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
聽到畢自嚴對皇帝自信的話,汪應蛟嘆了口氣道。
「支持你的人,並不會一直支持你,反對你的人,也不會一直反對你。」
看著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汪應蛟的眼前,不由的浮現出了萬曆八年的時候。
那時,他剛入朝廷不過六年。
那時,萬曆已經十七歲,大婚之後親政,和張居正的矛盾越來越擺到明面上。
那時,張太岳正在火燒屁股似的進行經濟改革。
那時,朝堂上的各方勢力,已經不是狗腦子都快打出來了,而是各方打出來的狗腦子混在一起,根本就分不清楚誰是醋,誰是醬了。
一條政策下去,一個人可能是今天贊成,回家睡了一覺後,明天就反對了。
當時朝堂上的狗斗強度,根本就不是萬曆中後期能比的上的。
「汪公是覺得,陛下不會支持海運?」
聽到汪應蛟的話,琢磨了一會兒後,畢自嚴出聲問道。
「對。」
聞言,汪應蛟點了點頭。
「朝鮮之役時,我經理天津,對於海運也算有所了解。」
「漕運之船,需要另造,不能使用平底河船,而是尖底海船,海船造價不菲,想要以海運代替河運,不是如今的朝廷能夠支撐的。」
「這,汪公多慮了。」
聽完汪應蛟的話,畢自嚴與袁世振對視一眼後,由袁世振出聲解釋道。
「去歲,熊廷弼在遼東上疏缺糧,陛下專設遼東轉運司,購買船隻,從天津、登萊兩地通過海運向遼東運糧,由此可見,缺陛下對海運,並無排斥之意。」
「遼東轉運司之事,我是聽說了的。」
聞言,汪應蛟伸出一隻手止住袁世振的話,說道。
「據說是將山東、天津鹽稅的一部份用來造船了?」
「是,但又不是。」
聽到汪應蛟的話,袁世振思索了一下後到。
「前番,我對鹽政進行了一番改動,如今不再發放鹽引,而是由各地鹽商直接向各個鹽場出錢買鹽。」
「以長蘆鹽場為例,是由宮內出錢對山東、天津諸地的鹽場進行了整合,採用曬鹽法,直接售賣給各地選出的商人。」
「那鹽稅呢?」
聽到袁世振的話,汪應蛟皺了皺眉頭問道。
「我大明的鹽稅,是以鹽引為憑,若無鹽引,不就是鹽稅不收了嗎?」
「鹽場將鹽賣給商人的時候,就已經收了。」
聽到汪應蛟的話,袁世振忍不住齜了齜牙。
「如今的宮廠法,宮裡出錢,太監牽頭,民間招募掌柜進行管理,再由戶部監督,採用我在兩淮的保丁法,對鹽場進行整合,使用招工法進行生產。」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現在天津幾乎已經沒有小鹽戶了。」
「為何?」
聞言,汪應蛟皺了皺眉頭,有些搞不懂。
「成本低廉。」
看著汪應蛟,董應舉掐著手指頭算了起來。
「上月新建的長蘆十九號鹽場,在之大沽口之南,占地七千畝,旺季每畝鹽田每月可產鹽百斤,按照一斤兩文的價出場,每月可得四千五百餘兩。」
「而每月鹽場給鹽丁的工錢則是每月三枚銀幣,算上維護費用,每月支出大概是一千五百枚銀幣,盈利三千枚銀幣。」
「而這樣的鹽場,宮裡打算在渤海灣上建五十餘個。」
「每個鹽場投入多少兩銀子?」
聽著袁世振的話,汪應蛟也在掐著手指,好一會兒後,他突然問道。
「恐怕沒個兩三年是無法回本吧。」
「這個不好計算,因為除了他們自己招募的士卒外,還有英國公世子張之極在天津那邊,帶著原來三衛的士卒去修築鹽田。」
臉上的表情詭異,袁世振出聲道。
意思很明白,鹽場建設上,宮裡差不多是白嫖了朝廷衛所軍的勞動力。
「你知道的,宮裡的帳本若陛下不公示,我們是無法知道的。」
「鹽場的盈利,是如此之多啊。」
聽完了袁世振對鹽場的介紹,汪應蛟算是有了個初步了解,而後就見到他問到。
「如今,這鹽場是宮裡出錢修築,那這鹽場盈利,是如何分配的?」
「本來呢,應該是利潤進行三七分成,宮裡分七,朝廷分得三成以為鹽稅。」
聽到說得利分配,袁世振當即道。
「但陛下深知如今國勢艱難,財用匱乏,就將這個分成改為了三三兩兩的分成法。」
「兩成給朝廷,兩成給宮裡,三成給天津知府袁可立,讓他建造船隻,以籌備遼東轉運司和天津水師,而最後的三成,則是給鹽場擴大規模。」
「不過。」
袁世振的話剛說完,就聽到畢自嚴又補充道。
「現在天津水師船隻缺少,陛下就將本該分給宮裡的那兩成也給了袁可立,宮裡現在沒有從鹽場裡拿走一兩銀子。」
「若神廟有陛下之志,大明何以至此啊。」
聽到了皇帝在賺錢盈利上的分配,汪應蛟有些感慨的道。
和萬曆那個老財迷相比,朱由校這種懂花錢的皇帝,顯的太明君了。
「聽你們這麼說,如今陛下會支持海運,而造船之費,則可通過鹽場獲得,現在就缺一個主事之人了?」
「那倒不是。」
聞言,畢自嚴搖了搖頭。
「陛下對天津水師規模的期望有些高,估計還要很久才能有銀子造給漕運的海船。」
「那你們是想?」
聽到這話,汪應蛟當即有些摸不準的看向二人。
「下官想要請汪公出面,總理漕運改制。」
聞言,畢自嚴出聲解釋道。
「如今,朝廷要對漕軍進行裁撤,此事已經定下,由前番調理漕運,彈劾李三才公器私用的趙於奎去做。」
「你打算拿下李三才?」
聽到畢自嚴的話,汪應蛟眼神閃動,出聲問道。
「不錯,趙於奎彈劾李三才的奏本我看過,應該不是空穴來風之言。」
點了點頭,畢自嚴肯定的道。
「漕運衙門如今已經是病入膏肓,李三才就是病因,拿下他,大明的漕運才能有救。」
「然李三才在漕運衙門十幾年,根基深厚,需要有一個德高望重之人前去坐鎮,此事非汪公不可。」
「好。」
看著畢自嚴堅毅的眼神,汪應蛟半響之後點了點頭,算是應下了這個差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