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軍閥的最後結局> ◇再造共和,段氏出掌中樞

◇再造共和,段氏出掌中樞

2024-08-08 05:17:23 作者: 楊帆
  按照袁世凱本人制定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候選人由現任總統推薦。袁世凱去世前,已將三名候選人的名字寫在「嘉禾金簡」上,藏在「金匱石屋」中。袁世凱去世後,眾人從金匱石屋中取出「嘉禾金簡」,只見上面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的名字。

  據說這候選人名單中本來有袁克定的名字,可袁世凱在逝世前終於想通,自己在世時尚不能保全皇位,死後又如何能指望別人輔佐自己的兒子?所以在去世前幾天,他瞞著袁克定,將其名字改成了段祺瑞。

  那麼,三人中由誰繼任總統呢?最後由徐世昌提議,段祺瑞拍板,由黎元洪出任總統。段祺瑞自然也想做總統,他之所以將總統的位子讓給黎元洪,自然有自己的打算。由於黎元洪是副總統,又是「金簡」名單中的第一號人物,無論按南方承認的「舊約法」,還是按袁世凱制定的「新約法」,他都是理所當然的法定繼承人。而黎元洪又是武昌首義的革命元勛,是護國軍擁護的領袖,由他出任總統,還可以籠絡南方的護國軍和國民黨。

  而段祺瑞本身是內閣總理,按南方承認的「舊約法」,做總統可謂名不正言不順,尤其西南方面反對北洋系繼續獨霸中央政權,希望一個與南方有關的人物出任總統,因此若由他出任總統,勢必會帶來南北大動干戈。而北洋軍內部並不團結,馮國璋對北洋派領袖的位置虎視眈眈,此時若打起仗來,很難說最終鹿死誰手。反不如把總統的位子讓出去,一可以團結北洋軍內部,二可以保持和平。而黎元洪無一兵一卒,可任意擺布,段祺瑞可以內閣總理身份實行軍事獨裁統治。

  6月7日,黎元洪在東廠胡同私宅舉行就職典禮,繼任大總統,段祺瑞因反對帝制並在取消帝制過程中立有頭功,被稱為「二造共和」的功臣。29日,段祺瑞就任內閣總理,負責組織新內閣,同時兼任陸軍總長。黎元洪自然明白他這個總統是要看總理的眼色行事的,因此對段祺瑞言聽計從,處處忍讓,唯獨在討論內閣班子時,黎元洪提出了一個條件:

  「誰干秘書長都可以,只有徐樹錚不能幹。」

  「為什麼?」段祺瑞頗為好奇。因為黎元洪完全沒有必要像袁世凱一樣擔心他如虎添翼。

  「我,我害怕他。」黎元洪不好意思地說。

  段祺瑞聽後哈哈大笑。

  原來,早在1913年袁世凱當權時,黎元洪就任副總統,卻遲遲不肯北上就職。任憑袁世凱怎樣催促,黎元洪自有一定之規:絕不就範。他滯留武漢,控制著湖北地區,讓袁世凱寢食難安。為了幫袁世凱排憂解難,段祺瑞主動請命,決定劫持黎元洪北上。

  段祺瑞以看望黎元洪為名,帶著徐樹錚幾人來到武漢,渡江前往黎元洪的住處。段祺瑞時任陸軍總長,按照官場的規矩,告辭時黎元洪需要親自送行。他將段祺瑞送至江邊,然後揮手告別。不料就在這時,徐樹錚迅速走到黎元洪身邊,附在他的耳邊說:「黎副總統知道又錚的脾氣吧,又錚歷來說一不二!」同時將手槍抵住黎元洪的腰部。

  黎元洪頓時驚出一身冷汗,顫聲說:「好,我跟你們走,千萬別開槍……」

  就這樣,黎元洪被段祺瑞劫到北京,一路上都被徐樹錚看管。至今,只要一想到徐樹錚那副凶神惡煞的模樣,黎元洪就忍不住顫抖。一旦徐樹錚做了秘書長,黎元洪就少不了要與他打交道,這是他最最不能忍受的。因此黎元洪一再強調:「我寧願不做這個總統,也不能和徐樹錚共事。」

  但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就必定要讓徐樹錚出任國務院秘書長,袁世凱在位時未能如願,如今段祺瑞主持國政,豈能再受他人掣肘。段祺瑞好言相勸,說盡徐樹錚的好處,後來又搬出徐世昌說項。黎元洪對徐世昌說:

  「請你轉告總理,一萬件事我都可以同意,唯獨這件事不行。」

  「一萬件事你都可以不同意,唯獨這件事不行!」徐世昌也不含糊,他對段祺瑞的了解遠在黎元洪之上。

  事實正是如此,不管黎元洪同不同意,段祺瑞都會讓徐樹錚做秘書長的。段祺瑞徵求黎元洪的同意,也算是對他的尊重。而他的一再反對,只能加深他與徐樹錚之間的隔閡。徐樹錚對黎元洪阻撓自己出任秘書長了如指掌,上任後便對黎元洪頤指氣使,沒有一點尊重的意思。有一次,徐樹錚拿著一份文件去總統府蓋章,那是一份對幾位外省廳長的委任令,黎元洪看了一下上面的任命,疑惑地問:「咦,這是誰,還有這個,我沒有聽說過這幾人的名字……」

