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軍閥的最後結局> ◇國王賜婚,朝鮮走紅髮跡

◇國王賜婚,朝鮮走紅髮跡

2024-08-08 05:17:05 作者: 楊帆
  正所謂運氣來了擋不住,袁世凱於1881年投奔吳長慶後,一改早前屢次失去靠山、屢試不第的坎坷,竟然接連晉升,名正言順進入了仕途,而且有了一個一生仕途騰升的良好開端。

  當時吳長慶已是實授浙江提督的二品大員,督辦山東海防,兼辦全省軍務。見好兄弟的嗣子前來投奔,出於對子侄的考慮,讓他拜其幕僚張謇為師,與自己的兒子吳保初一起從之受業。但袁世凱對讀書一事毫無興趣,倒是對軍隊上的事情興趣極大,每每做起來得心應手,他自己也暗下決心,要沿著這條途徑走下去,作為自己的晉身之階。因此處處留心,做事不辭勞苦,加上他懂得謙恭自下,毫無世家子弟的架子,很快博得營中上下好感,同時因辦事幹練被吳長慶提拔為營務處幫辦。

  第一步旗開得勝,緊接著又遇上一次嶄露頭角的好機會。1882年7月23日,朝鮮發生「壬午政變」,大清帝國作為朝鮮的宗主國,為防止日本找藉口覬覦朝鮮,派吳長慶率兵六營(一營約500人)前往朝鮮平定內亂。8月20日,23歲的袁世凱隨同吳長慶出兵朝鮮。

  船隊抵達仁川後,吳長慶命令某營為先鋒部隊,立即登陸,抄小路奔襲漢城。也是該著袁世凱走運,當吳長慶做戰鬥部署時,負責登陸的該營營官以士兵暈船尚未恢復為由,請求第二天拂曉登陸。吳長慶大怒,當即將該軍官撤職查辦,命令袁世凱代理其職。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袁世凱知道這是大顯身手的好時機,當即領命,信誓旦旦地表示:「遵大帥令,兩小時內乘小船登陸,如有違誤,甘受軍法!」

  袁世凱做事果然幹練,他緊急集合全營,部署登陸事宜,旋即帶隊出發,在天亮前登陸成功,並自任先鋒,為後面大軍打開一條通道。袁世凱登陸時,光著腳在沙石灘上走了一里多路,兩腳都磨破出血。

  在平亂間,由於清兵紀律渙散,擾民之事不斷發生,令朝鮮百姓大為不滿,這對平叛暴亂極為不利,吳長慶對此十分擔憂。袁世凱看在眼裡,自告奮勇擔起整頓軍紀的任務。吳長慶見袁世凱看問題敏銳,有膽有識,立刻授予全權。袁世凱領命後,旋即查明七名欺壓朝鮮百姓的士兵,就地正法,使整個軍隊為之震驚。吳長慶見他做事雷厲風行,連連稱讚:「好孩子,不愧為將門之子!」

  袁世凱殺雞儆猴的舉措,不僅得到吳長慶的賞識,更樹立了自己在軍中的威信。緊接著,在誘捕大院君的行動中,袁世凱又立一功。為了使朝鮮國王及閔妃集團重掌政權,吳長慶決定抓捕發動士兵叛亂的大院君——國王的父親李罡應。8月25日,吳長慶專程拜訪大院君,取得大院君的信任。第二天大院君按禮節回訪吳長慶,在漢城南門外清軍駐地,袁世凱扮演了「鴻門宴」中項莊的角色。他施巧計攔住大院君的衛兵,使大院君一人進入帳內與吳長慶喝茶聊天。吳長慶等人便趁機將大院君劫持到車內,由丁汝昌率隊押往清軍兵艦,解往天津。

  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大院君被抓捕後,其叛亂士兵便成了無頭蒼蠅,袁世凱在圍剿叛亂士兵的戰鬥中身先士卒,再立戰功。

  不到一周時間,吳長慶便率部掃平暴亂,使日本插手朝鮮的陰謀破產,其間,袁世凱功不可沒。9月中旬,朝鮮國王設宴酬謝清軍統帥,袁世凱不僅在邀請之列,而且在整個宴會中備受矚目。10月,清廷論功行賞,袁世凱得到「以同知分發省份,前先補用,並賞戴花翎」的獎賞。這是入朝之前袁世凱做夢都不曾想到的事。

