爭無法避免,這太學制度依然是利遠大於弊的,朝廷如今中低層官員不缺,就是吃了太學得到福利。
更何況,儒法勢不兩立的始作俑者也是皇帝,劉徹為了更好的控制,從一開始就刻意煽動。
否則儒家法家融合在一起就不分彼此了。
徐寧拿起了一旁的信件,翻閱了起來,這是徐博寄來的,上面大概講了講朝政局面,以及家族情況。
看了片刻,他放下竹簡,臉上寫滿了凝重。
「沒想到啊,你們居然下了這麼大的注。」
王家為首的儒臣已經開始全力支持太子了,導致法臣根本不敢唱反調。
誰都知道,陛下不可能廢太子的。
太子也是十分高興,不僅娶了王氏女為妃,還大力提拔儒生為太子府屬臣。
果然是記吃不記打,劉洵教他的那些東西全都拋之腦後了,依然一股腦任用儒生,反對法家主張。
對於這些,劉洵都只能無奈嘆嘆氣,太子不聽他沒有任何辦法。
於此同時,徐氏的勢力也開始回攏了,朝中湧現出大量徐氏門生,再度掌握了很高的話語權。
霍家這種當朝頂級家族都不敢輕視,他們也是只是在高層官員上占優。
徐氏那種中低層的絕對影響力完美發揮了作用。
等到這批人爬到高位,徐寧就能有足夠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了,本人再厲害,也架不住毫無根基,再加上無人可用。
不過除了這個好消息外,就都是壞消息了。
劉洵病重,恐怕用不兩年就會病死,屆時太子將順利登基,以他的尿性肯定首先會提拔儒生以及徐氏,之後大力打壓法家臣子。
之後新的儒法之爭將爆發,這次皇帝不再和稀泥,而是親自下場,無疑是錯誤的。
正確的選項應該是控制規模,用此為工具替自己剷除異己,塑造權威,劉洵放開手腳也是因為有特殊需要,以及一時間沒有控制住而已。
到那時,儒家獲勝,朝中的勢力將失衡,法臣衰敗,為了維持平衡,徐氏只能選擇親自下場。
這樣一來自身的中立身份也沒有了,那群儒生固然不敢翻臉,但敵視殺不了,並視為法家同盟。
畢竟,再大的威望都是耗盡的那一天,除非還能再次出現徐恭徐胄這種雙方都認可都大人物,不過顯然不太可能。
而且其中還有一條最為棘手。
徐寧有點無奈,那就是太子體弱多病啊!不比當年惠帝好多少。
惠帝因為身體原因才讓呂后做大,索性有徐貞的存在。
這次就沒有了,到時唯一能壓制儒臣的皇帝也消失了。
「不用儒法臣子和宗室,那就只有外戚了…不對,王氏可就是儒黨首腦。」
「還有誰呢…等等。」
徐寧還真的想到了一會可以用來制衡朝廷,不僅能當刀子用,還不會失控,永遠都沒有篡位的風險,皇帝能隨時收回權力。
那就是宮廷里的宦官!可別小看他們,某種意義上有奇效。
再加上太子本身也比較親近內臣,這種選擇概率是很大的,而且按照徐寧的假設走下去,用宦官幾乎是唯一選擇。
那個劉洵是劉據孫子哈,作者之前沒注意到,不好意思,明天改改,打個補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