  「這些與你何干?」徐樹錚毫無情面地頂撞道,「我忙得很,沒時間陪你囉唆!你趕快蓋章,閒話少說。」

  黎元洪氣得漲紅了臉,卻又不敢與徐樹錚理論,只好忍氣吞聲。對於徐樹錚的專橫霸道,黎元洪能忍,他的親信、幕僚卻忍不住了,尤其是內務部長孫洪伊。孫洪伊是在反對袁世凱稱帝中脫穎而出的,在政治上相當活躍。黎元洪之所以將他提名入閣,是看中了他在國會中的影響,以及與直系馮國璋的特殊關係。由於他一貫主張以直排皖,黎元洪一方面把他當做對付段祺瑞的武器,一方面通過他進而討好直系馮國璋。一旦得到馮國璋的支持,黎元洪便可挺直腰杆,用不著再怕段祺瑞了。


  孫洪伊果然出手不凡,他以黎元洪為靠山,聯合國會中的反段力量,聯直排皖,聯馮排段,與徐樹錚針鋒相對,頻頻引發衝突。段祺瑞見孫洪伊處處與皖系作對,一怒之下簽署了對孫洪伊的罷免令。豈料,總統府秘書長丁世嶧主張拒絕蓋章,黎元洪也以為孫洪伊有馮國璋做奧援,開始與段祺瑞叫板,使府院之爭升級。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之時,黎元洪請出北洋元老徐世昌進行調解,徐世昌提出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案,將徐樹錚、孫洪伊二人一起免職,但段祺瑞猶嫌不夠,指定再加一個總統府秘書長丁世嶧。總統府本來對「一比一」的方案都不願接受,如今變成了「一比二」,豈能善罷甘休。

  為了給黎元洪壯膽,使其頂住這次不公正的罷免,孫洪伊請馮國璋出面說話。殊料,馮國璋的回電卻是對段祺瑞的支持。儘管在北洋內部段、馮一直互爭上下,但對外方面還是會一致考慮共同利益的。

  黎元洪失去靠山,只好同意「二比一」罷免方案。孫洪伊被罷免後,原想利用國會繼續與段祺瑞抗爭,不料其住宅突然遭到警察搜查,只好連夜出逃。而徐樹錚被罷免國務院秘書長一職後,仍然任陸軍次長。第一輪的府院之爭以黎元洪敗北而告終。

  但府院之爭遠遠沒有結束,不久,更大的風波再次發生。1917年2月3日,美國宣布與德國絕交。開始時,府院一致贊成對德宣戰。但當內閣會議順利通過對德絕交案,請黎元洪在對德絕交咨文上蓋章時,黎元洪卻變卦了。

  由於段祺瑞是親日派,黎元洪走的是親美路線。美、日雙方都想通過中國對德宣戰取得在華的最大利益。但美國很快發現,如果中國對德宣戰,將有利於日本乘虛而入,擴大在華影響,嚴重影響美國的在華利益,於是改變主意,不再支持中國參戰,黎元洪便跟著改變了態度。但黎元洪不敢與段祺瑞硬頂,只好委婉地說:「我認為不能操之過急,畢竟絕交之後就是宣戰,我們應該先徵求一下軍界的意見再做決定。」

  段祺瑞立刻反唇相譏:「軍界意見用不著總統操心,我自然會處理好的,總統只需蓋章便可!」

  但無論段祺瑞如何氣勢洶洶,黎元洪主意已定,支支吾吾地拖延時間就是不肯蓋章,段祺瑞一氣之下使出殺手鐧——乾脆辭職去了天津。這一招對黎元洪果然奏效,黎元洪立刻轉變態度,派人前往天津請回段祺瑞,3月6日段祺瑞回到北京,黎元洪乖乖地在咨文上蓋章,3月14日,北京政府正式照會德國公使,宣布對德絕交。

  但接下來是否參戰,成為府院之爭的新焦點。為了達到參戰目的,段祺瑞將下屬十幾個督軍請到北京,組成「督軍團」,以「督軍團」為工具,對黎元洪施加壓力。黎元洪則以國會為外援,與之對抗。儘管後來黎元洪做出讓步,在段祺瑞的「對德宣戰書」上,勉強加蓋了總統大印,但段祺瑞猶嫌不足,又在國會開會討論時以一支支「公民團」、「請願團」大肆干涉,終於招致眾怒,內閣成員紛紛辭職,最後只剩下段祺瑞一個光杆總理。

  恰在此時,英文《京報》披露了段祺瑞與日本簽訂一億元軍事借款的秘密,使段祺瑞在國會所做「中日之間絕無秘密外交」的證詞被揭穿,段祺瑞陷入被動之中。儘管如此,段祺瑞也沒有想到黎元洪會挺起腰杆,一改往日唯唯諾諾的柔弱作風,於5月23日果斷下令,免除了段祺瑞國務總理與陸軍總長的職務。

