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直言

2024-10-20 13:19:55 作者: 黯淡星L
  第593章 直言

  開封縣位於河南尹治下,雖然已經是河南尹的最東邊了,但劉辯還是決定來看一看。

  他自不可能像某個兆古一帝一般,想著在運河上行龍船,在運河邊建行宮。這一回,他連天子車駕都沒帶,而是選擇了策馬前往,同他而來的除了護衛之外,只有少量朝臣。

  劉辯抵達之時,因為水位下降而裸露的河道中,百姓們正在熱火朝天的幹著。

  「陛下,在新運河修成之前,原本汴渠、泗水之路還得繼續用,是以現下以疏通新舊兩條運河都能用到的汴渠段和揚州的邗溝段為主。目前汴渠段進展順利,應能提前完成。」樊陵向劉辯介紹著施工成果,倒是黃祖已經出發前往了邗溝,錯過這一次拜見天子的機會。

  從成本的角度,劉辯當然是期盼著越快完工越好,但他還是強調道:「提前完工固然好,但也要留意莫要讓僱傭的百姓勞累過重。」

  樊陵立刻說道:「殿下放心,臣在安排之初便考慮到了這一點,後續亦派了官吏時時監察,以免出現苛待百姓之事。」

  「卿辦事,朕很放心。」劉辯邊說邊往前走著。

  這一次劉辯出來,畢竟不是在雒陽,他對自己的安危還是相當重視的,把大將軍和驃騎將軍的軍司馬都拐了過來。在樊陵之後,張遼和滿寵一左一右地跟在劉辯的身後。

  劉辯繼續說道:「昔日至河間國時,朕光顧著派遣採風使至各處了,但朕卻極少與百姓交談。今日正好有此良機,朕就親自當一回採風使。」

  樊陵雖然自覺應該不會出多少岔子,但為了以防萬一,出於官僚的本能還是勸道:「陛下,小民言語粗俗,恐在陛下面前進退失據。」

  「無妨,朕愛聽真話。」劉辯笑道,「只要是真話,便是逆耳之言又如何?」

  樊陵想了想,建議道:「陛下,臣聽聞這裡的小吏中有昔日從西園軍中出來的,不知陛下可要見一見?」

  劉辯對於樊陵的保守心思一清二楚,他想著自己稍後再見百姓也不遲,遂笑道:「如此,那就召來見一見吧!」

  樊陵聞言,當即命人去尋找起來,當即發現,這附近就有一個出身西園軍的亭長。

  ……

  「柳里亭長趙義拜見陛下。」趙義懷著激動之情拜見道。

  「不必多禮,」劉辯示意趙義坐在已經鋪好的席上,問道,「朕聽聞君此次帶了二百餘百姓來此,可還能管的過來?」

  「有亭卒和里父老協助,小人能管得過來。」

  「你是西園軍出身,說起來也是朕的親兵了,不用拘謹。你是哪一年來擔任亭長呢?家中如何?幾個兒女了……」

  「……小人自幼家貧,全靠鄰里接濟才得以長大,有機會參軍報效陛下……」

  回答著來自天子關切他家庭和事業的問題,趙義忽然想到了來面見天子之前那個小吏警告他的話——「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你應當知曉吧?沒有樊公說話,今日你絕見不到陛下,可你若是說出什麼讓樊公難堪的話……樊公自不會如何,但你……須知禍從口出!把握好這個機會,說不定之後我還要仰仗你過活呢!」

  短短的瞬間,趙義便已經回過神來了,此時,天子正問起他剛從軍中出來擔任亭長後的事情。

  那時候的他剛從軍中出來,雖然在吏事上的理論學的不錯,也適應了軍中的生活,但等他離開軍中,帶了地方之後,還是不可避免地因為缺乏經驗犯了好些錯誤。


  有些他改了,有些就跟前兩日一樣,他還牢記著崔琰曾經教過他的《論語》,還未改變。

  「……你所會遇見的問題,也是其他人可能會遇到的,若能以你應對問題的經驗推廣出去,能便宜良多之人。」劉辯在交談中發現,這個叫做趙義的亭長的確稱得上盡職盡責,不愧被他安排人自西園軍中培養出來的。

  而趙義聽著天子這個時候還想著總結他初為亭長時的經驗,為後繼者做準備,趙義在自覺振奮之餘,想到了今早他還決定閉嘴,這樣的他,真的值得天子這樣重視嗎?

  忽然,趙義聽到天子又問道——「今日朕在,樊卿也在,君大可暢所欲言,說一說這疏通運河一事上,還有什麼需要改良的地方。」

  趙義怔住了,在場所有的目光都落在了他身上,小吏的話仍在耳邊迴響,樊公的臉上滿是笑意,但趙義卻忽然感覺如芒在背。

  「不用擔心,說錯了也不要緊。」劉辯以為自己嚇到了對方,補充說,「所謂裨補闕漏,你帶著百姓們每日挖掘運輸淤泥,所能發現的問題在朕看來會有所不同。」

  趙義聞此,忽然腦袋一熱,說道:「回陛下,小人斗膽,以為如今官吏之間,風氣不佳!」

  此話一出,全場皆靜。

  ……

  「……以小人看來,這本不是一樁大事,若能及時處理並非全無辦法,老弱雖然干不得多少重活,但煮飯總是能做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聖人的教誨猶在耳邊,然今人卻已經忘了……官高則諂媚,官低則囂張……」

  趙義將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全部道出,說完之後,他才留意到場中的氛圍,整個人都有些失去了力氣。但他整個人也都輕鬆了起來。

  「陛下,臣監察不利,請陛下治罪!」樊陵第一時間說道。

  劉辯擺了擺手:「風氣不佳,非卿之過。」

  他忽然想到了在改革之初許多官員反對改革的一大理由,那便是以功利評判政績往往會讓人忽略道德,一旦道德淪喪,官吏全都追求數字上的增長而忽略民生……

  這已經不是劉辯第一次發現這種情況了。

  是時候樹立幾個道德楷模了!——劉辯想著,缺啥得補啥啊。

  劉辯轉而對趙義道:「君所提出的問題很有見地,朕已經知道了。」

  說罷,劉辯賜趙義金五十斤,以彰顯其直言之德。

  (本章完)


關閉
Δ