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苟秦> 第3章 雍城

第3章 雍城

2024-12-26 23:46:09 作者: 羋黍離
  自潼關往西六百餘里,走出崤函古道,告別大河濤濤,沿著湯湯渭水,穿越關中沃野,時間也在艱難的旅途中悄然跨過冬季。

  趙建武十五年(349年)春,雍州,扶風郡,雍城。

  經過一段艱辛甚至是慘烈的旅途,發自鄴城的高力戍卒們,終至雍城,到這兒,距離涼州戍所,也就不遠了。

  然而,上至軍官頭領,下至普通戍卒,無一絲慶幸激動之感,相反,壓抑了幾個月的怒火,已然快到壓制不住的地步。

  從崤函道間,戍卒們就已經開始各種減員,凍死的,病死的,餓死的以及各種意外,出人意料的,反倒是餓死的人較少。

  原因很簡單,苟政默默關注的高力督梁犢站了出來。鑑於各部缺、斷糧的情況,戍卒饑饉,軍心不穩,在華陰之時,梁犢特地召集諸軍各部首領商討,協調口糧,相互援應,以濟凍餓。

  為作表率,梁犢特地從其本部存糧中,分撥出上百斛粟,格外大方。諸部首領軍官,或迫於梁犢威勢,或許感其行之「誠」,也都響應,如此,群情一致的情況下,戍卒凍餓致死的情況大大減小。

  苟氏部曲作為戍卒中的「富戶」,當然也出了一份子,從本心是不大願意,但又不敢自絕於同軍袍澤,然而,最後名頭卻讓梁犢一人賺去了。

  不只是協調口糧救濟,對染病的士卒也盡力救治,這當然只是象徵性的動作,缺醫少藥的條件下,如何救人,所有人也都只能尋求自救。

  倘若染疾,只有硬抗,抗不過就去死,就這麼簡單,而不被視為異類被拋棄,就足夠慶幸了。

  因此,對於染病的戍卒,梁犢做得更多的,還是幫其料理後事,便是沒法保證有草蓆裹屍,至少也幫其挖掘一方黃土掩埋,立一青石,作為墳塋。事做得很糙,甚至有些敷衍,但很得人心。

  同時,在西行途中,因為速度緩慢,面對監押將吏的催促驅逐,過分之時,還是梁犢站出來,據「理」力爭。據說梁督大義凜然,隱露威脅,迫使監吏服軟,也讓眾戍卒能得少許喘息之機,在西行路上多了那麼一絲蒼白的從容。

  經過上述幾番動作,梁犢在戍卒之中威望大增,再加職位上的加成,高力們漸漸心向之,頗為擁護。而苟政對此的評價,很直接的兩句話:邀買人心,意圖不明。

  進入關中平原之後,軍中流言便開始增多了,當然,除了對朝廷的怨望之外,也不是沒有好傳聞。

  比如,就有人說,涼州刺史麻秋已於金城、隴西等地準備好戍所、糧食,只要抵達涼州,有吃有住有穿,日子就好過了。

  雖然這樣的說法,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有極大的失真,但對於深陷徙邊泥潭的戍卒們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絕望之中僅存的絲絲微弱希望。

  與之相對的說法則是,金城、隴西都是對抗涼州張氏的最前沿,條件艱苦,危機四伏,何來的好日子。

  軍政長官又是麻秋,這雖是大趙的名將,聲名赫赫,但也正是在他的率領下,伐涼之戰慘敗,死者數萬,不管從哪方面來講,涼州邊陲都不是善地,戍邊更是最為艱辛危險的事情。

  也不知是有人把苟政在潼關前的一番見解傳出去了,還是軍中有所見略同的英雄,朝廷欲以他們四討涼州流言也傳開了。

  流言初起時,苟政是嚇了一大跳,大兄的擔憂還就成真了,一個禍亂人心的罪名安在苟政身上一點都不冤枉。


  雖然以苟政如今的心態並沒有那麼畏懼,但能少些麻煩總還是好的,畢竟,如今這些人的生死榮辱還操控在朝廷手中,不為自己掌控。所幸,並沒人去在意流言的來源,只是沉浸在「征涼」猜測的憂慮與恐懼之中。

