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61個國家王牌部隊內幕> 十四、「綠色貝雷帽」——陸軍特種作戰部隊

十四、「綠色貝雷帽」——陸軍特種作戰部隊

2024-08-07 19:13:58 作者: 李慶山、楊毅
  提起「綠色貝雷帽」,人們不由得想起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韓戰和越南戰爭、從武裝入侵格瑞那達和巴拿馬到海灣戰爭,到處都留下了「綠色貝雷帽」的身影。他們在戰場上神出鬼沒,機智英勇,令人難以對付。經過戰火錘鍊的「綠色貝雷帽」已成為世界上一支著名的王牌部隊,是美國軍事力量中一把鋒銳的「尖刀」。

  「綠色貝雷帽」的來歷

  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誕生的,其前身是於1942年7月9日在美國蒙大拿州哈里遜堡成立的第1特種勤務部隊。這是一支由美軍和加拿大軍組成的混合部隊,司令官是羅伯特·福萊德里克陸軍少將。這支部隊成立後不久,便空運到了歐洲戰場,投入了襲擊納粹德國占領下的挪威一個水利發電廠的戰鬥。在義大利,他們為了奪取具有戰略意義的馬焦山萊德法薩高地,與德軍進行了36天的浴血奮戰,最後占領了這個高地,為美陸軍第5軍由那波利北上打開了通道。從此,他們名揚沙場,威震敵膽,被德軍稱為「魔鬼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為了進行非正規作戰,又成立了戰略業務局(縮寫為OSS,即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前身),局長是威拉姆,多諾邦陸軍上校。經過精心挑選和嚴格訓練後的士兵,分別由兩名軍官、一名通信兵組成行動小組,在法國、印度北部、緬甸等戰場上深入敵後,展開了靈活機動的游擊戰,打得德、意、日軸心國侵略軍驚慌失措,傷亡慘重。

  美國第一支特種突擊大隊是於1942年6月19日在愛爾蘭的加里庫法科斯成立的,建制為營級單位,隊長為威廉姆,達比少校。他們轉戰北非戰場和突尼西亞、義大利等地。當盟軍在歐洲向納粹德國發起總攻時,他們作為先頭部隊,與英國「哥德曼」突擊隊協同作戰,搶占灘頭陣地,為掩護大部隊強行登陸,立下了顯赫戰功。

  由於突擊隊在戰爭中的作用顯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又相繼成立了5個突擊大隊。其中一支突擊大隊參加了著名的「襲擊洛斯巴尼奧斯俘虜營」的戰鬥,這次戰鬥是特種作戰部隊的一次著名的戰例。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的蹤跡遍及阿留申群島、北非、義大利及法國南部等地。

  大戰結束後,美國特種作戰部隊曾被全部解散。韓戰爆發後,又得到了恢復。韓戰期間,在喬治亞州本寧堡組建了8個突擊中隊,這些突擊中隊經過訓練後,被派往朝鮮戰場,專門用於執行特殊任務。其中配屬於第187團的第2、4突擊中隊,曾空投到漢城近郊的汶山里參加戰鬥。

  在杜魯門總統任職期間,當時的心理戰中心所屬的一支特種作戰部隊,由堪薩斯州賴利堡調到北卡羅來納州布雷格堡。1952年6月20日,以這支部隊為基礎,在布雷格堡組建了第10特種作戰大隊,隊長為阿托,邦克陸軍上校。這就是「綠色貝雷帽」部隊的前身。

  隨著第10特種作戰大隊在北卡羅來納州布雷格堡的誕生,建立特種作戰部隊的思想在美國又一次活躍起來。於是,在1953年9月,以派往原西德的第10特種作戰大隊留守人員為基礎,在布雷格堡組建了第77特種作戰大隊。1954年,選擇了帶有「箭與劍」交叉浮雕徽章的「綠色貝雷帽」作為他們的識別特徵。1956年6月,特種作戰部隊首次戴上了「綠色貝雷帽」。

