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覆秦> 第541章 舟水和諧

第541章 舟水和諧

2025-01-06 20:48:38 作者: 起飛的東君
  第541章 舟水和諧

  唐十年,春。

  唐皇的天子之旗依日插在咸陽宮上。

  吳廣今歲是在咸陽過的年。

  他在等待塞外之戰的收尾,同時他趁機加強自己對關中地區的控制力。

  大唐的都城在洛陽,對關中的統治遠不如定都咸陽那麼有力。

  關中又是天下緊要之處,萬不可有失。

  吳廣既然移駕到關中來,自然得趁機加強自己在關中的影響力,讓當地秦民更加擁護他。

  除了搞出煤球等提高民生的東西外,他坐鎮此處的時候還效仿古之賢王,在咸陽城豎立了與人等高的木柱。

  柱子上懸掛著木牌。

  百姓們可以對朝廷時政加以評點進言,將意見寫在木牌上面,負責管理的官吏會定期將這些木牌收起來呈送宮中,由皇帝閱覽。

  「統治者久居深宮,由官吏來傳達天下的信息,時間一久難免會與人民脫離,很難傾聽到百姓的聲音,不知民間疾苦,這樣下去早晚會出現大問題。微服私訪限制很多,還是得形成這種百姓可以上書,直接讓統治者傾聽中下層聲音的制度才行。」

  吳廣深知上位者不可與人民脫離的道理,下詔設立此「進言柱」,並在詔書中引用荀子之語。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故朕當因水而馭舟,以得舟水之和諧也。」

  進言柱在咸陽設立後,就有許多百姓在上面寫下自己對政策的意見,讓吳廣可以在百官的阿之辭外聽到人民對他施政的評價和建議,讓他感覺自己和百姓的距離更近了一些。

  但也有人借著這些木牌為自己伸冤,甚至實名舉報官更的。

  吳廣並沒有不管,他下發相應官署進行調查處理,秉公而斷,得到一片讚譽,同時這些事也顯示出了進言柱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吳廣乾脆將其範圍擴大,在諸官署外又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進言署」,對此柱管理,將百姓的進言上書進行分類。甚至與御史等監察系統進行合作,遇到專門舉報官吏的事情,則由御史方面介入進行調查。

  其整體設計類似於後世的首長信箱、信訪辦等作用,給予人民一個可以合法表達訴求的途徑。

  當然這裡面也存在了許多的問題。

  比如進言柱所設立的城市範圍,除去咸陽、洛陽外,還要在哪些城市設立。

  進言署和各級官署的職責劃分。皇帝所看的內容選取,以及如何進行監督防止被官吏操控,還有一些刻意進行誣陷的行為該如何懲治。

  因為是草創,問題很多,這個制度需要長時間的試驗和改進才可能逐漸成熟。

  但吳廣至少開了這個頭,甚至他還規定將閱覽百姓的進言作為皇帝的義務之一,讓他及後世統治者可以在百官之外,聽到底層人民的真實聲音,而不是將人民當做報表上的數字任意進行驅使。

  對於皇帝的進言署之設,朝野上下皆稱善政。

  叔孫通稱讚道:「昔日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故天下稱聖。而至秦時,秦皇獨尊天下,閉塞言路,故秦二世而亡。今大唐天子設進言之柱,並設官署以為常例,實乃聖道也。如此君聽民心,


  代天行事,定將四海太平,百姓皆安其樂也。當今天子,是真正的聖君啊!」

  就像叔孫通說的,吳廣的作為是有古老傳承的。

  早在上古時期,堯舜等統治者就設置了供百姓進言上書,表達自己訴求的途徑。商湯、周武王等人還設立了專門勸諫和監督自己過失的官吏,到戰國時更是出現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之事。

  齊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百姓們上書進言齊國的弊端。

  齊王虛心納諫,因此齊國大治,成為戰國時期的一霸。

  只是這種由百姓向統治者直接勸諫的制度,隨著秦國的統一,一切都變了。

  自商變法時,就嚴禁秦民評價朝廷之政,那些初言變法不方便後來又說方便的人,商鞅直接給了他們一個「亂化之民」的評價,將他們盡數流放邊疆,將這事作為威鑷,從此後秦國之民不敢再議論法令和國政。

  等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更加變本加厲的控制百姓議政。

  誹謗罪、妖言罪、以古非今罪、妄言罪、非所宜言罪、投書罪-—」

  秦律之中對於言論的罪刑非常之多,而且懲罰極重,甚至可以滅人全族。

  在商及歷代秦王的眼中,百姓只是工具人罷了。

  他們只需要種地打仗,乖乖聽命上位者的指揮就夠了,讓你們幹什麼你們就幹什麼,不能有任何不滿的想法,只要敢說一句朝廷和皇帝的不好,就是大罪。

  吳廣現在就是要去除掉秦制中一些不好的部分,像齊威王及歷代賢王一樣,

  開設中下層向君王進言的通道。

  他是皇帝。

  但他要做一個能傾聽百姓心聲,與百姓站在一起的皇帝,而非高高在上視天下人如草芥牛馬的獨夫。

  唐皇的作為,與昔日秦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特別是對關中的秦民來說,皇帝願意聽他們進言,願意讓他們上書說話,這是他們在秦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唐皇願意聽吾等進言,與他相比,昔日的秦始皇父子真是獨夫啊!」

  「然也,我聽人說秦二世不僅不聽人勸,甚至還會把勸他的人關起來。這種作為真是古之桀紂,而當今皇帝能聽他人勸諫,比湯、武還要賢德。怪不得唐能代秦,這是理所應當的啊!」

  關中之民對唐皇的尊崇與愛戴進一步加深,加上唐軍大破匈奴,獻俘於咸陽之事,讓他們生出作為唐民的自豪感,皆言皇帝乃威武聖德之君。

  同時進言柱的設立,還讓關中的官吏不敢隨意枉法欺壓百姓。百姓如果受到的冤屈太重,他們是可以直接向中央告狀的,哪怕這種事不一定能做成,但終歸是一個威鑷,讓各地官吏不敢做的太過分。

  不過像前徹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陛下設進言官署,使百姓能上達天聽,此自是好事。但會不會因此降低各地官府的威信,使民不畏官,各地政令難行?」

  徹看到了這件事的一些副作用。

  吳廣思索後,搖頭道:「卿所言有理,這裡面的平衡確實需要把握,等後面根據情況慢慢改進。不過此事之利遠大於弊,讓百姓進言,如同禹治水,堵不如疏啊。」

  吳廣看得清楚,讓百姓參與議政可以直接上書中央,可能會讓官吏受到制約,對一些政令的推廣造成阻力,但總體上是好的。

  畢竟百姓將不滿在心中,著著就有可能鬧出大事。

  暴秦之亡,就在眼前。

  給百姓們一個上書進言的機會,不僅可以讓上位者看到中下層的心聲,改進有弊端的政令,同時也給了百姓們一個發泄的渠道,讓他們將不滿說出來,而不是憋在心裡,這樣做其實是可以促進社會穩定,有利於統治的。

  這就像治水之道,堵不如疏。

  進言柱的事情基本定下來,就在吳廣考慮是否要迴轉洛陽的時候。

  塞外之戰的收尾情況也送到了咸陽。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