  事實上,到達雍城之時,這些高力們已至沸騰的邊緣,所有忍耐在沿途的痛苦折磨之下也已到耗盡的地步。

  如此情況,是十分危險的,就是隨行監督的將吏也能感受到氣氛的變化,行事都明顯收斂了幾分,似此前的動輒打罵催促是不敢了,甚至對梁犢說話都客氣了許多,還指望著梁犢幫忙安撫眾心。

  左右距離戍所也不遠了,等到了地方,完成差事,也好回鄴城復命,至於之後會發生什麼,則不是他們考慮的了。

  肆虐的流言,紛亂的人心,猜疑的情緒,各種負面的東西籠罩於高力軍中,在這樣的環境裡,蒙在每個人心中的那層陰影也愈加深重了。

  平緩的川塬上,上萬戍卒各依部屬,營駐其間,整個場面都顯得亂糟糟的,什麼軍容秩序,都早被拋之腦後了。

  由苟勝統領的這一幢人,自然是聚在一塊兒的,紛擾的畫面中,倒也還保持著基本的秩序與凝聚力,在整備好簡陋的營地後,都默默地休息,熬著時辰,等著飯食。大夥的感受都是一致的,粗餅乾糧早就啃光了,剩下的粟麥,熬製的粥卻是越來越稀了......

  戍卒所處,北邊就是雍城,離得甚近,遠遠的也能望見縣邑的輪廓。作為嬴秦古都,雍城雖早已淪落,在歷史洪流的沖刷下,早已淪為一座小邑,但哪怕飽經兵燹戰亂的摧殘破壞,四周的風物也依舊殘留著濃郁的文明氣息。

  不過,此時的雍縣城是大門緊閉,戒備森嚴,城垣上不時出現兵刃的反光,如春寒一般冷冽,他們防著的,顯然是城外這些茫茫無際的戍卒們了。雖然他們並沒有武器,但蟻多還能咬死象,何況這麼多高力將士。

  往南幾十里,有渭河淌過,濱水而立的便是陳倉重鎮,三國時期,蜀漢北伐,曹魏名將郝昭籍此力卻諸葛,由此揚名。

  雖已入春,近幾日氣溫回升很快,但對身處其間的人來說也難談友好,只是沒那麼凍了而已,風吹在身上,骨子裡依舊難免發寒。

  與北部的丘壑區不同,這由渭河沖積出來的黃土台塬,天然植被要稀疏許多,再兼春寒料峭,萬物才剛開始有恢復的跡象,周遭仍是一片荒蕪之景,結合戍卒們的處境,則更添幾分淒涼。

  苟氏三兄弟再度坐在一起,一路走來,兄弟之間隔三差五就要聚在一塊兒商談出路,苟政明顯發現,隨著軍心動盪,憤怒不滿情緒在戍卒中的躁動,對於自己這些人的處境,苟勝也是越發焦慮了。

  原本,依大哥苟勝的打算,到了涼州,就老實戍守,他們這些人謫戍,本就有些無辜,萬一有朝一日,朝廷醒悟抑或出現什麼大喜事,就降詔赦免了呢?這樣的事情也不是沒有可能。

  再不濟,就如苟政所慮,天王毀諾,朝廷再起西征,那他們去打張氏就是了。在羯趙治下,連普通人面臨著隨時被徵發作戰的境地,何況他們這些曾經的職業軍人?