  第77特種作戰大隊經過逐步擴大,最後完全承擔了原第10特種作戰大隊在美國本土的任務。1957年6月,又以第77特種作戰大隊的一部分為主體,成立了第1特種作戰大隊,部署在日本沖繩島。1960年春,第77特種作戰大隊結束了7年的生涯,被改編為第7特種作戰大隊。然而,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上將為代表的有關軍界人士,反對這種小規模的精銳部隊,「綠色貝雷帽」又一次面臨著被「扼殺」的命運。但是,1961年1月,美國新上任的甘迺迪總統,熱情支持增強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的特種作戰部隊,並批准了陸軍參謀長馬克斯維爾,泰勒上將關於建立特種作戰部隊的主張。這樣,在甘迺迪總統的大力支持下,「綠色貝雷帽」部隊才得以生存下來。

  60年代初期,越來越多的盟國不斷要求得到美軍第7特種作戰大隊的幫助和支援,這些要求當時遠遠超出了它的實際能力。於是,甘迺迪總統決定以第7特種作戰大隊為中心,進一步擴充特種作戰部隊。在1961年9月至1964年3月這段時間內,美國先後組建了第3、5、6、8四支特種作戰大隊。第3大隊被派往非洲;第6大隊被派往中東;第8大隊駐防在巴拿馬古利克堡,保衛在全球具有戰略地位的巴拿馬運河,並對拉美國家的一些軍官進行反暴動訓練。在瓜地馬拉、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第8大隊還參加了反游擊戰爭。

  1964年10月,第5大隊被派往越南,去指揮在越南戰場上的所有特種部隊的行動。事實上,早在1957年,第1特種作戰大隊就已開始訓練南越軍隊,1959年下半年,第7特種作戰大隊的幾個分隊也相繼來到南越,並服役達6個月之久。1961年12月,美第5特種作戰大隊在南越中部高原多樂省制定了一套組織南越民眾自衛隊,以對付越南軍隊的試行方案。到1964年,僅沿柬埔寨和寮國邊界的越南民眾自衛隊就已超過了1.1萬人。1966年,第5特種作戰大隊又從951人增加到了2627人。此外,它還指揮著大量的越南民眾自衛隊。1964年,這個大隊又分批潛入北越地區,策劃組織了搜集情報的「希臘字母行動」。


  不幸的是,「綠色貝雷帽」從越南戰場撤回後,受到了人們的冷遇。但他們在偷襲作戰和平暴方面的價值則是眾人皆知的。

  里根政府上台後,這支善長於反游擊+反顛覆、反恐怖的特種作戰部隊再度受到重視,並被認為是美國進行低強度戰爭的一個重要工具。因而,美軍在入侵格瑞那達、巴拿馬,以及海灣戰爭中,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柯林頓政府對特種作戰部隊也尤為關注。美國負責特種作戰和低強度衝突的國防部副部長詹姆斯·洛切說:「我認為,柯林頓政府是低強度衝突和特種作戰部隊的熱心支持者。」

  別具特色的編制

  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的最高指揮機構是第1特種作戰司令部,該司令部又受參謀長聯席會議下設的特種作戰司令部的領導。陸軍特種作戰部隊的組成主要包括「綠色貝雷帽」部隊、別動部隊、「德爾塔」部隊、心理戰部隊和民事部隊。此外,還有1個特種作戰航空大隊和1個軍事情報營。