  段祺瑞萬分震驚與震怒,鼻子氣歪足有二指之多,可謂空前絕後,請來醫生按摩良久才得以復原。從憤怒之中回過神來,段祺瑞指責黎元洪濫用職權,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因此不承認黎元洪的免職令。

  與此同時,段祺瑞離京赴津,在天津的住所很快便車水馬龍,門庭若市。段祺瑞也很快弄清了黎元洪挺直腰杆的原因,他得到了一位實力派人物的支持,這位實力派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辮子大帥」、駐紮徐州的長江巡閱使張勳。

  在民初的軍界中,張勳可謂一大「怪物」。民國六年了,他依舊垂著一條大辮子,人稱「辮帥」。他的定武軍全體將士,也人人拖著一條大辮子,被稱為「辮子軍」。張勳擁有58個營,2萬多兵力。而張勳願向黎元洪伸出橄欖枝,不過是想藉機出兵,行復辟清廷之實。

  在段祺瑞電召各省督軍進京參加軍事會議的時候,張勳僅派了一名代表進京,他本人坐鎮徐州,靜觀北京政局變化,隨後電召督軍代表20多人到徐州開會。段祺瑞派徐樹錚參加了徐州會議。此間,張勳想從徐樹錚口中窺探段祺瑞對復辟清廷的態度。

  徐樹錚見張勳明確表示要「還大政於今上」,決定促成張勳復辟,以假張勳之手趕走黎元洪,解散國會,然後讓段祺瑞以擁護共和為名,攻打張勳,重掌政權。於是,徐樹錚對張勳說:「芝老只希望趕走黎元洪,至於採取什麼措施全不在意。」這就給張勳造成一錯覺,即段祺瑞不會反對復辟,最低限度,會保持沉默。

  徐樹錚回到天津後,對段祺瑞匯報了徐州會議的情況,並講了自己的連環妙計。段祺瑞不置可否,但表示不會公開支持張勳的復辟活動。

  而黎元洪罷免段祺瑞後,陷入內外交困之中,新內閣組不起來,各省督軍紛紛宣布獨立,北京局勢動盪不安,各國使節紛紛表示「憂慮」。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黎元洪把扭轉局面的希望寄托在張勳身上。6月1日,黎元洪以總統令急調張勳火速入京。

  6月7日,張勳親率4000精銳辮子兵,以拱衛京師、武裝調停為名,北上「勤王」。途經天津時,張勳首先拜見段祺瑞,徵詢段祺瑞對復辟的意見,段祺瑞說:「我反對袁項城搞復辟,自然也會反對你搞復辟。你敢讓小皇帝復位,我就敢派兵打你。」

  但當時張勳復辟心切,根本聽不進段祺瑞的勸告。後來張勳再赴段宅,段祺瑞的態度便模稜兩可起來。6月13日,張勳邀請段祺瑞赴京「共籌國是」,段祺瑞婉言謝絕,但對復辟之事不置一詞。

  而張勳由於抵津後受到徐世昌、段祺瑞等人的勸阻,尤其日本政府的干涉,態度有所動搖,準備將復辟的步子放緩,先扶植李經羲內閣做過渡,然後再尋機復辟。赴京後即通電各省,稱「組織內閣萬不能緩」。

  段祺瑞見此反而著急起來,生怕拖延下去夜長夢多,與徐樹錚商議後,決定給張勳復辟燒一把火,促其快速將生米煮成熟飯。於是,段祺瑞先指使各省督軍反對李經羲組閣,隨後又指使安徽督軍倪嗣沖於19日通電取消獨立,在各省督軍紛紛效仿的情況下,張勳不免飄飄然起來。雖然李經羲於25日通電宣布就職,但各省督軍在段祺瑞的授意下,仍採取不合作態度,內閣仍遲遲不能組成。

  既然各省督軍取消了獨立,又反對李經羲組閣,何必再為組閣之事浪費時間;加上康有為等復辟派慫恿,張勳決定直接發動復辟。6月30日晚,張勳入清宮召開「御前會議」;當夜,辮子軍占領火車站、郵電局等要地;7月1日凌晨,張勳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康有為、王士珍等50餘人,擁12歲的溥儀登基。張勳自任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軍政大權。

  黎元洪沒想到搬來的救星原來是災星。7月2日,黎元洪秘密簽署了罷免李經羲總理一職的命令,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並下令段祺瑞討伐張勳;又簽發了由副總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職務的電報,隨後躲進了東交民巷。

  段祺瑞早在7月1日張勳復辟當天,開始籌劃出兵討伐事宜,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馬廠組成「討逆軍」。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的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並發布討逆檄文。討逆軍很快攻入北京,辮子軍復辟不得人心,士氣大減,一觸即潰。7月12日,張勳倉皇逃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布退位。

  段祺瑞贏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譽,於7月14日進京,重掌政府大權。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