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還特別強調,德行與學問並重。」
成敬告辭,胡濙凝眉嘀咕:「這算什麼意思?江南有什麼問題?」正好見于謙回到內閣,抓著他躲在一側嘀咕。
于謙聽後,微微一笑,解釋道:「胡大人,殿下之意在於,選拔人才不能僅憑一時的才華展示,更要看其德行是否符合朝廷的期望。江南雖才子輩出,但若德行有虧,亦難當大任。殿下希望禮部能夠深入考察,確保選拔出的人才不僅學問淵博,而且品行端正,能夠為大明所用,為百姓造福。」
胡濙聽後,半知半解。于謙見他不開竅,低聲提示道:「老夫且問你,鄉試遞上來各人你可知道有何共性?」
胡濙想了想斷然道:「家世顯赫,最低也是個商賈之家。」
這有什麼問題嗎?貧困百姓哪來的銀子錢幣買書房四寶,更別說請得起塾師了。
于謙嘆氣道:「若只看重家世背景,而不顧及個人的德行和實際才能,那麼那些真正有才華但出身貧寒的學子就會被埋沒機會出頭。長此以往,朝廷選拔的將不是最優秀的人才,而是最富有的人才。這不僅對大明不利,對那些勤學苦讀的寒門子弟更是不公。殿下所慮,正是科舉之弊。」
胡濙脫口而出道:「可他們都是堂堂正正經過鄉試考上來的啊?難不成本官還要一個個過問貧困之家不成?!」
于謙只丟下一句:「你若是不明白,且去問問殿下吧。」
胡濙無法,只能硬著頭皮在隔日的早朝攔下朱祁鈺,躬身行禮後,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殿下,臣有一事不明,鄉試名單已出,再考慮落榜之人的德行與學問,是否還有補救之法?」
朱祁鈺示意他不必拘禮:「胡大人,科舉制度本意在於選拔賢才,德行與學問缺一不可。鄉試雖已結束,但若真有才德兼備而因家境貧寒未能上榜者,朝廷自會設立特別的途徑,如恩科、特招等,以確保不遺漏任何一位有才之士。你身為考官,理應明白此中深意,不可因一時之見而誤了大明大事。」
朱祁鈺的話中有話,可胡濙聽得卻是出了一身的冷汗。
恩科考試是為那些錯過正常科舉考試機會的士子們提供的補考機會,而特招則是針對那些在特定領域表現出色的才俊,如文學、武藝、醫術等,給予他們直接進入仕途的機會。
這也是朱祁鈺直接引用了現代那套招學之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牽馬還得有個馬才。
朝廷選拔人才的途徑不應局限於傳統的科舉考試,而應更加開放和多元。
胡濙恍然大悟後愣在原地,連朱祁鈺什麼時候離開也不知道,于謙拍了拍他的肩膀:「是不是第一次聽此法?怎麼樣?」
胡濙回過神來,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咬牙暗道:「真會折磨人!」
恩科和特招的消息從京城如春風一路吹遍了大明的疆土,各戶各家紛紛議論著朝廷的這一新舉措。
士子們或喜或憂,有的因錯過了鄉試而看到了新的希望,有的則擔心這會使得科舉之路更加擁擠。
但對於寒門子弟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朱祁鈺特許走恩科和特招的人免除科舉考試的費用,以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此舉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
入夏後便開始了會試,各省的考生上京趕考,京城各酒樓一下子變得熱鬧非凡。酒樓老闆們也趁機推出了各種優惠活動,吸引考生們前來消費。
六部各官暗地裡與學子們聯絡,以切磋之名行拉攏之實。
他們不僅在學術上給予指導,更在政治上給予暗示,使得學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朝中各派系的潛在支持者。
此風氣自古便是官場中常見的手段,朱祁鈺有心阻攔,被于謙攔下。
「殿下,若是逼得太緊會
「殿下,若過於嚴苛,恐會激起士子們的不滿,甚至可能使他們心生牴觸。這些青年才俊本是國家的希望,若因此而心懷怨恨,更何況是那些老傢伙。殿下不也收到了諸多學子的帖子嗎?」
朱祁鈺摸了摸鼻子:「可本王都一一拒了,會試前怎麼能暗中聯絡呢。」
不過也沒反對于謙的勸說,開科舉就是為了大開門路,扶持寒門,他也存了幾分私心,希望藉此機會結派,襄王反而也開始行動了,這段時日出門參加各詩會。
朱祁鈺不再糾結後便吩咐成敬收下遞上來的帖子,挑著幾個寒門學士邀上門品茶切磋。
最初出身富貴高官的學士到了京城後第一個遞上的帖子便是郕王府,奈何石沉大海,寒門學子更是失落,零散有人咬牙抱著一絲希望遞上帖子,沒想到卻是收到了回信!
這回信中,朱祁鈺以謙和的語氣表達了對學子們才華的讚賞,並邀請他們參加王府舉辦的詩會,以文會友,增進了解。
此舉不僅讓學子們感到受寵若驚,也使得寒門學士看到了一線希望,
他們開始相信,即便出身不顯,只要才華出眾,同樣有機會得到王室的青睞。朱祁鈺的這一舉動,無疑在學子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也為他贏得了更多人心。
襄王聽聞後輕蔑一笑:「孔雀開屏之態!不過是炫耀羽毛罷了!」
幾位寒子一進郕王府就被迎入了雅致的書房,朱祁鈺親自接待,態度和藹可親,絲毫沒有架子。他們被安排在精緻的桌案前坐下,桌上擺滿了文房四寶,以及一壺上好的龍井茶。
朱祁鈺與他們談笑風生,討論詩詞歌賦,氣氛融洽。
學子們原本緊張的心情逐漸放鬆,開始暢所欲言,朱祁鈺不時點頭讚許,心裡卻是嘆氣幾人句句圍繞著八股和才華。
主動提及道:「為何你們都如此專注於八股文和詩詞歌賦,卻對時政民生少有觸及?難道你們不認為,作為大明的棟樑之才,了解大事,關心百姓疾苦,才是更為上道嗎?」
朱祁鈺的提問讓在場的學子們一時語塞,他們面面相覷,哪知道這位王爺竟有如此深邃的見解。
學子們心中暗自思忖,平日裡只顧埋頭苦讀,卻忽略了對時政的關注和對民生的關懷。朱祁鈺見狀,繼續引導道:「治國如同烹小鮮,非得細心觀察,方能知其味。你們若想成為大明作一番事業,便要拓寬視野,不僅要有文才,更要有治國之策。你們要多讀史書,了解前人的治國之道,更要關注當下,洞察時政之變。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仕途中,為百姓謀福祉,為大明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