  「綠色貝雷帽」部隊是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的主力,其主要任務是在各種條件下進行特種作戰或機動作戰,以配合正規作戰。基本編成為特種作戰大隊,現有4個作戰大隊,即第1、5、7、10特種作戰大隊。每個大隊約有1000 - 1500人,下轄3個特戰營,另外還有直屬隊部的航空、通信、支援分隊。每個特戰營下轄3個特戰連和1個支援連,每個特戰連分編為6個作戰組,每組12人。其中第1特種作戰大隊駐紮在華盛頓州劉易斯堡,第5、7特種作戰大隊駐紮在北卡羅來納州布雷格堡,第10特種作戰大隊駐紮在麻薩諸塞州德文斯堡。此外,第1特種作戰大隊第1特戰營駐紮在日本沖繩島,第7特種作戰大隊第3特戰營駐紮在巴拿馬運河區,第10特種作戰大隊第1特戰營駐紮在德國的巴特特爾茨。在韓國和德國的柏林,也駐紮有特種作戰部隊的分隊。

  別動部隊是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深人敵後作戰的一支力量,擔負的主要任務是在敵國領土上作戰。他們頭戴黑色貝雷帽,以示區別。現編有1個別動團,即第75別動團,共有編員約2300人,下轄團部、直屬連和3個別動營,每個別動營的編員為575人。其中第1別動營駐紮在喬治亞州亨特陸軍機場,第2別動營駐紮在華盛頓州劉易斯堡,第3別動營駐紮在喬治亞州本寧堡。3個別動營輪流擔任別動部隊的戰備值班分隊,能在18小時內快速出動。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的首批突擊部隊就是由別動隊組成的。

  「德爾塔」部隊是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中的一支極其秘密的部隊,又稱作大西洋三角洲部隊,主要從事國內外反恐怖活動。現駐紮在北卡羅來納州布雷格堡,其編制和裝備均嚴格保密,據估計約有幾百人。他們經常參加反劫機或營救人質的活動,曾擔任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保衛工作和1985年11月里根總統就職典禮的警衛任務。他們還接受支援常規部隊的訓練。

  心理戰部隊是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中的一支特殊部隊,主要任務是利用電視、廣播、報紙、海報、傳單和喊話等手段對友好國、中立國和敵對國進行心理宣傳戰,以影響他們的輿論、態度、感情和舉止等。此外,他們還接受審俘的訓練。現編有1個大隊,駐紮在北卡羅來納州布雷格堡,下轄3個營。在美國1983年入侵格瑞那達和1989年入侵巴拿馬的戰爭中,心理戰大隊曾發起了大規模的心理戰活動,有利地配合了其它部隊的作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巴拿馬,心理戰活動在迫使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諾列加繳械投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事部隊也是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中的一支特殊部隊,其任務是戰時減少當地居民對美國軍事行動的干擾,平時則協助外國軍政當局處理有關民政事宜,並對美國軍事訓練部隊提供後勤支援。現編有1個營,即第96民事營,駐紮在北卡羅來納州布雷格堡。他們曾參加了入侵格瑞那達的戰爭。

  特種作戰航空大隊是屬於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的一支支援部隊,也是美國陸軍中唯一的特種作戰航空大隊,主要擔負向「德爾塔」部隊和其他陸軍特種部隊提供直升機運輸支援和直升機攻擊支援。該大隊隸屬於美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編為第106特遣分隊,現駐紮在肯塔基州貝爾堡,建制為營級。

  軍事情報營亦稱電子戰情報營,主要任務是偵察、情報搜集與整理,為特種部隊作戰提供第一手的敵情報告和當地人文地理資料等。主要編制單位有營部與營部連、情報搜集與整理連以及勤務支援連。

  小而全的武器裝備

  為適應特種作戰的特殊需要,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的裝備是很精良的,其特點是靈活、輕巧。按照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開發與採購中心主任道格拉斯·J·理察森陸軍上校的話說:「我們提供給特種作戰部隊的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好的裝備。我的感覺是,我們的小伙子們應當裝備得比其他任何人都好。」


  美陸軍特種作戰部隊裝備的常規步兵武器主要有:5.56毫米M16A2突擊步槍,5.56毫米M4卡賓槍,7.62毫米M24狙擊步槍,40毫米M203槍掛榴彈發射器,「尾刺」單兵可攜式防空飛彈,9毫米M9手槍和M9多用途刺刀等。此外,特種作戰航空大隊的直升機駕駛員配備的是德國製造的10毫米MP5K單兵自衛武器。目前正在研究開發的新型武器系統有特種作戰進攻手槍、M3卡爾·古斯塔夫反坦克武器系統、微型飛彈、帶彈道計算機的單兵武器光學瞄準鏡以及各種新式彈藥等。