  如果說袁世凱的脫穎而出吳長慶有伯樂之功,那麼,袁世凱的發跡與崛起,則是得益於直隸總督李鴻章的賞識與提攜。李鴻章對袁世凱的賞識,既有對人才的重視,也有對世家子弟的偏愛,尤其袁世凱的堂叔袁保齡在旅順口辦理海防功績卓著,也使李鴻章對袁世凱更加高看一眼。1884年4月,中法戰爭爆發,李鴻章調吳長慶率三個營回國,駐防奉天。餘三營繼續留駐朝鮮,奏薦袁世凱「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袁世凱一躍而成為駐朝清軍要員,開始獨當一面。此間,平叛「甲申政變」,是袁世凱入朝12年中另一大功績。

  1884年11月4日,朝鮮又爆發了以親日派金玉均等人為代表的「甲申政變」。政變者囚禁國王,組織親日政府,宣布同清朝斷絕關係,並準備除掉在朝鮮的清軍將領。政變發生前後,袁世凱一直密切注視著事態的發展,隨時向李鴻章報告情況。李鴻章授意他在緊急情況下相機行事。於是,當6日閔妃集團請求援助時,袁世凱親自率領1000名清軍趕到王宮,與駐守在王宮的日軍發生了衝突。

  日軍槍炮齊發,袁世凱的兩名衛兵被當場炸飛,他本人也被地雷爆炸的衝力推倒在地,受了輕傷。他當機立斷,下令清軍開槍開炮,自己更是衝鋒在前,根本不曾顧及生死乃轉瞬之間。而清軍統領吳兆有嚇得驚慌失措,手下士兵也紛紛逃走。另一清軍將領張光前和他的士兵,則嚇得躲在牆後不敢前進一步。

  由於袁世凱身先士卒,清軍士氣大震。在清軍的猛烈進攻下,日軍傷亡慘重。日本公使見形勢不利,立刻率軍逃走,並自焚駐朝使館後撤回日本。國王被解救後,重新執掌政權。在袁世凱的幫助下,親日派或被殺,或被投入監獄。

  對於袁世凱在「壬午政變」與「甲申政變」兩次戰役中表現出的膽識過人,權奇應變,不畏血與火,敢於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李鴻章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膽略兼優,能持大體」。並說:「韓人聞大將軍至,歡聲雷動,誰敢抗拒。」翌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並以知府分發,儘先即補,俟補缺後以道員升用,加三品銜。

  袁世凱在朝鮮更是紅透半邊天,得到國王的格外倚重。為了感謝袁世凱的傾力相助,也為了通過袁世凱討好清廷,國王特地將一個王妃的表妹金氏嫁給袁世凱做夫人。

  金氏當時16歲,皮膚雪白,身材窈窕,是朝鮮百里挑一的美女。朝鮮國王以為將這樣的美女嫁給袁世凱,袁世凱一定十分滿意。豈料,袁世凱在意的並不是她的容貌,而是身份。他以為朝鮮國王要給他娶的夫人,起碼是個朝鮮公主,最差也應該是個格格,就是沒想到是一個王妃的表親,那不等於娶了個民間女子嗎?所以,當袁世凱弄清金氏的真實身份後,心裡十分不快。

  婚禮是按照中國方式舉行的,自然也不是娶正房夫人的儀式。莫說是個王妃的表妹,就是公主,袁世凱也不會因她壞了規矩,也要按著順序往下排。儘管他與于氏已無夫妻之實,但于氏正房夫人的位子是不能動搖的。他已在來朝鮮不久將沈氏從上海接來,納為大姨太,那麼金氏就是二姨太了。豈料入洞房後,姨太太的數量和順序陡然發生了變化,這是他自己始料不及的,也令金氏與她的陪嫁丫頭大出意外。

  原來,帶著對朝鮮國王的強烈不滿,新婚之夜入洞房後,袁世凱拿出炮轟日本兵的狠勁,把16歲的金氏折騰了個通宵。第二天晚上,金氏遲遲不敢上床,袁世凱一看她那副受驚嚇的樣子,不禁哈哈大笑。但想想朝鮮王的不仗義,覺得對他的這個「妻妹」折磨得還不夠,猛然想起拜堂的時候,金氏身邊有兩個陪嫁丫頭,姿色都不錯,倘若拉過來一起做妾,看那個朝鮮王是不是還覺得他這個妻妹夠金貴!