  只不過,就此前的兩國的交手情況來開,相比於南方的晉軍,涼州張氏相對有些難纏罷了,畢竟朝廷連續徵發近二十萬人,啃了兩年都沒啃下來,還崩掉了一嘴牙。這也是那番「流言」,能夠在戍卒群體中產生重大反響的原因。

  有這個認識在,若能在討伐張氏的過程中,立下些汗馬功勞,或許還能擺脫「罪人」的身份。他們苟氏能在羯趙旗下生存至今,靠的不就是賣力拼命嗎?


  這,已經是苟勝原本所做最卑微的打算了。不是苟勝對羯趙朝廷有多忠心,他也沒那麼軟弱怕死,他所顧慮的,是留在河北的妻兒以及苟氏族人。

  他們若是在雍涼鬧事,淪落於羯趙核心統治區域的親人、族人們,又如何能夠保全,這也是苟勝心中最為憂切掛念之事。

  然而,就這份老實到極點的願景,也眼瞧著快落空了。而他家三郎,也開始機心外露,憤懣悲觀的狀態,讓他很想再教訓一頓。雖然苟政在言談間閃爍其詞,但苟勝依舊能夠感受到苟政言語背後的「叛逆」。

  身處困局的時候,被人點出一條路後,眼前就往往只剩下那一條路可走,這一路的經歷、見聞,軍中流言,梁犢異動,凡此種種,都讓苟勝感到不安。相比之下,反倒是苟政,逐漸沉默了下來,不再多言多語,只是觀察見聞,埋頭趕路。

  春寒的裹挾下,三人圍攏,盤腿而坐在一輛牛車邊,面容都很憔悴,鬍子拉碴,狼狽是最恰當的形容詞。苟勝神情冷峻,滿面風霜,嘴皮仍有些皸裂,殷紅的血絲看起來甚至有些滲人。

  倚在車輪上,苟勝遙望天邊低垂的雲,低聲感慨道:「到了雍城,距略陽家鄉也不遠了,十多年了,重回故土,該倍感親切才是,怎麼儘是讓人喘不過氣的感覺......」

  苟政坐在一旁,微低著頭,拿著根枯枝在撬面前的泥土,並沒有想像中的鬆軟,折斷幾節,也只留下一點淺淺的印記。

  聽大哥的感慨,苟政接話道:「讓人喘不過氣的,不是故鄉的水土風氣,而是這徙邊戍卒間的氛圍!」

  「元直!」見苟政又開始陰言陽語了,二哥苟雄不忍他,徑斥道:「你有話且直言,如此閃爍其辭,我和兄長沒有心思去猜!」

  被苟雄訓斥,苟政也不介意,雖然他自認沒有故弄玄虛,沖他露出了一個歉然的笑容,然後看向大哥苟勝:「兄長,如今隊伍當中是個什麼情況,想來也不用小弟多做言講。一釜沸水,隨時有傾覆之危,置身其中,要麼被燙死,要麼化為其中一員......」

  聽苟政這麼說,苟勝神情間仍有所期待:「距離涼州也不遠了!」

  苟政道:「若能順利抵達、安頓,固然是最好!」

  苟三郎這話里的勉強,苟勝如何聽不出來,愁眉緊鎖,不由地咬著那凍裂的嘴唇,看著都疼,但他卻好似一無所覺。沉凝著想了許久,方才說道:「若是提前向朝廷示警,向官府舉報梁犢異動呢?」

  對此,苟政回答得更為乾脆:「那我等必死,要麼被朝廷視為叛逆一併誅除,要麼被梁犢等人所害!」

  「或者棄軍逃亡?」苟勝又問。

  苟政道:「且不說逃往何處,如何逃,便是逃走了,如何棲身?棄戍而走,同是死罪,同樣可能連累滯留河北之族人......」

  苟勝那張陽剛的面龐,已經被苟政說得只剩下愁苦之色了,這時,苟雄不禁看向苟政:「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元直,你有何辦法?」

  聞此言,苟政指了指腦袋,無奈道:「兄長,清談闊論,小弟勉強,真知灼見,非我所長。以我短見,還是盯緊梁督那邊的動向,然後,聽天由命!」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