  特種武器裝備有:電擊武器,電鏢槍,各種燃燒、催淚、暈眩槍榴彈,V-40手雷,M-256型偵毒器,以及各式避彈衣、氣冷背心空調器等。

  通信器材包括有:AN/PRC-104短波電台,AN/PRC-132特種無線電台,通信距離可達2000英里的輕型通信設備,以及最先進的衛星通信設備等。現處於研究開發之中的通信器材有先進的手錶電台、特種作戰無線電系統(包括人背的電台和分隊內部使用的手持對講機)、超遠距通信系統等。

  心理戰器材有可空運的5萬瓦無線電發射機和各種擴音器等。

  偵察器材有先進的電子偵察器材、夜視器材等。

  每個特種作戰大隊擁有4架UH - 1H「休伊」運輸直升機。此外,還裝備有輕型坦克、沙漠巡邏車等。預計到1995年,UH-IH「休伊」運輸直升機將被新研製的1HX輕型直升機所取代。

  幾種典型武器性能介紹:

  5.56毫米M4卡賓槍該槍是5.56毫米M16A2突擊步槍的縮小型,作為單兵戰鬥武器,以其輕便靈活、開火迅速、火力較猛的特點,用於特種作戰部隊在各種特殊條件下的空降作戰、乘車作戰、徒步作戰等。發射5.56毫米SS109槍彈,有效射程300米,初速906米/秒,理論射速700 - 1000發/分,可半自動發射,也可全自動發射,彈匣容彈量20/30發,全槍長760毫米(槍托折迭)—840毫米(槍托打開),全槍重2.54公斤。此外,該槍還可配40毫米M203槍掛式榴彈發射器和M9刺刀。

  7.62毫米M24狙擊步槍這是美國陸軍第一種完整的狙擊武器系統,用以取代所有美軍現裝備的各種狙擊步槍。主要用於對遠距離上的重要人員或目標進行精確射擊。發射7.62毫米M118比賽槍彈,有效射程800米,初速792米/秒,彈匣容彈量6發,全槍長1092毫米(可調槍托底板不伸出)- 1161毫米(可調底板完全伸出),全槍重6.4公斤,配有超級M3利波爾德遠望式瞄準鏡。這種武器,1988年11月正式開始裝備陸軍各步兵營以及特種作戰部隊。1992年下半年又進行了改進,增裝了一個新式的消焰器、一個消聲器、一個瞄準鏡座,還可能加裝了一個伴隨定位鏡。

  「尾刺」單兵可攜式防空飛彈。這種飛彈主要用於打擊低空和超低空飛行的各種飛機。射程300 - 5000米,射高10 - 3000米,飛彈最大飛行速度2.2馬赫,單發毀傷概率75%,戰鬥全重15.65公斤,彈藥基本攜帶量6發,發射組兩人一組。

  M-256型偵毒器是一種化學偵察器材,外形尺寸為17 X 7.6 X 12.7厘米,重量為0.54公斤。主要用於在野戰條件下,對神經性毒劑、血液性毒劑、糜爛性毒劑等化學毒劑實施偵察、監測。這種偵毒器靈敏度極高,當毒劑含量達到每升0.02微克時,就能發出長達18秒的鳴耳報警。

  AN/PRC-132特種無線電台是美國特種作戰部隊使用的一種電台,主要用作背負使用單工、半雙工電台。頻率範圍大,波道數多,工作方式多,輸出功率可選餘地大,體積不大,重量輕,便於攜帶。