  袁世凱招呼一聲「來人」,金氏的一個陪嫁丫頭李氏進來了。袁世凱二話不說,便將金氏推出門外,將李氏抱上了婚床。金氏雖然被折磨得十分痛苦,但袁世凱此舉卻把她驚得目瞪口呆。第二天晚上,袁世凱又喊來了金氏的另一個陪嫁丫頭吳氏。隨後,袁世凱決定將金氏的兩個陪嫁丫頭同時納為姨太太。他給自己布置了一間臥室,給四個姨太排好順序,幾個人輪流到臥室侍寢,形成了後來袁氏內室輪流值班制度的雛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袁世凱管理內宅也是有板有眼。他按年齡順序給三個朝鮮女人排了「座次」。當時李氏17歲,金氏與吳氏都是16歲,金氏比吳氏生日大,因此李氏為二姨太,金氏為三姨太,吳氏為四姨太。沈氏雖然也是姨太,但正房夫人遠在中國項城,沈氏便成為了實際上的正房夫人。袁世凱指派沈氏管教另外三個姨太太,首先要教給她們中國的禮節,特別是走路,袁世凱喜歡小腳女人,三位朝鮮姨太太早已過了纏足的年齡,也只好讓她們學京劇里旦角「踩寸子」的樣子,走起路來搖搖擺擺,這樣看起來就像纏了足似的。

  沈氏成了內宅中的老大,對另外三位姨太太的管教極為苛刻,甚至非打即罵。而袁世凱既已放權,便要幫著沈氏樹立威信,因此對沈氏藉機欺負其他姨太太的事睜一眼閉一眼,以致金氏左腿被打成殘疾都不曾過問。

  而金氏貴為王妃的表妹,原以為嫁過來是要做正房夫人的,最低限度也要享受正房夫人的待遇,哪曾想,非但正房夫人做不成,兩個下人也都成了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姨太太,甚至李氏還排在了她的前面,令她飽受侮辱。更有甚者,還有一個青樓出身的沈氏騎在頭上作威作福,而沈氏似乎特別與她過不去,總是無端找茬。她雖非公主、格格,卻也貴為王妃的表妹,是四個姨太太中出身最高的,怎受得了如此侮辱。但在這樣陌生的環境裡,又得不到袁世凱的寵愛,金氏只能逆來順受,整日抑鬱寡歡,經常暗地哭泣,漸漸養成一副古怪脾氣,平日裡表情僵硬、神情木然,對兒女也毫無熱情,因此更加不討袁世凱的喜愛。好在她為袁世凱生了次子袁克文,並奉命將克文過繼給不曾生育的沈氏,沈氏對她的「待遇」總算稍稍有所改善。

  金氏的母親得知女兒的遭遇後,心痛不已,經常以淚洗面。後來金氏隨同袁世凱回到中國,她更加擔憂牽掛,整日裡精神恍惚,有天在井中仿佛看到女兒的身影,便猜想女兒一定客死異鄉了,痛不欲生中一頭扎進井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金氏的父親在痛心女兒遭遇的同時,又遭遇喪妻之痛,竟也吐血而亡。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又一次向清政府請兵。袁世凱沒有想到,他出使朝鮮12年,竟在這一年栽了個跟頭。當時中國出兵後,日本軍隊卻不請自到。原來日本政府在軍事、外交方面已完成戰爭準備,蓄意向中國挑釁。因此東學黨起義失敗後,中國軍隊撤走,日本非但不撤軍,反而大舉增兵。袁世凱多次電請李鴻章發兵,以制止日本發動戰爭,李鴻章一直未予答覆。

  清廷的軟弱必將助長日本人的囂張氣焰,袁世凱料到戰爭在所難免,對於毫無準備的中國,失敗勢在必然。而此時,朝鮮東林黨人藉助日本人的勢力,四處捉拿袁世凱。為了保住性命,袁世凱等不及「奉旨調回」,便將職務交給唐紹儀代理,自己請假後喬裝逃回國內。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