  在美國特種部隊中,也有比較陳舊的設備,如UH-1H「休伊」運輸直升機,這是一種1956年列裝的直升機,只能用於班、組規模的空中運輸。

  熱帶叢林中的變色龍

  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是最早介入越南戰爭的一支美軍部隊。越南內戰爆發後,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首當其衝,率先投入了越南戰場,並經歷了越南戰爭的兩個階段。越戰的第一個階段是美特種作戰部隊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活動異常頻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里,特種作戰部隊的主要任務是支援親美國的南越政府鎮壓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游擊隊。他們除了直接與游擊隊展開游擊戰外,還對南越正規軍實施特種作戰訓練,協助組建南越特種作戰部隊,並對當地居民進行反游擊戰教育,成立民眾自衛隊。在越戰第二個階段,由於北部灣事件,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越南大規模登陸,越南戰爭的性質隨即發生了變化,戰爭形式由游擊戰發展到了正規戰,美常規兵力成為遂行越南戰爭的主角,戰場也由南越擴大到了北越。因而,特種作戰部隊的地位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成為主要承擔正規戰中的特種作戰任務,或者擔當大部隊的先頭部隊,或者擔任秘密活動的角色。


  在越南戰爭第一階段中,美國特種作戰部隊在越南中部高原的高山族地區,建立特種作戰訓練營地,培訓當地人,並組建了民眾自衛隊,以對付北越軍隊的襲擾。

  在越南戰爭中,美國特種作戰部隊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採用多種多樣的作戰方式,既有與北越軍隊和南越解放陣線的游擊隊進行游擊戰,又有偷襲偵察、綁架北越要人、安撫當地居民、拷問俘虜、秘密使用化學毒劑、用罪惡的騙術對南越軍隊實施督戰等。值得一提的是自1964年以來美國特種作戰部隊在越南戰爭中實施了一系列「希臘字母」行動計劃。這些行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通過武裝偵察和設伏捕俘,獲取北越軍隊的軍事情報。「希臘字母」行動計劃包括「△」、「∑、「n」、「r」。在「綠色貝雷帽」實施這些行動計劃時,也得到了南越民眾自衛隊「邁克」部隊的積極配合。

  最著名的「厶」行動計劃是於1964年開始實施的。「△」部隊作為一支獨立的作戰部隊,專門從事於冒著風險沿著越南北南邊境線進行情報搜集、獵殺北越軍隊巡邏兵和襲擊哨所等活動。需要說明的是,特種作戰部隊的「厶」部隊不能與戰後越南軍隊的「厶」部隊混為一談。它是由12個(後來擴編為16個)技術嫻熟的偵察小組組成,是一支組織嚴密、短小精幹的部隊。每個小組有2名「綠色貝雷帽」士兵和4名民眾自衛隊民兵。此外,還有6個(後來擴編為12個)由4名民眾自衛隊民兵組成的名為「陸游者」行動小組,其任務是作為游擊小隊在北越軍隊滲透路線上來回遊動,為南越軍隊第91空降別動營捕殺北越軍隊滲透小分隊提供情報,充當嚮導。為了使「A」部隊自身具有空運能力,美軍第28 1直升機突擊連也配屬給他們。這項軍事行動是頗為耗時費神、艱苦危險、枯燥乏味的,但對於搜集北越軍事情報來說是必要的。由於「△」行動計劃收效顯著,於是美國特種作戰部隊在1966年和1967年又相繼組織了「∑」、「r」、「Q」行動計劃。

  在美軍特種作戰部隊與南越特種作戰部隊聯合實施「△」行動計劃的同時,「綠色貝雷帽」還單獨實施了其他一些「希臘字母」行動計劃,但每項行動計劃都有土著人參與。「綠色貝雷帽」本身的偵察小組也有土著人參加,因為他們更適合於去執行暗殺、破壞、心理戰、綁架等諸如此類的任務。這些偵察小組是置於美軍特種作戰部隊研究與觀察大隊的指揮之下。研究與觀察大隊在鼎盛時期指揮著2000名美軍士兵和8000名土著人。到1967年,研究與觀察大隊對這些偵察小組的指揮權移交給了特種作戰部隊所屬的3個指揮與控制分隊。指揮與控制分隊基本的作戰單位是由3名「綠色貝雷帽」士兵和9名土著民兵組成的「尖刀」偵察小組。「尖刀」偵察小組輪流得到由5名特種作戰部隊士兵、309名土著民兵組成的「斧頭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搜索—偵察—殲滅」連的支援,其中「搜索—偵察—殲滅」連充當了「尖刀」偵察小組搜集情報的得力助手。

  由於偵察小組主要任務是搜集情報,所以他們通常躲避敵人,避免交火,但他們依然是一個移動的「軍火庫」。他們裝備的輕武器有9毫米勃郎寧手槍或帶有消聲器的。22英寸魯格自動手槍、M16突擊步槍的變形槍——卡賓槍、瑞典9毫米K式衝鋒鎗以及M79式40毫米榴彈發射器等。黃昏,全副武裝的偵察小組被用直升機投放在預定的潛伏地域。潛伏期間,為了不暴露目標,所有的命令都是通過手形和手臂的動作來下達的。每個隊員都要熟悉這些信號,並學會辨認敵人留下的各種信息。如果一條小路有經常走動的痕跡,他們就會埋伏起來,等候捕捉目標。為了避免直接交火,他們把「克萊莫」殺傷地雷和M14塑料殺傷地雷埋成三角形或把破片手榴彈的拉線連成拌腳索,用這種方式為他們通風報信。

  每當完成一次偵察任務後,偵察小組就會趕到指定的直升機著陸點集合,乘上接應他們的直升機揚長而去。如果遭到火力襲擊或追擊的話,偵察小組成員也能靠一個尼龍帶子脫身。這種帶子和降落傘背帶一樣,佩戴者可將它連在直升機懸下的繩索上,靠直升機迅速提起來,便可逃之天天。

  加勒比海的魔影

  在美國入侵巴拿馬的軍事行動中,「綠色貝雷帽」特種作戰部隊繼越南戰爭之後,又一次被投入使用,並在「巴拿馬風雲」中大出風頭。他們採用極為有效的「攻心戰」手段,向巴拿馬國防軍司令諾列加發起了沒有槍林彈雨的進攻,迫使諾列加無可奈何地投降。

  1989年12月20日,西方人正準備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聖誕節。這時,位於中美洲狹長地區的巴拿馬上空卻風雲突變。凌晨零點30分,巴拿馬城夜深人靜,突然天空傳來了引擎的轟鳴聲,幾架美軍最新式F-117A先進的隱形戰鬥轟炸機掠過巴拿馬首都上空,直奔駐紮在巴拿馬首都南郊的里奧哈托鎮外的巴拿馬國防軍兵營飛去,轉眼之間傳來了幾聲巨大的爆炸聲。F-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投彈轟炸巴軍兵營,揭開了代號為「正義事業行動」的美軍入侵巴拿馬的帷幕。


  巨大的爆炸聲驚醒了處於甜蜜夢鄉的巴軍第6、7兩個步兵連。正當他們暈頭轉向搞不清方向之時,「綠色貝雷帽」特種作戰部隊第七特種作戰大隊從天而降,藉助一枚枚照明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巴軍兵營。

  他們頭戴綠色貝雷帽,身穿迷彩服,手提M16A2突擊步槍及各種新式特種武器,以扇形隊形向巴軍第6、7步兵連包抄過去。巴軍士兵倉促應戰,並以頑強的毅力予以抵抗,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

  善長於夜戰、偷襲等特種作戰的「綠色貝雷帽」部隊,加上頭戴夜視鏡,如魚得水,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有效地使用自己的武器,與巴軍展開激戰。而巴軍士兵既無夜戰經驗,又無夜視器材,加上匆忙上陣,最終以「器」不如人而敗下陣來,巴軍士兵四處逃避,有250人被生擒。這是擔任美軍「紅色特遣隊」西路作戰任務的「綠色貝雷帽」部隊在入侵巴拿馬軍事行動中的一場戰鬥。

  與此同時,擔任「紅色特遣隊」東路作戰任務的「綠色貝雷帽」部隊,在巴拿馬的托里霍斯國際機場迅速實施空降,閃電般地包圍了巴軍航空隊。

  訓練有素的「綠色貝雷帽」士兵,經過短暫的夜戰,很快降服了他們,繳獲了他們的武器,占領了該機場。然後,他們又乘勝前進,封鎖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帕科拉河大橋,以阻止巴軍駐西馬龍堡基地的「2000年營」和基他巴軍部隊入城增援,掩護美軍後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除此之外,「綠色貝雷帽」部隊以機動靈活的作戰特點,在戰鬥中穿針引線當嚮導,有力地支援了主力部隊對巴拿馬各個重點目標的進攻,使美軍的戰鬥行動頻頻得手。儘管巴軍奮力反擊,怎奈美國三軍2.5萬人的精銳部隊銳勢不可阻擋,恰如秋風掃落葉。15個小時過後,巴軍設在首都的主要軍事設施被徹底摧毀,巴軍大部分的兵營被美軍占領,諾列加政權已經癱瘓。

  然而,使美國政府大為惱火的是,這次軍事行動的最大目標巴國防軍司令諾列加還沒有捉拿到,他居然能在幾萬人的美精銳部隊的眼皮底下偷偷地溜掉。

  原來,諾列加輕車熟路隻身驅車來到了梵蒂岡駐巴大使館,要求政治避難。美軍聞訊後,立即出動了500多名士兵和10多輛坦克,包圍了梵蒂岡大使館。

  為了迫使諾列加儘快就範,美軍施展「魔法」,派來了特種作戰部隊心理戰大隊,對諾列加展開「攻心戰」。這是自越戰以來美軍首次在對外軍事行動中使用心理戰大隊。

  他們在大使館外架起了特大分貝串有許多高音喇叭的「凝結音響機」,向使館大院日夜播放刺耳的搖滾音樂,廣播抨擊諾列加的新聞。美軍稱此為發射「音樂彈」轟炸諾列加,其中有一首搖滾樂名曰「無處可逃」。就這樣,一連數日,梵蒂岡使館周圍,天上,直升機在盤旋;地上,高音喇叭在狂吼;館內,美軍高級指揮官頻頻與梵蒂岡官員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談判:館外,500多名荷槍實彈的美軍士兵把槍口瞄向使館大樓每一扇門窗。此外,還組織幾千名巴拿馬人到使館前舉行反諾列加的遊行示威。

  美軍心理戰這一招還果真奏效,躲避在使館內諾列加被這些高分貝低波振動的噪音吵得心煩意亂,心力交瘁,惶惶不可終日。最後,諾列加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被迫舉起雙手,走出梵蒂岡使館,向美軍投降。一個主權國家的大將軍,被美軍士兵押上飛機,送往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法院,接受美國人的審判。至此,美軍入侵巴拿馬的軍事行動宣告結束。

  「沙漠風暴」中的一把利劍

  1991年年初,在海灣地區爆發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徑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在這場高科技現代化的戰爭中,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不僅派出了強大的陸海空三軍精銳部隊,還派出了「綠色貝雷帽」特種作戰部隊。在這場戰爭中,「綠色貝雷帽」部隊計有:第7特種作戰大隊、第75別動團、「德爾塔」部隊、心理戰大隊第8心理戰營和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大隊,他們直接隸屬於駐海灣美軍中央總部的指揮。

  在「沙漠風暴」行動發起的前夕,根據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夫的指令,美中央情報局從「綠色貝雷帽」部隊中挑選了長相與伊拉克人相似、操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的美籍阿拉伯後裔士兵,秘密派往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對伊拉克重要目標和軍事設施實施偵察,為「沙漠風暴」行動中將要發起的大規模空襲提供準確的方位。

  他們身穿沙漠迷彩服,頭戴綠色貝雷帽,帽沿左前方和左臂上配戴著「箭與劍」的白色徽標,攜帶有輕武器、望遠鏡、雷射測距儀和能把照片或錄像直接發回駐利雅德美軍中央總部的數控靜止照相機及攝像機,乘夜幕搭乘直升機秘密潛入伊拉克境內,在伊軍的前沿陣地和後方展開了一系列周密、準確的偵察活動。他們使用遠距離的雷射測距儀對薩達姆的總統府、國防部大樓及地下掩蔽部進行測量,在沿路各線秘密埋設自動發射的飛機定向信標,並通過數字視頻圖像傳輸系統傳到美軍中央總部。

  當「沙漠風暴?行動開始後,美國F-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投下的雷射制導炸彈和從潛艇發射的「戰斧」巡航飛彈,根據編入計算機導航程序的偵察數據,準確而猛烈地摧毀了伊拉克的許多重要目標和軍事設施,使伊拉克遭受了重創。轟炸結果令人驚奇:薩達姆的總統府被炸彈擊中,而周圍的民房竟無明顯的損壞;位於巴格達市中心的伊拉克國民議會大廈被徹底炸毀,而現場報導多國部隊空襲巴格達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駐巴格達記者霍利曼下塌的距國民議會大廈僅200米的拉希德飯店竟然別無他樣;巴格達市內穆薩納世軍事基地與火車站只一街之隔,前者被夷為平地,後者卻安然無恙;底格里斯河上的大吊橋被炸成兩截,可是附近的民用建築卻巍然屹立……這些不僅僅是因為美軍採用了先進的雷射制導炸彈和雷射制導空地飛彈,更重要的是來自「綠色貝雷帽」部隊潛入伊拉克境內進行的偵察。

  然而,經過數日的空襲,伊拉克仍然具有很強的軍事力量。他們不僅襲擊了沙特海濱城鎮哈夫吉,還不時地向沙特和以色列發射「飛毛腿」飛彈,使多國部隊還造成了一些傷亡。此外,伊拉克多次揚言要使用化學武器和核武器。這一切使得人們對多國部隊向伊拉克發動空襲所達到的效果產生了懷疑。在這種情況下,施瓦茨科夫旋即改變空襲戰術,再一次秘密派遣「綠色貝雷帽」部隊深入伊拉克境內,偵察伊軍藏匿的戰鬥機、「飛毛腿」飛彈發射架及飛彈等武器裝備的地下工事,為多國部隊飛機指引轟炸目標。

  在沙漠漆黑的夜空中,偶而露出幾點微弱的星光。一支臉上塗著黑油、頭帶鋼盔的「綠色貝雷帽」小分隊,陸續登上CH-53型「海上種馬」運輸直升機,然後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沙漠濃重的夜幕之中。他們潛入伊拉克境內後,化整為零,以3人、6人或8人為一小組,神出鬼沒,加緊活動。他們使用先進的夜視儀,對伊軍的機場、油庫、「飛毛腿」飛彈發射架和伊軍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營地等目標進行觀測,並迅速傳到美軍中央總部和空軍作戰室。在「綠色貝雷帽」暗中指引下,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機終於捕捉到了真正的轟炸目標。經過38天的空襲,使伊軍3/4的指揮控制系統和100多個空軍機場、防空體系、非常規武器基地及其生產研究設施等目標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大量的作戰飛機、飛彈、坦克等被摧毀。從而為多國部隊實施「沙漠軍刀」地面行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有利時機。「沙漠軍刀」地面行動打響後,「綠色貝雷帽」部隊又投入了配合和支援主力部隊作戰之中。

  總之,「綠色貝雷帽」部隊為美國的海灣戰爭行動立下了汗馬功勞。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